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起源

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起源

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罗杰·夏蒂埃对法国大革命文化起源的颠覆性假设
  • 字数: 19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 作者: (法)罗杰·夏蒂埃(Roger Chartier) 著;洪庆明 译;刘东 丛书主编 著
  • 出版日期: 2015-06-01
  • 商品条码: 978754475527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43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罗杰·夏蒂埃著的《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起源》总结了自1939年以来历史学家对法国大革命起源的看法,重点从启蒙思想与革命的关系、公众舆论的影响、革命书册的出版与传播、宗教变革、王权衰落等方面探讨了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起源,并对既有的结论一一进行质疑与分析,提出了究竟是文化引发了大革命,还是大革命催生了与之有关的文化这一命题,为革命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
作者简介
罗杰·夏蒂埃(1945―),法国年鉴学派第四代的重要人物,主要研究领域为图书史、出版史与阅读史,同时在历史编纂学与历史认知论方面颇有建树。著有《书籍的秩序:14至18世纪的书写文化与社会》、《通信:19世纪信件之用》、《法国旧制度下的阅读与阅读者》等。
目录
致谢
原编者序
引言
第1章 启蒙与革命;革命与启蒙
第2章 公共领域和公众舆论
第3章 印刷的方式
第4章 书籍制造了革命?
第5章 非基督教化与世俗化
第6章 去神圣化的国王
第7章 一种新的政治文化
第8章 革命有文化起源吗?
结语
注释
延伸阅读
索引
摘要
引言 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起源,或今天何以撰写一本业已存在的书 半个多世纪前,《法国革命的思想起源》在1933年出版时,丹尼埃尔·莫尔内难道没有一劳永逸地列出问题,并给出各种可能的回答?像逐行逐字地重写《堂吉诃德》(Quichotte)的皮埃尔·梅纳尔·德·波尔日(Pierre Ménard de Borges)那般,历史学家只能进行对莫尔内行文和结论一模一样的重述? 针对这些疑义,我们可以给出两种应答。首先,我们掌握的知识已不再,或不仅仅是50年前的那个样子了,如今,足以支持全局性判断的专题研究数量众多,扎实可靠。其次,即便我们假定,无论问题还是答案均没有变化,我们对革命起源问题的叙述,也不再用莫尔内及其同代人熟悉的语汇来进行,就像梅纳尔的《堂吉诃德》不是塞万提斯(Cervantès)的《堂吉诃德》,因为四个世纪分开了他们相同的文本。历史学在因果关系设定方面变得更加审慎。革命事件的致命兴起很难归之于合理的类型,以及历史发展不能被想像为在某种确定不移的终极目的主导下的必然进程,都教导历史学家要谨慎和怀疑。 我们想,是不是可以用一个词汇取代另一个词汇,用“文化的”替代“思想的”,避开回溯性预测的危险,再度阐明这起遽然降临的事件?显然,这种改变,让我们能够回应最近二三十年来的史学发展轨迹,史学的这种新发展撇开传统的观念史范式,更多地强调文化社会学研究。文化社会学是一种研究路径,它认为,最强有力的和最非凡的观念变革,在尚未形成清晰的思想之前,首先发生于控制和主导思想建构的集体决定当中。但它首先标示的是研究本身的转变:它不再想去了解,革命事件是否已经存在于宣告之、预示之或召唤之的观念当中,而是想探察让旧社会政治秩序如此迅速而彻底毁灭变得可辨识和可接受的信仰和情感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大革命的“文化起源”,决不是要确定它的种种原因,而是要辨明使之发生变得可能的一些前提条件。 最后说一句。这本小书既非综论亦非概要,它是作为一篇论文来构思和撰写的,其意图不是总结我们已有的知识,而是恰恰相反,针对广为接受的各种既存的假说和清晰易懂的原则提出疑问与质疑。以对单个文本的阐释为基础——无论古代的或现代的,端赖近些年来史学家们的工作,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理解18世纪法国人行为思想的方式,本书拟议的进展,仅祈望针对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提出些许新的视角。 因此,我这里不是重写莫尔内,而是如读者们期望的那样,不揣浅陋大胆地提出一些他没有想到的问题。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