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民间文化与公民社会:中国现代历程的文化研究

民间文化与公民社会:中国现代历程的文化研究

  • 字数: 47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高丙中 著 著
  • 出版日期: 2008-10-01
  • 商品条码: 9787301142974
  • 版次: 0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08
定价:¥5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诸学科的分工中,人类学是关于异国、异文化的日常生活之学。这种定义的人类学,要纳入中国社会科学的体系却不是容易的事情。发达国家的人类学主要是调查异国他乡(又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落后社会”)的学问,发展中国家的学者模仿来他们国家做调查的(西方)人类学家的做法在自己国家进行类似的研究,发展成“家乡人类学家”。他们是在西方人类学家对世界的表述框架中开展对于自己社会的表述。只有在下述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他们才会走出去看世界并表述世界:1)他们的国家在突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2)他们不满已经表述的世界图景,3)他们具备国外田野作业的经济条件、知识工具(如对象国的语言)、社会路径(进入具体社区的社会关系)。这恰恰就是中国的当下状态,所以就有中国的人类学田野作业成规模地走向世界。 排在文集第一篇的文字是在记录,最后一篇文字完成得最晚(2008年1月整理),也是在记录。这种记录像是流水账,也显得有所选择,关怀着呼之欲出的一些东西。人类学是从日常生活的普通性中做出文章来,那些惊天动地的事件是政治学、历史学占据着的研究对象,我们混迹于小地方的普通人的生活中也无缘见证大事件。写流水账写出文化,那是一种预期,我将在进一步的调查中落实。
作者简介
高丙中,男,1962年1月出生于湖北省京山县,从1978年开始在湖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语言文学、民问文学、民俗学,随后在北京大学、夏威夷大学、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研修文化人类学;从1999年开始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专业教授,兼任北京大学人类学与民俗研究中心、公民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文化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
目录
第一编 民间:学术与国家的在场   民间文化的复兴:个人的故事   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   从人生意义的设计看家族文化的复兴   日常生活的现代与后现代遭遇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合性的学术概念的成型 第二编 民族与文化研究   东北驻屯满族的血缘组织——从氏族到家族再到家户的演变   文化影响与文化重构——土族的例子   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族际文化共享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变迁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碰撞与会通   精英、大众与民间的文化分层   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战略——追求文化整合还是文化平衡?   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发展叙略 第三编 民族国家的时空框架   现代化与时空设置的转型:以土族为例   圣诞节与中国的节日框架   端午节的源流与意义   民族国家的时间管理——中国节假日制度的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作为一个过渡礼仪的两个庆典——对元旦与春节关系的表述 第四编 迈进公民社会   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   社团合作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有机团结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的民间信仰   一座博物馆——庙宇建筑的民族志——论成为政治艺术的双名制   中国的公民社会发展状态——基于“公民性”的评价 第五编 民族志的书写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需要培育扎实的民族志基本功   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   民族志的科学范式的奠定及其反思   以法律多元为基础的民族志研究 …… 第六编 以国外世界为田野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