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我国非正规金融区域差异研究

我国非正规金融区域差异研究

  • 字数: 1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单美姣 著
  • 出版日期: 2020-01-01
  • 商品条码: 978730131243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36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我国非正规金融区域差异研究》在对我国非正规金融运行总量展开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非正规金融区域差异的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①区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程度远高于区间差异,三大经济区域内部的省际差异是非正规金融地区差异形成的主要推动因素;②非正规金融的区域内部差异西部高,东部次之,而中部居后,三大经济区域间相对差异的总量和速度均呈不断扩张趋势,并最终导致非正规金融的整体区域差异逐年递增。
内容简介
《我国非正规金融区域差异研究》首先选取具有典型地域代表特征和发展特色的浙闽合会、东北对缝以及西南化丛作为我国非正规金融区域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进行梳理和阐述,重在讨论不同组织模式下的运行机制、信贷流程以及组织间的异同比较。然后,研究运用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对我国非正规金融发展总量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并运用经济周期理论,对各地区非正规融资规模的调整变动周期及区域差异结构展开了深入的比较分析。再次,运用地下经济测量方法,选择与农村经济发展容量较匹配的金融统计口径,并运用较为精准的统计数据将我国非正规金融的规模测算研究整体推进至形成30省自1980~2015年的面板数据。基于本书第2章~第4章对我国非正规金融组织、总量、结构地区差异的比较研究,全文第5章重点探讨了我国非正规金融运行绩效的区域差异。研究首先对C-D生产函数进行了扩展,并进一步利用方差稳健的OLS估计、2SLS估计、LIML估计、GMM估计以及IGMM估计等不同实证方法,就东、中、西部地区非正规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差异展开实证分析。随后,本章研究通过加入融资因素的Diamond模型,拓展得出非正规融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本书最后围绕组织建设、总量平衡、金融协调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继续发挥区域性非正规金融组织自身优势并引导其规范成长;促进东、中、西部地区非正规融资总量与结构的均衡协调发展;发挥非正规金融平衡区域经济增长的金融协调功能;以及借助非正规融资渠道推动各地农户消费稳定增长。
作者简介
单美姣,女,经济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区域农村金融和公司金融相关方向。在《金融与保险》《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项目的研究。
目录
第1章绪论
1.1理论研究的背景
1.2理论研究的意义
1.2.1理论研究的价值
1.2.2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
1.3非正规金融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国别差异比较研究
1.3.2非正规金融发展的省际差异比较研究
1.3.3文献述评与研究展望
1.4研究方法及思路
1.4.1研究方法
1.4.2研究思路
1.5创新与不足
1.5.1研究主要创新点
1.5.2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2章我国非正规金融运行模式的区域差异比较
2.1非正规金融含义的界定分析
……
第3章我国非正规金融发展规模的区域差异测度
第4章我国非正规金融区域差异的结构分析
第5章我国非正规金融运行绩效的区域差异判断
第6章总结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