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西方后现代人文主流——征候群研究

西方后现代人文主流——征候群研究

  • 字数: 554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刘介民 著
  • 出版日期: 2010-09-01
  • 商品条码: 978730117772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40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6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西方后现代人文主流——征候群研究》是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西方后现代人文思潮征候群研究”之成果,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基地重大课题。
    全书共分十章,主要探讨了西方后现代人文思潮轨迹,西方后现代人文思潮特征,后现代人文思潮学理定位,后现代人文思潮文学批评,后现代消费文化与人文艺术等有关内容。
    本书简明扼要,对系统地了解西方后现代人文思潮而又时间有限的读者来说不失为一本很好的入门书。另外,条理清晰、行文晓畅也是本书的特点。
作者简介
    刘介民,辽宁沈阳人、1966年大学毕业。1980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西方文艺理论专业研究生。1981年至1995年任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主任、副研究员,1995年至今任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85年起担任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岭南大学访问学者和客座研究员三年,是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化协会理事。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东方民间鬼故事与鬼小说”、“鬼神文化与中国文学”,《从民间文学到比较文学》等。另外有文学评论《百合花——中西名著比较赏析》《心灵的光影一梁锡华美文研究》《徐志摩的人生哲学》《闻一多:寻觅时空最佳点》等。多年来从事专业文学研究,研究方向是比较文学理论、方法论、比较诗学、古代文论和文学批评。代表学术著作有:《比较文学方法论》《中国比较诗学》《类同研究的在发现》《道家文化与太极诗学》《国学基础导论》《原典文本诗学探索》等;编著有《中外比较文学研究》(5卷本,与Iohn Deeney合作)、《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等书;编译著有《中西比较文学理论》(英文)、《比较文学译文选》(日文)等书。
目录
序  欧美思想文化领域的巨型裂变
导论  西方后现代人文主流
第一章  西方后现代人文思潮征候群综述
  第一节  人文思潮征候群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后现代人文思潮的多样复杂性
  第三节  人文思潮征候群的批判与超越
第二章  西方后现代人文思潮轨迹
  第一节  后现代人文思潮理念
    一、西方人文主义思潮探析
    二、后现代人文思潮的发展
  第二节  后现代人文思潮先驱
  第三节  后现代新的人文学者
第三章  西方后现代人文思潮特征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身份
    一、上个世纪80年代,在西方思想学术界出现了一种后现代思潮的多声部大合唱
    二、“全球化”作为一个经济概念是80年代被提出的
    三、关于后现代思潮的文化身份,詹姆逊多次讲到过他认为当今文化正在经历从现代主义的语言中心,转移到后现代主义的视觉中心上来
    四、文化理解的多元性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的学术趋向
    一、激进的后现代主义
    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三、庸俗的后现代主义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基本规定性
    一、后现代主义的反基础主义
    二、后现代主义基本规定性的反主客二元论
    三、后现代主义基本规定性的反总体性
第四章  后现代人文思潮学理定位
  第一节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一、人文学理与人文科学意向
    二、自然科学的人文思潮倾向
  第二节  人文主义与自然科学
    一、人文的本质是人的活动和行为
    二、人文与自然的差异和理解
  第三节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
    一、人文活动是否属于“科学”
    二、定义的学术前提或理论前提
第五章  后现代人文思潮理论谱系
  第一节  解构话语和人性新论
    一、德里达对人文主义的解构
    二、福柯对人文主义的批判
    三、利奧塔与后现代艺术理论
  第二节  对人文思潮的批判和超越
    一、贝尔的意识形态与自我批判
    二、哈贝马斯对人文主义的批判
    三、巴岱论性、宗教的精神活动
  第三节  从话语符号到心态符号
    一、拉康:心理分析与符号学
    二、巴特叙事符号的文学意义
    三、鲍德里亚符码:拟像理论
  第四节  后现代文学批评理论新趋向
    一、朗格的人文主义美学
    二、伽达默尔的人文阐释学
    三、德勒兹生成论和人文流变
    四、佛克马的视野与中国情结
第六章  后现代人文思潮文学批评
  第一节  后现代文学的哲性诗学
    一、后现代文学批评的人文观点
    二、伽达默尔阐释学的人文启示
    三、德里达解构延异的人文游戏
    四、朗格与克里斯蒂娃情感符号
  第二节  德里达:解构主义文学批评
    一、阅读文本:“解构”的阐释欣赏
    二、游戏消遣:“延异”中创造游戏
    三、科际整合:在“符号”中超越开拓
  第三节  后现代人文思潮变异翻译
    一、异化与归化,误读与转换
    二、原文与译文,生命与生存
    三、后现代与变异,他国化与解构
  第四节  解构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一、翻译是异种语言空间的文本转换
    二、历史文化视野中的变异翻译
    三、翻译在异质文化的过滤与误解
第七章  后现代消费文化与人文艺术
  第一节  后现代生态建筑与人文消费
    一、虚幻与现实的后现代建筑
    二、后现代消费的人文变迁
    三、鲍德里亚的消费与人文空间
    四、詹姆逊:经济与人文结合
  第二节  后现代影视艺术
    一、后现代人文电影的基本特征
    二、后现代人文思潮的影视理论
    三、影视传播是国际交流新领域
  第三节  后现代表演艺术
    一、戏剧是浓重荒诞的表演本身
    二、舞蹈是人体动作的天赋本能
    三、音乐是声音凝结的精神升华
第八章  后现代人文思潮女性主义
  第一节  “性”的传统与女性主义批判
    一、女性主义的性观念
    二、反对男性中心主义
    三、解构中的女性主义
  第二节  后现代女性躯体的人文思考
    一、性精神世界中的人文女性
    二、女性主义的“躯体写作”
  第三节  后现代女性主义文艺理论
    一、女性主义的文本批评模式
    二、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人文思潮
  第四节  后现代女性主义跨越学科
    一、女性主义理论的多元性
    二、超越了“第二性”、超越了自身
第九章  多维视野下的人文思潮网络
  第一节  后现代人文思潮网络赛博
    一、数字化时代的诗学语境
    二、数字化媒介的网络文学
    三、数字技术下的赛博空间
  第二节  哈拉维的赛博格理论新视野
    一、“赛博格”理论的基本内涵
    二、“赛博格”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哈拉维的赛博格人文思想
  第三节  科幻与电脑信息的人文思考
    一、科学幻想在互联网传播
    二、电子传媒传送影像符号
    三、因特网交往的信息方式
第十章  后现代人文思潮生态意识
  第一节  后现代人文视野中的生态批评
    一、生态批评的深远思想根源
    二、文学生态研究的生命观念
    三、西方女性主义的生态批评
  第二节  西方生态文学的人文主义诗学
    一、生态批评是文学文化批评
    二、生态女性诗学的主要理念
  第三节  人文关注生态与生态危机
    一、生态生命是人类哲学内涵
    二、环境危机和深层生态批判
结语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词汇索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