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基于城市化的BMPs/LID水文调控性能研究

基于城市化的BMPs/LID水文调控性能研究

  • 字数: 219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作者: 孙艳伟 著
  • 出版日期: 2015-08-01
  • 商品条码: 978751703849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69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综合运用水文学及水资源、系统工程、计算数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对城市化及LID措施的水文及生态水文调控性能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低影响发展措施的简介、生态水文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城市化水文及生态水文效应研究、生物滞留池的生态水文效应研究、生物滞留池设计要素对其径流调控性能的灵敏度分析以BMPs措施与LID措施的水文和生态水文效应比较。本书特色在于为雨水径流调控、下游河道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效应的评价提供了简便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并运用SWMM软件,模拟了区域不同城市化程度下的水文和生态水文效应;构建了基于SWMM和RECARGA软件的生物滞留池径流调控性能和生态水文效应模拟模型,从而为解决现有模型在模拟评价生物滞留池生态水文效应的局限性问题提供了可行方法。
本书可供从事城市雨洪调控方面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的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孙艳伟,女(1983-),山东聊城人,博士,现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讲师,主要从事城市水文、生态水文、城市雨洪调控方面的研究。现主持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01038),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青年科技人才支持计划(70420),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科研启动项目(40298),近三年来的主要论文十余篇。
目录
前言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城市化的水环境问题
1.2.2城市化与河道生态系统的关系
1.2.3河流生态的改变机理
1.2.4生态水文指标体系
1.2.5城市化的雨洪调控措施研究
1.3本书内容结构安排
第2章低影响发展措施及海绵城市
2.1LID的内涵
2.1.1LID的产生背景
2.1.2LID的设计目标
2.1.3LID的设计理念
2.2LID的主要措施
2.2.1生物滞留池
2.2.2草地渠道
2.2.3植被覆盖
2.2.4透水性路面
2.3LID的设计方法、效果监测及模型模拟
2.3.1设计方法
2.3.2LID效果的监测
2.3.3LID的模型模拟
2.4LID的优点及局限性
2.5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
2.5.1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的联系
2.5.2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途径
2.5.3径流总量控制目标
2.5.4径流峰值控制目标
2.5.5径流污染控制目标
2.5.6控制目标的选择
2.6本章小结
第3章SWMM模型简介及应用
3.1SWMM简介
3.1.1SWMM的主要功能
3.1.2SWMM的应用
3.1.3SWMM要素及输人参数
3.1.4SWMM模拟原理
3.2SWMM在水质模拟中的应用
3.2.1基于SWMM的非点源污染模型
3.2.2模型的建立及主要参数
3.2.3模拟结果分析
3.3SWMM模型参数的全局灵敏度分析
3.3.1研究区概况和降水序列
3.3.2研究方法
3.3.3结果
3.3.4讨论
3.3.5结论
3.4本章小结
第4章生态水文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间接生态水文评价指标体系
4.1.1径流历时曲线
4.1.2洪峰流量频率曲线
4.1.3径流系数
4.2直接生态水文评价指标
4.2.1生态学指标
4.2.2水文学指标ros
4.2.3r0.与各生态指标的线性回归分析
4.3本章小结
第5章城市化的水文及生态水文效应研究
5.1研究区概况及资料来源
5.1.1研究区地理位置
5.1.2土地利用和土壤特性
5.1.3降水和蒸发
5.1.4数据资料及来源
5.2模型构建
5.2.1降水序列
5.2.2SWMM模型参数的设定
5.3模拟结果及分析
5.3.1城市化的水文效应
5.3.2城市化的生态水文效应
5.4本章小结
第6章生物滞留池的生态水文效应研究
6.1生物滞留池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
6.1.1性能评价
6.1.2模型模拟
6.1.3设计方法
6.2基于SWMM和RECARGA的生物滞留池模拟模型
6.2.1生物滞留池及其汇水区域的选定
6.2.2初始化SWMM模型的建立及校核
6.2.3生物滞留池的设计
6.2.4生物滞留池的模拟模型
6.3生物滞留池的生态水文效应分析
6.3.1生物滞留池的径流调控性能
6.3.2生物滞留池的生态水文效应
6.4影响生物滞留池径流调控性能的设计因子
6.4.1不透水性系数
6.4.2降水量
6.5讨论
6.5.1生物滞留池的生态水文效应评价指标体系
6.5.2设计因素
6.6本章小结
第7章生物滞留池设计要素对其径流调控性能的灵敏度分析
7.1不同设计要素下生物滞留池的水文效应
7.1.1不同根区深度对生物滞留池的水文效应
7.1.2不同介质层土壤对生物滞留池的水文效应
7.1.3不同天然土壤对生物滞留池的水文效应
7.1.4不同降水类型对生物滞留池水文效应
7.1.5出流设施对生物滞留池的水文效应
7.2生物滞留池设计要素的灵敏度分析
7.2.1研究区的选择
7.2.2模拟模型
7.2.3设计要素的选择及样本生成
7.2.4生物滞留池径流调控性能指标
7.3灵敏度计算及结果分析
7.3.1无排水孔时各设计要素对生物滞留池径流调控性能的灵敏度分析
7.3.2有排水孔时各设计要素对生物滞留池径流调控性能的灵敏度分析
7.4本章小结
第8章BMPs措施与UD措施的水文和生态水文效应比较
8.1研究区概况
8.2基于SWMM的各BMPs及LID措施的模拟
8.2.1BMPs措施的模拟
8.2.2LID措施的模拟
8.3水文效应分析
8.3.1BMPs措施的水文效应
8.3.2LID措施的水文效应
8.4生态水文效应分析
8.4.1径流历时曲线
8.4.2洪峰流量频率曲线
8.4.3径流系数
8.4.4T0.5
8.5本章小结
第9章结论和建议
9.1结论
9.2本书的主要创新点
9.3建议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