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春秋公羊学史

春秋公羊学史

公羊学研究的通史性原创著作,全面勾勒了两千多年来春秋公羊学的思想发展和传承史
  • 字数: 1020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曾亦,郭晓东 著
  • 出版日期: 2017-03-01
  • 商品条码: 978756755481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588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1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春秋有三传,公羊谷梁传经,左氏傅史。左氏艳丽丰腴,详尽本末,然无关大义微旨。盖春秋有大义,有微言,大义在诛乱臣贼子,微言在改制立法作新王。谷梁得正大之义,失之也短,唯公羊微言大义俱傅。
曾亦、郭晓东编著的《春秋公羊学史(上中下)(精)》述一家传,志在梳理公羊家法之流变,薪火相传之统绪,大义阐述之理路,微言传心之要旨。年分先秦两汉,迄至民国,推举两汉,于隋唐明代尤有发明;人物繁多,一反旧例,尤重北人,致意于家法之泾渭,三传之兼具,士风之转变,人心之代际;以时间为经,以人物为纬,准衡三传,虽犹循旧例,是不敢偏废大道,淆乱圣经,以彰公羊传世之不绝,用世之大有也。
作者简介
曾亦,1969年6月生,湖南新化人。同濟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學術研究方向:先秦儒學、宋明理學、清代經學與社會理論的研究。已出版《本體與工夫——湖湘學派研究》、《共和與君主——康有為晚期政治思想研究》、《春秋公羊何氏釋例 春秋公羊釋例後錄》(點校)等,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郭曉東,1970年3月生,福建霞浦人。哲學博士,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主要學術研究方向:宋明理學、儒家經學、先秦儒學,已出版著作有《識仁與定性:工夫論視域下的程明道哲學研究》、《經學、道學與經典詮釋》、《戴氏注論語小疏》等數種,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目录
序言1
上 冊
第一章 《春秋》經與傳7
第一節 《春秋》經7
第二節 公羊傳40
第三節 穀梁傳125
第四節 左氏傳149
第二章 《春秋》學與兩漢今古之爭189
第一節 師法與家法:五經博士及其增設189
第二節 今古文與今古學201
第三節 四次今古之爭208
附 《白虎通》223
第三章 董仲舒與漢代《公羊》學229
第一節 生平與學術229
第二節 《春秋》之義及其天人思想235
第三節 孔子改制與《春秋》微言252
第四節 《春秋》決獄272
附 《春秋緯》275
第四章 何休與《公羊傳》注290
第一節 通三統295
第二節 張三世346
第三節 異外內353
第四節 時月日例375
第五節 名例403
第六節 褒譏貶絕例419
第七節 宋均説“三科九旨”445
第八節 五始、七等、六輔、二類、七缺448
中 冊
第五章 《左氏》興盛與六朝隋唐之《春秋》學455
第一節 賈逵論《左氏》長義457
第二節 杜預與《左氏傳》之成立468
第三節 六朝隋唐之《春秋》學511
第六章 徐彥與《公羊傳》疏577
第一節 述何:何注之總結與闡釋580
第二節 申何:據何注而引申推衍以成例588
第三節 規何:對何注之修正與彌縫593
第四節 漢晉南北朝《公羊》遺説之保存600
第七章 啖、趙、陸之新《春秋》學607
第一節 范甯《集解》與兼採三傳之風611
第二節 啖、趙、陸之生平與著述617
第三節 論三傳得失629
第四節 兼綜三傳與《春秋》新例633
第五節 趙匡“左氏非丘明”説636
第八章 兩宋《春秋》學研究643
第一節 孫復645
第二節 劉敞651
第三節 孫覺667
第四節 程頤671
第五節 胡安國675
第六節 朱熹論《春秋》710
第七節 其餘治《春秋》之學者725
第九章 黃澤、趙汸與元代之《春秋》學754
第一節 生平與學術756
第二節 回歸三傳764
第三節 史法與書法777
第四節 屬辭比事與《春秋》之例787
第五節 吳澄、程端學之《春秋》學794
第十章 明代及清前期之《春秋》學807
第一節 明代《春秋》學811
第二節 清人之攻駁《胡傳》820
第三節 清人期《左傳》研究與對杜注之補正830
第十一章 莊存與:清《公羊》學之濫觴861
第一節 乾嘉經學之別流862
第二節 微言大義與通經致用865
第三節 《春秋五辭》及其公羊思想875
第十二章 孔廣森與《春秋公羊通義》906
第一節 《春秋》重義不重事907
第二節 以《左傳》、《穀梁》通《公羊》914
第三節 以群經通《公羊》925
第四節 別設三科九旨937
第五節 對何休《解詁》之修正943
下 冊
第十三章 劉逢祿:清《公羊》學之大宗959
第一節 生平與學述959
第二節 何休“三闕”與劉氏“申何難鄭”966
第三節 《春秋公羊經何氏釋例》969
第四節 《春秋公羊解詁箋》之“匡何”與“從《穀》”989
第五節 《左氏春秋考證》與《後證》1004
第六節 《論語述何》1037
第十四 章宋翔鳳與戴望:以《公羊》釋《論語》1056
第一節 宋翔鳳《論語説義》1056
第二節 戴望:述《公羊》以赞《論語》1086
第十五章 凌曙与陈立:清《公羊》學之別傳1110
第一節 凌曙1110
第二節 陳立1124
第十六章 龔自珍與魏源:《公羊》學之轉向與拓展1156
第一節 龔自珍1156
第二節 魏源1189
第十七章 廖平:以禮説經與今古學之判分1226
第一節 經學六變1230
第二節 平分今古1235
第三節 尊今抑古1245
第四節 大統小統1251
第五節 天學人學1256
第六節 《春秋》學研究1259
附 王闓運1273
第十八章 康有爲:遍疑群經與託古改制1281
第一節 生平與學術1281
第二節 《新學偽經考》1286
第三節 《孔子改制考》1312
第四節 《春秋董氏學》1347
第五節 《公羊》三世説及其重新闡釋1361
附一 蘇輿1443
附二 皮錫瑞1480
附三 章太炎1490
附四 劉師培1529
附五 崔適1544
後記1555
參考書目1557
一公羊類1557
二春秋類1559
三專集類1562
四重要古籍1563
五研究著述1564
索引1571
摘要
序  言古人以《詩》、《書》、《禮》、《易》與《春秋》爲“五經”。五經者,本出於王官。春秋以降,王室不振,五經漸流播於民間,於是有諸子百家之學。五經誠爲吾國文明之源頭,而後世兩千餘年之學術,莫不濫觴於此。然孔子以前,本無“經”名。唯經孔子之刪訂,《詩》、《書》、《禮》、《易》與《春秋》者,遂爲天地之常經,至於恆久至道之所凝焉。時孔子當周道疲弊之際,雖美周文之盛,猶假託殷道以損益之,此其改制之大旨,然唯《春秋》能發明之也。《春秋》者,本魯之舊史也,或以諸國史記亦得名爲《春秋》,然俱孔子修《春秋》之所本。孔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諸行事之深切著明。”此孔子所以託《春秋》而寄王法也。孔子有德而無位,危行而言遜,且以諱尊隆恩之故,雅不欲直斥當世大人,故假史事而寓褒貶焉,則“主人習其讀而問其傳,則未知己之有罪焉爾”,此亦《春秋》所以託王,而孔子所以筆削舊史也。漢興,懲秦滅學之禍,立五經博士,於是好古稽文之士,乃彬彬以進於朝矣。諸儒鑒於嬴秦二世而亡,欲爲萬世立法,乃託孔子《春秋》爲漢制法,此《春秋》所以見尊於漢世矣。然《春秋》文辭簡奥,若不通以傳,則窅不可讀,又焉能求聖人筆削之旨哉!昔古人釋經之傳,不過公、穀及鄒、夾數家而已。然鄒氏無師,夾氏未有書,穀梁則不過稍明大義耳。其後又有《左氏》,雖自廁於傳,然其所長,不過詳於記事而已。唯公羊子所傳,真得聖人之微言大義耶!漢人治《公羊》者,立“三科九旨”,以爲通乎《春秋》之梯航也。所謂“三科九旨”者,即通三統、張三世與異外內也。通三統者,實處理新、舊王朝之關係,蓋以新王受命改制,猶當存二王之後,以備新王取法焉。若張三世之旨,則在處理一王之自我革新問題。蓋一王之中,恩有親疏,治有詳略,王者撥亂反正,其治法亦自不同。至於異外內者,實爲古代中國之國際關係學説也。蓋《春秋》分天下爲中國、諸夏與夷狄,而以王者居中國,引諸夏爲蕃衛,欲以御外敵、來遠人也。漢人承暴秦而興,懲贏政之不奉天,不法古,而自我作祖,尤重通三統之義,乃遠推五帝、三王,而近遵玄聖之制焉。馴至清季,既有內憂,重以外患,《公羊》之學再興,其旨則欲保守一王之統,而思有以維新也。康長素張三世之説,以明變法之義,又獨標孔子改制之旨,以爲《春秋》微言所在,蓋欲效孔子損周文益殷質之意,而折衷於中西之間也。則長素所欲變法者,不止於變有清一代祖宗之法,實欲變中國數千年之法,乃推原尼山之本懷,思欲爲萬世重開太平也。    昔周公當殷周之際,立傳子之法,而有周一代之文物典章,莫不從此出。孔子繼其道,乃發明親親大旨,而於周人尊尊之義稍損益焉,而此後兩千餘年中國道路,遂由此開闢矣。晚清以降,西方之自由、平等與民權諸觀念傳入中國,傳統之家庭、宗族遂爲崩潰,個體從中解放,成爲純粹自由之存在。現代國家乃得在此自由個體之基礎上摶聚而成,而爲“自由人之聯合體”,此實爲現代中國建構之基本目標。蓋自周、孔以來,此誠吾國前所未有之大變局也,而中國道路亦面臨一新抉擇矣。殷周之際,個體漸自氏族中解放出來,而組成個體家庭,而家庭遂成爲社會之基本單位。今則不然,個體再度得以解放,而爲國家之公民,然家庭不過若旅宅,其解體常在一線之間而已。周以前,個體不過因血緣而摶聚成氏族,今則藉地緣而摶聚成國家矣。三千年爲一大循環,長素所爲改制之事,不過發其端而已,其後繼其志者,或有其人焉。是爲序。曾亦、郭曉東序於滬上後  記余與曉東郭君,同窗十載,又共受業於謝遐齡師,朝夕切磋,頗收進益。所學既同,所造亦相近也。畢業後,俱留復旦任教,乃相約共治《公羊》。    道、咸以降,吾國頻遭危局,《公羊》諸師乃起而捄其難,遂盛極一時矣。然自民國以降,咸與共和,而《公羊》亦因以衰矣。考《公羊》注疏及歷代師説雖存,然有傳而無師,幸賴去古未遠,我等遂邀同門數友,相與肄習焉,至今已歷十八歲矣。然此種同門讀書因緣,亦非他人所能盡有。數年後,我等自覺有得,遂有共撰此書之志矣。    余素以爲,雖治一人一書,於學術史亦當有通貫之了解。故我等以通史態度治《公羊》,即出於此種考慮。然此種做法,常不免有弊。蓋所涉人物與著述既多,精力有限,較諸專人專書之研究,廣博或有過之,然精深則有未及。唯我等欲假此全盤了解之力,期以進一步專人專書之研究也。    此書分上、中、下三篇,凡十八章,主要由余與曉東君共同完成。其中,曉東君撰寫中篇之五、十一、十二章與下篇之十四章,及十八章附録之蘇輿部分;余則撰寫上篇之一、二、四章,中篇之六、七、八、九、十章與下篇之十三、十五、十六、十七章,及其餘附録部分。此外,黃銘君素治董仲舒,所造獨深,故囑其撰其上篇第三章焉。    此書初属稿,即蒙华東师範大出版社六點倪爲國先生识鉴,颇得支持,又得陳廷燁友爲之編輯,頗費心力,今並致謝焉。曾亦謹記於四漏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