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珍藏版)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珍藏版)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作者: (美)德鲁克  著 蔡文燕 译
  • 出版日期: 2009-09-01
  • 商品条码: 978711128065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2
  • 出版年份: 2009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启蒙中国现代管理第一人,当今中国一切活跃着的组织最迫在眉睫的问题,正是德鲁克向我们描述的如何管理的问题。
    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只有中国人才能发展中国。
    ——德得·德鲁克
    超越时空的德鲁克,管理者永恒的导师
    他称自己是“社会生态学家”,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架起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桥梁。
    全世纪的管理者都应该感谢这个人,因为他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来理清我们社会中人的角色和组织机构的角色,我认为彼得·德鲁克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效地做到了这一点。
    ——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  杰克·韦尔奇
内容简介
本书是有关创新理论和实践的经典之作,通过大量真实案例和解析,探讨了有关创新的观点、行动、规则和警示,首次将实践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所有企业和机构有组织、有目的、系统化的工作。首先通过有关创新实践的讨论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寻找创新机遇。探讨了将创意发展为可行的事业需注意的原则和禁忌。之后把机构—创新的载体作为重点,从现存企业、公共服务机构以及新企业三个方向来讨论企业家管理。
作者简介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科开创者,他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他称自己是“社会生态学家”,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架起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桥梁。 1909年彼得·德鲁克生于维也纳的一个书香门第,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国际法博士学位,1937年与他的德国校友多丽丝结婚,并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 在美国他曾担任由美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的经济学者,以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业的管理顾问。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表彰他为非营利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国际慈善机构“救世军”授予德鲁克救世军最高奖项“伊万婕琳·布斯奖”。 他曾连续20年每月为《华尔街日报》撰写专栏文章,一生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共发表38篇文章,至今无人打破这项纪录。他著述颇丰,包括《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旁观者》等几十本著作,以30余种文字出版,总销售量超过600万册。其中《管理的实践》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全球管理者必读经典。 他曾7次获得“麦肯锡奖”;2002年6月2013,获得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20世纪80年代,德鲁克思想被引入中国;2004年,德鲁克管理学全面进入中国的管理教育。 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加州克莱蒙特的家中溘然长逝,享年95岁。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译者序
序言  引言企业家经济
第一部分  创新实践
  第1章  系统化的企业家精神
  第2章  有目的的创新和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
  第3章  创新机遇来源一:意外事件
  第4章  创新机遇来源二:不协调的事件
  第5章  创新机遇来源三:程序需要
  第6章  创新机遇来源四:产业和市场结构
  第7章  创新机遇来源五:人口统计数据
  第8章  创新机遇来源六:认知的变化
  第9章  创新机遇来源七:新知识
  第10章  聪明的创意
  第11章  创新的原则
第二部分  企业家精神的实践
  第12章  企业家管理
  第13章  企业家企业
  第14章  服务机构的企业家精神
  第15章  新企业
第三部分  企业家战略
  第16章  “孤注一掷”
  第17章  “攻其软肋”
  第18章  生态利基
  第19章  改变价值和特征
结论  企业家社会
推荐阅读书籍
摘要
    **部分  创新实践
    第1章  系统化的企业家精神
    1
    “企业家”,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B.say)在1800年前后曾经这样说过:“将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生产力和产出较高的领域。”但是萨伊的定义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个“企业家”是谁。而且由于萨伊杜撰这个词的时间已经距今200多年了,因此“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这两个词的定义完全令人混淆不清。
    例如,在美国,企业家往往被定义为创办自己的全新小型企业的人。**盛行于美国商学院的“企业家精神”课程,实际上就是从30年前的“如何建立自己的小企业”的课程发展过来的。在许多方面,两者并无显著的差别。
    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新办小企业都是一种企业家行为,或者代表着企业家精神。
    一对夫妇在美国某市郊开了一家熟食店或墨西哥餐馆,他们的确是冒了一点风险。不过,他们是企业家吗?他们所做的事情,只不过是以前被重复了多次的老套而已。他们把赌注压在该地区外出就餐的人口会日渐增多这一点上,但是他们既没有创造出一种新的满足,也没有创造出新的消费诉求。从这一点看,即使他们创办的是新企业,他们也算不上企业家。
    然而,麦当劳所表现出来的却是企业家精神。确切地说,麦当劳并没有发明任何新东西,任何一家不错的美国餐厅早就开始生产它所供应的*终产品了。但是,凭借着应用管理概念和技巧(即研究顾客所注重的“价值”),它们将“产品”标准化,设计制作流程和工具,并基于工作分析设定标准,根据标准培训人员。麦当劳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资源的产出,而且开创了新市场和新顾客群。这就是企业家精神。
    几年前,美国中西部的一对夫妇创建了一家欣欣向荣的铸造厂,同样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事例。该铸造厂是对铸铁进行热处理,以达到高性能规格,例如大型推土机所用的车轴(这种推土机用于阿拉斯加天然气管道的建设上)。这种作业所需要的技术背景广为人知,的确,这家公司所做的工作,很少是别人没有做过的。但是,其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将技术信息系统化,这样就可以将性能规格输入计算机,又能立刻从计算机中打印出所需的处理方案。第二,它将工序系统化。一般来说,尺寸相同、金属成分相同、质量相同、性能规格相同的铸件订单数不会超过6件以上。但是,该厂的铸件实际上是以流水线的方式制造,而非分批生产,所有设备都由计算机控制,加热炉可以自动调节。
    这种精密铸件以往的次品率高达30%~40%,但在这家新铸造厂里,从生产线下来的产品无瑕疵率却高达90%以上。此外,虽然该厂要支付美国工会所规定的员工工资和福利,但是与行业中价格*低廉的竞争者——一家韩国造船厂相比,前者成本只是后者成本的2/3(可能还要低)左右。由此可见,这家工厂之所以是“企业家”企业,并不在于它是一个全新的小企业(虽然发展迅速),而是在于它了解到这种铸铁的与众不同,市场对其需求已经大到足以创造出一个“利基市场”;另外,还在于它将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了传统的工艺之中,并将这种工艺转化成了一套科学流程。
    无可否认,所有新创小企业都有许多共同点。但是,若要成为“企业家”企业,那么除了具备必须小和新的特点以外,一个企业还必须具备其他特性。事实上,在所有的新创企业当中,企业家企业只占少数。它们创造出了新颖而与众不同的东西;它们改变了价值观。
    并非只有新成立的小型企业才能成为企业家企业。事实上,许多大型(而且往往是历史悠久的)企业也正在实践企业家精神。例如,通用电气公司是***大的企业之一,有100多年的历史,长久以来,它一直善于从零开始建立一家家的企业家企业,并将它们发展成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而且,通用电气公司并没有将这种企业家精神仅仅局限于制造业中。它财政上的左右手——通用电气信贷公司(G.E.Credit Corporation)曾经掀起一场很大的变革,改变了美国的金融体系,而且,这场革命如今正迅速扩展到英国和西欧。20世纪60年代,当通用电气信贷公司发现商业票据可以用于金融业时,便绕过了金融界的马其诺防线(Maginot Line),打破了传统银行对商业信贷的垄断。
    英国的大型零售商玛莎百货连锁公司(Marks and Spencer)在**50年中的表现,可能比西欧任何一家企业都更具有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性。它对英国经济,乃至对英国社会的影响,可能比英国任何一个变革领导者,甚至可能比政府或法律产生的影响还要大。
    同样,通用电气公司和玛莎公司与其他完全没有企业家精神的大型企业有许多共通之处。而使它们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因素,并不在于它们的规模或增长,而是其他的特性。
    此外,企业家精神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性机构当中。
    关于企业家精神的发展史,没有比现代大学(尤其是美国现代大学)的创建和发展史更好的教材了。众所周知,现代大学原是德国外交官、公务员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的发明。1809年,洪堡构思并创办了柏林大学(University of Berlin)。当时他的目标*常明确,一是让德国人取代法国人,获得学术和科学的领导地位;二是吸收法国大革命所散发出来的活力,并用来对抗法国人自己,特别是拿破仑。60年以后,大约1870年左右,当德国大学的声望如日中天时,洪堡将大学视为变革领导者的想法越过大西洋,为美国人所采纳。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时,殖民时期所创办的旧式“学院”因老迈腐朽而濒临瓦解。1870年时,美国学院的学生人数还不足1830年的一半,而这段时间的人口几乎增加了3倍。但在接下来的30年里,一大批杰出的美国大学校长创建了全新的“美国大学”——既特别新颖又特别美国化的大学。**次世界大战后,这些大学为美国赢得了学术和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导地位,就如同一个世纪以前,洪堡所成立的柏林大学为德国赢得了学术和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导地位一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一代美国学术界的企业家们又再度创新,建立起了一批新式“私立”、“大都市”大学:纽约地区就有佩斯大学(Pace University)、菲尔莱-狄更斯大学(Fairleigh—Dickinson)和纽约理工学院(New York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波士顿有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西海岸有圣克拉拉大学(Santa Clara University)和金门大学(Golden Gate University),等等。它们构成了**这30年来美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增长点。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数新式学校似乎与历史悠久的学校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它们是针对一个不同的新“市场”而精心设计的。它们的招生对象是那些有工作基础的人士,而非刚从高中毕业的应届生;是那些整天往返于大学和住处之间的大城市学生,而非每周5天、每天从上午9点到下午5点都在上课的住校学生;是那些背景差异较大的学生,而非传统概念上的高中刚毕业的学生。它们是因应市场的重大转变而出现的,这个转变就是:大学文凭的地位从“高级”变成了“中级”,另外,“上大学”的意义也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些大学就是企业家精神的代表。
    同样,你也可以根据医院的发展历史,写出一本有关企业家精神案例分析的书来。18世纪末,现代医院首度在爱丁堡和维也纳出现。到了19世纪,各种形式的“社区医院”出现在美国。20世纪初,大型专业化中心开始出现,像梅奥诊所(Mayo Clinic)或门宁格基金会(Menninger Foundation)都是那个时期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出现了医疗保健中心。而如今,新一代的企业家们又在致力于将医院改变成专业化的“治疗中心”:包括流动的外科诊所、独立的妇产中心和心理治疗中心。与传统医院不同,它们的工作重点将不再是对病人的护理,而是针对病人的专门“需求”。
    同样,并不是每一个非商业性服务机构都具有企业家精神,还差得相当远呢。现在,这些少数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机构同样保留了传统服务性机构的所有特征、所有问题以及所有识别性标志。使这些服务性机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是一些与众不同而又独特的因素。
    虽然英语系国家的人误以为企业家精神就是创立新的小企业,但相比之下,德国人将它与权利和财产等同起来,就更显得令人费解。德语的Unternehmer(就是萨伊的“企业家”(entrepreneur)的德译词),主要是指那些同时拥有并自己经营企业的人(英文对应可译为“owner-manager”)。该词主要用来区分自己拥有企业的“老板”与“职业经理人”以及“雇员”。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