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戏剧大三角 斯坦尼-梅耶荷德-梅兰芳

戏剧大三角 斯坦尼-梅耶荷德-梅兰芳

  • 字数: 47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陈世雄 著
  • 出版日期: 2019-12-01
  • 商品条码: 978701021457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01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11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苏联戏剧历史经验研究”最终成果。作者以苏联戏剧界两位最重要的大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梅耶荷德长达四十年的矛盾与论争为贯穿全书的主线,剖析了两大导演流派最终一枯一荣、遭遇不同命运的原因,反思了经验教训。梅兰芳于1935年到苏联巡演,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等苏联戏剧家进行广泛交流,亲身感受到两大导演流派的分歧。新中国成立后,在苏联戏剧专家来华讲授斯坦尼体系、国内进行“戏改”的背景下,梅兰芳对两位大导演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三者实际上形成了复杂的三角关系。本书的构思不同于常见的比较文学研究的二元模式,既研究了两大戏剧流派之间的复杂关系,又探索了这一关系对梅兰芳乃至整个中国戏剧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三元的比较模式,认为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确实有借鉴斯坦尼体系的必要,然而,从本质上看,与梅耶荷德的戏剧观念有更多的共同之处。书中对国内戏剧界关于“梅兰芳表演体系”是否成立的论争和“戏改”运动的评价问题做了分析探讨,并且对如何建设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作者简介
陈世雄,1944年生,厦门大学教授。先后赴列宁格勒大学、莫斯科文化大学、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进修。1991年获国家教委、国家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称号,1993年起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研究领域为戏剧理论、欧美戏剧(以俄罗斯为主)、闽台戏剧。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四项、教育部基金项目二项、闽台戏剧研究项目一项。专著《戏剧思维》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1999),专著《现代欧美戏剧史》、《戏剧人类学》分别获教育部第六、第七届高等学校人文与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多次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出版学术专著12种(含增订本)、译著3种(其中2部与他人合译)、散文集1种。发表学术论文与评论200余篇。
目录
导言 “戏剧大三角”及其研究方法与观念问题
上卷
第一部分 从“莫艺”的创建到十月革命
第一章 分道扬镳——梅耶荷德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分歧的由来
第一节 两个体系的对立与斗争
第二节 1902年的“莫艺”:分歧的表面化与梅耶荷德的出走
第三节 1905年:合作的失败与再次分手
第二章 1917年革命前两位大师的分歧与论战
第一节 1906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批判“坏的假定性”
第二节 1907年:梅耶荷德狠批自然主义剧院
第三节 1907年:梅耶荷德论假定性剧院的最初尝试
第四节 1907年:梅耶荷德再论假定性剧院
第五节 1907-1909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取消所有的外部动作
第六节 1911年:斯坦尼体系开始推行
第七节 1912年:梅耶荷德指出“生活”在舞台上不算“表演”
第八节 1905-1910年:两位大师对象征主义从迷恋到摒弃
第九节 从抛弃象征主义到1917年革命
第二部分 从“戏剧的十月”到反对形式主义的斗争
第三章 十月革命后梅耶荷德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关系的变化
第一节 十月革命后戏剧生态的巨变
第二节 梅耶荷德与“戏剧的十月”
第三节 1921年:梅耶荷德发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孤独》引起轰动
第四节 1923年:瓦赫坦戈夫的逝世与第三工作室作为两位大师合作的“第一场所”
第五节 风波尚未平息——1925年俄共(布)党中央决议前后
第四章 梅耶荷德借梅兰芳访苏的“东风”为自己辩护
第一节 梅兰芳访问苏联的背景
第二节 梅兰芳与塔伊罗夫
第三节 梅耶荷德借梅兰芳来访的“东风”反击他的对手
第四节 梅耶荷德称梅兰芳艺术为“体系”,并将学习京剧列入教学大纲
第五章 反对形式主义斗争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立场
第一节 反对形式主义斗争的缘起
第二节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莫斯科艺术剧院与反对形式主义斗争
第三节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莫艺”的剧目方针
第六章 梅耶荷德回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身边
第一节 从提出“形体动作方法”到召唤梅耶荷德回归——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晚年的大转折
第二节 斯坦尼的遗言:应该永远听从梅耶荷德的意见——同时代人回忆两位大师和好如初的动人情景
第三节 梅耶荷德承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唯一的体系”
第七章 文艺的规范化与两大导演流派的评价问题
第一节 创作方法与批评方法的规范化
第二节 新的批评规范对两大导演流派的评价产生的影响
第三节 卢那察尔斯基对梅耶荷德的关注与评价
第八章 斯坦尼逝世后的苏联剧坛
第一节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逝世后的“莫艺”
第二节 首届全苏导演会议与梅耶荷德演讲之谜
第三节 从导演会议看反对形式主义斗争和推行斯坦尼体系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尾声:“莫艺”的一分为二
下卷 从苏联经验反观梅兰芳与中国戏剧
第一部分 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梅耶荷德两大体系的分歧并与中国戏曲比较
第一章 梅耶荷德体系的进一步确认
第二章 身体第一,还是文学因素、心理因素第一——论两大体系的分歧并与中国戏曲比较
第三章 论两大体系在划分角色类型问题上的分歧并与中国戏曲比较
第四章 论两大体系在“怪诞”风格问题上的分歧并与中国戏曲比较
第二部分 从“戏改”到关于“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的讨论
第五章 戏曲改革与梅兰芳的“移步而不换形”论
第一节 “移步而不换形”论——处理圆满的一次风波
第二节 半世纪后风波再起和人们对“戏改”的再思考
第三节 梅兰芳的“软着陆”和向斯坦尼“一边倒”
第六章 戏曲界推行斯坦尼体系过程中“适合”与“不适合”两种观点的对立
第一节 陈幼韩反对强制戏曲“适合”斯坦尼体系的粗暴做法
第二节 焦菊隐断言“戏曲是体验派的艺术”
第三节 以行政手段强制推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造成误判的重要原因
第七章 来华苏联戏剧专家对中国戏曲看法不一产生深远影响
第一节 古里也夫、奥布拉兹卓夫与列斯里对中国戏曲的不同看法
第二节 “把民族戏曲引向哪里?”——陈幼韩反驳列斯里的言论
第三节 不应该否定苏联戏剧专家的贡献
第八章 “反对形式主义斗争”在中国
第一节 中国戏剧界的反对形式主义斗争
第二节 焦菊隐的困惑:“反对形式主义斗争”背景下的话剧民族化
第三节 从福建省的个案看“反对形式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收获
第九章 关于“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的若干问题
第一节 作为文化符号的表演艺术大师和以他为代表的表演艺术体系
第二节 从实践性体系走向理论体系
第三节 “以实涵虚”的《舞台生活四十年》
第四节 梅兰芳认为“中国戏曲不宜于都用布景”
……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