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生态文化论

生态文化论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路日亮 著
  • 出版日期: 2019-08-01
  • 商品条码: 9787512139466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1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全书贯彻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从文化的视角研究马克思生态思想、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系统地梳理了文化与文明、文化与人、人与生态环境等基本问题,系统地研究了生态文化的各种形态。本书的选题优势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生态文化的理论空白,为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奠定了基础性工作,为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思想提供了范本,为包含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
内容简介
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本书以文化的视角,试图从思想上解决人们对生态环境知识的匮乏和对环境保护的淡漠问题。全书由九章组成:前四章是本书的基本理论部分,分别论述了文化与人的文化存在、生态环境与人类文化、生态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新形态,作为上册;后五章从生态文化主要形态的角度,分别论述了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教育、生态科技文化、生态美学,作为下册。
作者简介
路日亮,1954年1月生,山西大同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78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一直在北京交通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及党政工作,主要涉足社会发展理论、价值哲学、马克思主义人学等领域。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其他课题30多项,独著、主编、参编专著、教材、工具书等30余部,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天人和谐论》《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新中国人学理路》《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的素质与社会发展》等。先后发表论文150多篇,具有代表性的发表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哲学动态》《教学与研究》等刊物上,其中收入《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等国内权威性二次文献的有20余篇,有些论文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
目录
第一章  文化与人的文化存在 1 第一节  文化的基本内涵 3 一、什么是文化 3 二、文化的基本要素 19 三、文化的基本特征 21 四、文化的作用 29 第二节  文化与文明 39 一、文明的内涵 39 二、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50 第三节  人与文化 58 一、人的生成与文化的创造 59 二、人的双重存在 61 三、实践的人与文化的人 67 四、人的本质与文化 72 第二章  生态环境与人类文化 79 第一节  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实质 81 一、自然与自然观的演变 81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 83 第二节  生态与环境相关概念解读 91 一、生态与生态学 91 二、生态与环境 93 三、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 95 第三节  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 96 一、自然与社会 96 二、自然与历史 104 三、自然与文化 109 第四节  人类文化形态的发展历程 120 一、自然文化 121 二、人文文化 123 三、科学文化 125 第三章  生态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 129 第一节  人类文化的生态化进程 129 一、原始文化 131 二、农耕文化 134 三、工业文化 138 四、生态文化的兴起 143 第二节  生态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 145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错位呼唤生态文化的产生 145 二、生态危机是生态文化产生的直接原因 146 三、工业文化的缺陷是生态文化产生的内在原因 149 四、生态文化是对工业文化的反思与评判 157 第三节  生态文化产生的学理基础 159 一、人类的生态智慧和文化创造力 159 二、生态文化的自然观基础 161 三、生态文化的理论渊源 163 第四章  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新形态 203 第一节  生态文化的内涵 205 一、生态文化的含义 205 二、生态文化的性质 208 三、生态文化的功能 212 第二节  生态文化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214 一、生态文化的基本结构 215 二、生态文化的基本特征 225 第五章  生态哲学 233 第一节  生态哲学的产生 235 一、生态哲学是对生态危机的反思和生态运动的产物 235 二、生态哲学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忧虑以及未来命运关注的 产物 236 三、生态哲学是对传统哲学思维模式变革的产物 237 四、生态哲学是对现代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39 第二节  生态哲学的内涵及其基本问题 241 一、生态哲学的内涵及其研究对象 241 二、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 244 三、生态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主张 248 第三节  生态哲学的主要内容 258 一、生态本体论 259 二、生态认识论 261 三、生态方法论 265 四、生态价值论 267 五、生态史观 268 第四节  生态哲学的现代价值 272 一、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新的学科路径 272 二、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274 三、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指导思想 275 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现实指南 277 五、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指明了方向 278 第六章  生态伦理学 281 第一节  当代伦理学的生态转向及生态伦理的产生 281 一、伦理学生态转向的学理背景 283 二、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历程 291 第二节  伦理学与生态伦理学的含义、性质和特征 300 一、伦理学的基本含义 300 二、生态伦理学的含义及其性质 302 三、生态伦理的基本特征 305 第三节  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内容 307 一、生态自然观 308 二、自然价值观 313 三、生态道德观 320 四、生态经济观 324 第四节  生态伦理的道德规范 328 一、道德规范与生态道德规范 329 二、生态道德的基本规范 330 第五节  生态伦理创立的价值 355 第七章  生态教育 361 第一节  生态教育的产生及其发展 363 一、生态教育产生的背景 363 二、生态教育的实施概况 366 第二节  生态教育的内涵、特征及意义 375 一、生态教育的内涵 375 二、生态教育的特征 376 三、生态教育的意义 381 第三节  生态教育的内容 387 一、生态知识教育 388 二、生态意识教育 390 三、生态道德教育 392 四、生态法治教育 394 五、生态安全教育 396 第四节  生态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路径 399 一、生态教育的基本原则 399 二、生态教育的实施路径 403 第八章  生态科技文化 413 第一节  科技发展的悖论及生态科技文化的产生 414 一、科技发展与生态危机悖论的根源 415 二、生态科技文化的产生 417 第二节  科技的生态化性质与生态科技的内涵、特征 426 一、科学技术的生态化性质 427 二、生态科技文化的内涵 429 三、生态科技文化的特征 431 第三节  生态科技文化的作用 433 一、生态科技文化是促进生态生产力的强大动力 434 二、生态科技文化对治理污染、节能减排具有重要贡献 434 三、生态科技文化可以提高环境保护的管理水平 436 四、生态科技文化能够为人类提供绿色生活方式 437 五、生态科技文化是实现经济快速稳健发展的有力保障 438 六、生态科技文化可以协调“自然、经济、社会”系统的和谐 发展 439 第四节  化解生态危机,发展生态科技的路径 440 一、消除科技异化的根源 440 二、转变观念,实现科学技术生态化转向 444 三、大力发展绿色科技,积极实现绿色发展 448 四、完善生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 449 五、提高政府科技风险的治理能力 451 六、提高生态科技工作者自身的素质 454 第九章  生态美学 459 第一节  生态美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459 一、生态美学的概念 461 二、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 463 第二节  生态美学的产生 465 一、生态美学提出的历程 466 二、生态美学产生的原因 470 第三节  生态美学的特质与意义 478 一、生态美学的特质 478 二、生态美学产生的重要意义 486 参考文献 496 后记 511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并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新目标、新任务和新举措,勾画了建设锦绣山河的宏图,进一步昭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报告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首次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明确了我们今后一段时间向何处去的方位,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全书力图构建出生态文化的理论体系,尽可能全面地研究和阐释生态文化的基本理论及各种生态文化形态,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