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秩序感》研究

《秩序感》研究

  • 字数: 231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陈琳 著
  • 出版日期: 2014-04-01
  • 商品条码: 978756760709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68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1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贡布里希是西方传统美术史意义上最后一位大师。《秩序感》是贡布里希运用他所熟知的知觉理论对长久以来少有人问津的装饰艺术进行研究的重要成果。陈琳编著的《秩序感研究》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分析,力图多角度、全方位探究这位大师的设计思想及其理论体系。
作者简介
陈琳,安徽省无为县人。现为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9—1993年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3—1996年于安徽师范大学攻读油画专业,并获硕士学位。1996—1998年于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学习。2006—2010年于南京师范大学获得美术教育专业方向博士学位。在长期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一直致力于中西美术造型理念、当代美术现象以及设计理论的研究。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论题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拟解决的问题
一、梳理理论背景,厘清“秩序感”概念
二、解析贡布里希的装饰理论与前辈的装饰理论的复杂关系
三、《秩序感》与贡布里希理论“三联画”的关系
四、就《秩序感》所引发的思考
第二章“秩序感”
第一节“秩序感”的概念
一、“秩序感”的理论背景:波普尔的科学方法论
二、心理学意义上的“秩序感”:内在的预测功能
三、信息论意义上的“秩序感”:多余度的监测器
四、生物学意义上的“秩序感”:有节律的动态装置
五、语言学意义上的“秩序感”:语言变迁模式的类比
第二节“秩序感”的工作机制
一、“秩序感”的目标:寻找“作为显著点的中断”
二、“秩序感”的实现:构框、填补和连接
第三节《秩序感》导论解读及结构分析
一、导论的重要意义
二、导论的结构
三、著作框架之一:历史回溯
四、著作框架之二:心理学方法的运用
五、著作框架之三:图式修正与预先匹配
六、著作框架之四:理论延展
第三章贡布里希与诸位理论家的关系
第一节贡布里希与李格尔――“秩序感”与“艺术意志”
一、贡布里希对李格尔理论的解读
二、贡布里希对李格尔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贡布里希与阿恩海姆
――“秩序感”与“格式塔”
一、秩序感与格式塔的比较
二、秩序感与格式塔的关系
第三节贡布里希与欧文·琼斯――“秩序感”和“恬静”
一、琼斯和贡布里希装饰理论的比较
二、贡布里希和琼斯装饰理论的关系
第四节贡布里希的装饰理论建构
一、对装饰现象共时方式的批驳
二、对装饰历史历时动力的辨析
三、贡布里希装饰历史的立体架构
第四章《秩序感》与贡布里希理论“三联画”
第一节视觉艺术心理学的“三联”架构
一、“三联画”的中心:再现的艺术
二、“三联画”的一翼――图像的象征
三、“三联画”的一翼――装饰的秩序
第二节视觉艺术心理学的“三联”方法
一、再现艺术中的“图式修正”理论
二、象征图像中的“方案重建”理论
三、装饰艺术中的“预先匹配”理论
四、“三联画”理论的共性结构
第五章余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运用
一、具体方法的使用
二、对方法的质疑与反思
第二节装饰及意义问题
一、概念的界定?意义的缺失?
二、形式和意义并举
第三节拓展部分
一、与时间艺术的关系
二、与现代主义的关系
第六章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感觉之感》原文及其译文
附录2《社会科学视角下的阿恩海姆和贡布里希》原文及其译文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