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境生象外 : 华夏审美与艺术特征考察

境生象外 : 华夏审美与艺术特征考察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作者: 韩林德 著
  • 出版日期: 1995-04-01
  • 商品条码: 978710800753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1995
定价:¥1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华夏美学药主要范畴、命题和论说 (一)言志与线情说 1.诗吕志说 2.诗线情说 3.言志说与缘情说的贯通 (二)比兴说 1.有称运用该手法创作之诗必具美刺讽谕特征者 2.有称比兴为融情意和物象于一体以创造艺术意象的艺术构思方式者 3.有称比兴为运用该手法创作诗歌而有回味无尽审美效果者 (三)言(象)慧论 (四)情理论 1.情理论的发展脉络 2.情理论的基本特点 (1)重情 (2)强调“情理交至” (五)形神论 1.绘画美学领域中的形神论 (1)重传神,而不否弃形似 (2)重传神(气韵),不求形似 (3)神似与形似并重 2.诗文美学领域中的形神论 (六)虚实论 1.艺术创作活动中的虚实转化问题 (1)“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2)“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 2.艺术创作活动中的虚实相生问题 (1)以实带虚 (2)以虚明实 3.审美和艺术活动中的主体心态虚静问题一 (七)气韵生动论 1.气韵概念的孕育和产生 2.谢赫“气韵生动”命题在美学史上的价值 3.谢赫之后,气韵概念的运用和发展 (1)魏晋南北朝之后,气韵之有无,成为衡量艺术品成功与否的尺度与准绳 (2)谢赫之后,绘画美学家对气韵范畴的阐述和发挥 (八)意象说 (九)意境论 1.意境论与中国古代道、玄、释哲学思想 2.由唐至明清之际,诗画等门类艺术中有关意与境、思与境、情与景关系的讨论 3.明清时期意境范畴的出现和运用 (十)境界论 (十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说 (十二)逸、神、妙、能四品说 1.妙 2.神 3.逸 第二章  华夏美学特征 (一)强调美与善统一 (二)强调清与理统一 (三)强调人与自然统一 (四)强调无限与有限统一,但偏重于无限 (五)肯定认知与直觉统一,但偏重于直觉 (六)推崇仰观俯察。远望近察的“流现”观照方式 第三章  支撑华夏美学殿堂的三块思想史基石 (一)《周易》与华夏美学 1.《易》理与华夏美学 (1)《周易》(圆)道观念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2)(易传)阳刚阴柔说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 2.《易》象与华夏美学 3.《易》数与华夏美学 (二)元气论与华夏美学 1.气(元气)论大要 (1)气(元气)论发展脉络 (2)气(元气)概念内涵试探 2.置立在元气论基石上的华夏美学 (三)阴阳五行说与华夏吴学 1.阴阳五行说的形成及其理论特色 (1)阴阳说   (2)五行说 (3)阴阳五行说 2.阴阳五行说促成华夏美学别开生面 (1)宇宙化的音乐是华夏艺术的核心和灵魂 (2)绘画作为空间艺术所表现出的时间流动性 (3)华夏话门类艺术所表现出的时空意识 第四章  建构华夏美学框架的三大学术流派 (一)儒家仁学与美学 1.在艺术美领域,充分肯定审美和艺术所具协调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价值 2.在人格美领域,肯定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强调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意义 3.在自然美领域,主“比德”说 (二)道家道论与美学 1.道论由哲学通向美学 2.绝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与审美心境的确立 3.建立在道论基础上的自然一人生一艺术观 (三)禅宗心学与美学 1.禅宗是印度佛教哲学与中国传统思想(儒道)相融合一又有所创新的产物 2.禅宗美学 (四)儒道释(禅)三家美学粗略对比 后记 出版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