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民俗学原理

民俗学原理

  • 字数: 24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 作者: 乌丙安 著
  • 出版日期: 2014-01-01
  • 商品条码: 978754453195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4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乌丙安民俗研究文集:民俗学原理》由民俗主体论;民俗控制论;民俗符号论;民俗传承论四章构成,主要包括:民俗的构成;民俗的养成;民俗控制的提出;民俗控制的类型;民俗符号的提出;民俗符号的结构;关于民俗符号的民俗所指;民俗传承的应用研究等。
作者简介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多所院校教授及华东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名誉所长,原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1929年12月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祖籍喀喇沁,蒙古族。1953年攻读北京师范大学民间文艺专业研究生,师从钟敬文教授。至今,从事民间文艺学、民俗学教学与研究60年。1988年、1991年先后获国家突出贡献奖及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至2001年连续两次获全国优秀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一等奖。1992年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4年再获“山花奖”最高荣誉奖。2007年6月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称号。主要学术成果:《中国民俗学》《中国民间信仰》《民俗学原理》《民俗学丛话》《神秘的萨满世界》《民间文学概论》《生灵叹息》《民俗文化新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等专著,主编有《中国风俗辞典》《中国民俗百科丛书》《满族民间故事选》《世界风俗传说故事大观》《民间神谱》等。
目录
第一章 民俗主体论/1
引言/1
第一节 民俗的构成/11
一、民俗构成的诸概念/11
1.民俗质/11
2.民俗素/13
3.民俗链/16
4.民俗系列/21
5.民俗系统/24
二、关于民俗构成的说明/27
第二节 民俗的养成/28
一、俗民群体的民俗养成/28
1.俗民/28
2.群体/30
3.习俗惯制/42
4.习俗规则/49
二、俗民个体的民俗养成/55
1.俗民个体/55
2.习俗化/61
3.习俗化与再习俗化/92
4.习俗化与个性化/99
三、民俗养成中的民俗角色/106
结语/112
第二章 民俗控制论/113
引言/113
第一节 民俗控制的提出/114
一、民俗控制和社会控制/114
二、越轨和反越轨说/117
三、冲突和冲突论/124
四、标签和标签论/133
第二节 民俗控制的类型/140
一、隐喻型民俗控制/141
二、奖惩型民俗控制/146
三、监测型民俗控制/152
四、规约型民俗控制/155
五、诉讼型民俗控制/164
六、禁忌型民俗控制/173
第三章 民俗符号论/179
引言/179
第一节 民俗符号的提出/179
一、关于符号学的一般论述/181
二、关于民俗符号学的一般原则/184
三、关于《中国符号词典》/187
第二节 民俗符号的结构/191
第三节 言语系统的民俗指符/193
一、关于俗语、谜语的民俗指符/195
二、关于神话的民俗指符/197
1.神话素的排列组合形式/198
2.神话思维的联想方式/199
第四节 非言语系统的民俗指符/201
一、听觉的音响指符/202
二、视觉的标记指符/204
三、视觉的纹饰、图像指符/206
四、视觉的实物指符/212
五、视觉的色彩指符/215
六、其他感觉的象征指符/222
第五节 关于民俗符号的民俗所指/224
第六节 中国古典民俗“符号”/228
第四章 民俗传承论/234
引言/234
第一节 民俗传承的再认识/235
一、关于传承性特征的理解/235
二、关于传承论的广义内涵/239
第二节 民俗传承论的相关理论/243
一、“文化圈”“文化层”与维也纳学派/244
1.文化圈/244
2.文化层/252
二、“泛埃及主义”与曼彻斯特学派/253
三、“文化区”“文化带”与美国历史学派/256
1.文化区/257
2.文化带/259
第三节 民俗传承的应用研究/261
一、民俗传承与社会传承/261
1.亲族制度的传承/262
2.继承制度的传承/265
3.婚姻制度的传承/266
二、民俗传承的应用要点/268
1.民俗传承的发生/268
2.民俗传承的机制/270
3.民俗传承的系谱/271
4.民俗传承的作用/27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