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感动中国》媒介仪典叙事方式研究

《感动中国》媒介仪典叙事方式研究

央视年度品牌栏目《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已播出16届,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选择当前学术界已经关注但尚未充分研究的“媒介仪典”视角和学术界尚未关注的中国文化经典传播领域,将《感动中国》置于源远流长的中国仪典文化之背景下,将研究视线拓展到作为中国文化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文化经典的语境中,认为《感动中国》构建了弘扬很好传统文化的平台,凸显了国家媒体在构筑公众道德信仰、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中所担当的社会职责,为新时期文艺宣传和媒体传播健康发展提供了新视野、新思路。
  • 字数: 2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巴蜀书社
  • 作者: 韩佳蔚 著
  • 出版日期: 2018-09-01
  • 商品条码: 978755311035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39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3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新闻传播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特别是从媒体文化创意与中国文化经典传播视角研究品牌栏目《感动中国》的叙事方式,研究方法有创新性和跨学科性。通过构建“文化认同机制”实现媒介仪典文化传播与文化构建功能,阐述《感动中国》以中国文化经典作为“言说”依据的叙事方式,及其折射的传统思维模式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觉自信,不仅有拓宽《感动中国》研究视域、丰富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的学术价值,而且有促进媒体弘扬很好传统文化、砥砺公众道德良知、凝聚共同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意义,必将为多种学科提供新成果和新的研究思路。
作者简介
韩佳蔚,1983年生,先后在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就读,获学士学位、硕士学位,现为长江师范学院传媒学院讲师。主讲《新闻学》《外国新闻史》《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演讲学》等课程,主要研究新闻实务、语言学,承担重量、省部级项目多项,发表论文近二十篇。本书是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成果。
目录
   序言朱晓彧

绪论

章媒介仪典的仪式性与言说性——《感动中国》叙事方式解读

一、仪典与社会生活——《感动中国》仪式性分析

(一)仪典概念分析

(二)仪典与社会生活

(三)《感动中国》对中国仪典文化的发展创新

二、《感动中国》——媒介仪典“言说”叙事的典范

(一)《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的“言说”叙事

(二)颁奖词——颁奖典礼“言说”叙事的聚焦点

(三)人物获奖名片——颁奖词意蕴的浓缩与升华

(四)推选委员评价“言说”叙事的表达效果

(五)引经据典——感动印象“言说”叙事的修辞策略

第二章以经典作为“言说”依据——《感动中国》弘扬中华民族的“崇德”观念

一、经典之“关键词”——《感动中国》评价人物的“言说”依据

(一)孙水林、孙东林:获奖名片是“信义兄弟”

(二)王万青:获奖名片是“仁者”

(三)孟佩杰:获奖名片是“孝女当家”

(四)陈斌强:获奖名片是“孝更绝伦足可矜”

(五)谢延信:获奖名片是“有信延信”

(六)钟期荣、胡鸿烈夫妇:获奖名片是“树仁立德”

(七)刘盛兰:获奖名片是“崇仁厚德”

(八)胡忠、谢晓君夫妇:获奖名片是“义薄云天”

(九)王峰:获奖名片是“忠义感乾坤”

(十)梁益建:获奖名片是“推诚结仁爱”

二、经典之“崇德”观念——《感动中国》的叙事主题

(一)以科学报效祖国——《感动中国》对爱国精神的弘扬

(二)仁者爱人——《感动中国》宣扬传统美德之仁爱精神

(三)廉洁清正、克己奉公——《感动中国》彰显的为官之德

(四)坚守正义、无私无畏——《感动中国》呼唤道义与良知

三、《感动中国》彰显“崇德”观念的现实意义

(一)“崇德”观念的历史渊源

(二)《感动中国》弘扬“崇德”观念的现实意义

第三章《感动中国》引经据典折射的传统思维模式及表达效果

一、《感动中国》引经据典修辞折射的传统思维模式

(一)引经据典概述

(二)《感动中国》颁奖词引经据典之经典案例分析

(三)《感动中国》颁奖词引经据典修辞折射的传统思维模式

二、《感动中国》引经据典修辞的表达效果

(一)经典中的“权威性”话语增强媒介仪典的影响力

(二)《感动中国》引经据典加强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

(三)《感动中国》引经据典凝练语言,提高传播效率

第四章从《感动中国》看媒介仪典的文化构建功能

一、从《感动中国》看媒介仪典的经典传播功能

(一)《感动中国》构建经典传播平台

(二)《感动中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从《感动中国》看媒介仪典对民族共同体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一)《感动中国》凸显国家符号

(二)《感动中国》构筑公众道德信仰

参考文献

附录:本书作者发表的研究《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的论文目录

后记
摘要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