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磨坊书简

磨坊书简

" 普罗旺斯的磨坊、远离喧嚣的巴黎作家
在极具法国南方色彩的画面中
《*后一课》作者讲述故乡普罗旺斯的温暖诗意
"
  • 字数: 132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出版集团
  • 作者: (法)阿尔封斯·都德(Alphonse Daudet) 著;龚灿光 译
  • 出版日期: 2017-05-01
  • 商品条码: 978720011755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13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3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都德满怀着亲切眷恋的柔情,用简约的笔触与清丽的色调描绘出一幅幅优美动人的普罗旺斯画面:南方烈日下幽静的山林、铺满了葡萄与橄榄的原野、吕贝龙山上迷人的星空、遍布小山冈的风磨、节日里麦场上的烟火、妇女身上的金十字架与花边衣裙、路上清脆的骡铃声,还有他自己那像一只大蝴蝶停在绿油油小山上的磨坊……除了这些,还有生老病死爱恨情仇,形形色色的人生憾事。
《磨坊书简》收录了都德的《定居》《博凯尔的驿车》《磨坊主戈里叶的秘密》《繁星》《阿尔姑娘》《教皇的母骡》《海关人员》《居居乡的神父》《老夫老妻》等短篇小说作品。
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有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都德出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尼姆,1858年他为了谋生开始文学创作。1868年都德出版长篇小说《小东西》,1869年出版短篇故事集《磨坊书简》,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龚灿光(1909-1990),1926年投身革命,参加过第二次北伐和广州起义。曾求学于上海私立震旦大学,1930年开始从教。1950年,担任重庆市女子中学校长,后又奉调筹办重庆师范专科学校,曾任副校长、重庆师范学院顾问等职。
目录
定居
博凯尔的驿车
磨坊主戈里叶的秘密
塞甘先生的山羊
繁星
阿尔姑娘
教皇的母骡
桑吉奈尔的灯塔
“舍米洋”号的沉没
海关人员
居居乡的神父
老夫老妻
散文诗
毕克修的文件袋
金脑人的传说
诗人米斯特拉尔
三遍小弥撒
橘子
两家小旅店
到米里亚纳去
蝗虫
戈歇神父的药酒
在卡马尔格
对营房的怀念
生命的永恒
摘要
"《磨坊书简》的翻译与出版

龚灿光

《磨坊书简》(又译作《磨坊文札》),是一部世界文学名著。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著名文学家阿尔方斯·都德创作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计收入二十四个短篇,全系作者描述故乡普罗旺斯省的风土人情和故事传说。

1983年秋季我开始翻译。当时的意图是这样:第一,想锻炼自己的脑力,据说勤于动脑,可以延缓衰老;第二,想测验一下五十多年前学过一点法语,今天究竟还能记得多少。到年底,根据我手边的法文本全部译完了,计十八篇,其余六篇,因找不到原文,只好暂时不译,此时我想起20世纪30年代曾一度看过《磨坊文札》的中译本,谁译的?何时出版?全忘记了。我从市图书馆枇杷山旧馆中找到了这个译本,是成绍周和张人权二人合译的,1927年上海创造出版社出版发行。译文质量比较差,错误多,病句也多,于是我写了一篇题为《评〈磨坊文札〉的中译本》的文章,发表在《重庆师范学院报》上。隔了一段时间,一位姓王的读者从彭县文化馆来信说:《磨坊文札》是他的外祖父金满成和同志合译的,并引用赵景深先生的一段回忆录作为证明。金满成和同志都是勤工俭学时留法生,金满成后来也是早期创造社的一个成员,他们合译并由创造出版社出版,是完全可能的。“他山之石,可以改错”。我仍然参照这个译本,对我的译文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和修改,还把我未译出的六个短篇的标题写在译稿后面,然后用复写纸将译稿复写了两份。

既然花功夫译出来了,如果能够出版,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于是,将复写稿一份托人交重庆出版社,一份寄给北京人民出版社,后被转交三联书店编辑部。5月,三联来了通知:等我把未译出的六篇全部译出以后,他们才能对我的译稿进行讨论。这六篇的原文也随着通知寄来了,这是他们特地去北京图书馆复印下来的。同时向我建议最好用毛笔或钢笔将译稿抄写一遍,因为用复写纸抄写的,时间久了,字迹会变得模糊不清。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译完了这六个短篇,全稿的字数增加到十万字以上,我冒着酷暑,用钢笔重抄一遍,然后将它寄往北京。从此一年多未收到任何信息,后来才知道责任编辑马遥同志已因公出国,我的译稿就被搁置下来了。

1986年6月,我到了北京,去三联书店看望马遥同志,他告诉我,经总编辑室讨论决定,我的译稿已被列入发行计划,但什么时候才能付印,时间还不能确定。这时,他递给我一本台湾志文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磨坊文札》中译本,印刷和装订都比较精致。译者名叫莫渝。他要我带回重庆,认真对照检查一次我的译文是否还有必须修改的地方,他同时强调三联书店在国内、国外都有较好声誉,他们出版一本书,不得不抱着十分慎重的态度,他希望这一点能得到我的理解。我当即表示,如果我的译稿不合要求,估计出版以后,经济效益不高,你们也可以重新考虑。他说:“不,要印是肯定了的,即使赔本我们也要印。”他要我在国庆节前将我的译稿和莫渝的译本,同时寄回北京。7月下旬,我回到学校,就以沈豪同志借给我的、由莫斯科出版的法文本为依据,把我的译稿同莫渝的译本对照起来,从第一篇起逐字逐句加以检查。这才发现莫译错误百出,质量之差,令人难以置信。对于某些比较艰深的字、词、句,不去分析它的含义和用法,仅凭自己肤浅的理解加以改译,一条河、一匹山、一座城市、一个人名,本来在世界地图集上已有统一的译音,他却译成别的音。夏天昼长夜短,人所共知,他译为“夏天的夜是很长很长的”。明明是一个“短”字,偏要译作“长”。译文本身,读起来也感到吃力。凡是读过《最后一课》的人,都知道都德的文章简洁、明晰、清新、流畅。选其荦荦大者,我把莫译错误特别突出的地方列举了七十一条,逐条加上我的修改意见。经过这次检查,对我的译稿也做了少量的补充和修改。9月底,我把这一切如期寄交三联书店编辑部。

两年多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1989年3月,马遥同志寄来了《磨坊书简》的样本,并向我表示祝贺。不久,寄来了稿费。10月,寄来了赠书二十本。《磨坊书简》正式出版了。我不是“一本书主义”者,出版一本书,并不算什么。但辛苦耕耘了几年,能亲自看到结出的果实,当然感到欣慰。我深自追悔的是:从1958年5月被划为“右派”以后,如果把我的精力和心思完全转移到这方面来,确信成就将远远超过今天。可惜在那二十多年中,意懒心灰,随人俯仰,忍令时光流逝,碌碌无所成,而今追悔莫及,徒唤奈何!

可是,这就叫作“人生”啦!


1990年8月15日于病中


再版感言

龚增玓龚懿


父亲龚灿光的译作《磨坊书简》能够再次出版发行,得益于北京出版社对这本译作的肯定和对收藏文学精品的执着与责任感,令我们深为感佩!

《磨坊书简》是父亲生前的译作,1989年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发行并多次再版。今年3月25日,我们接到北京出版社王忠波先生的电话,希望能将此书通过北京出版社再版。这次再版增加了这篇《再版感言》以及父亲病逝前75天写下的《〈磨坊书简〉的翻译与出版》。

父亲一生坎坷,幼年父母双亡,家贫艰难求学,深受《新青年》《马克思主义浅说》《向导周报》等进步书刊的影响及漆南薰先生的启蒙,17岁参加黄埔军校考试并取得优异成绩,旋即投身大革命的洪流。因突发眼疾,转入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员训练大队,由恽代英、等主持训练。1927年4月,经农民运动讲习所古永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第四集团军政治部宣传大队第五分队队长,随军二次北伐,后调中央军校教导营。时值汪精卫叛变,军校改为军官教导团,兼任团长。广州起义失败后,靠同乡资助掩护辗转回到重庆。1929年7月,他考入法国天主教办的上海私立震旦大学,从此与党失去组织联系。虽然成绩优异,但终因家里凑不出学费,一年后,被迫辍学回乡,从此开始了他长达60年的教书生涯。

民主革命时期,父亲在教书的同时传播进步思想,启蒙学生的革命意识,多次组织带领学生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学生运动。一大批学生因他的教育和影响走上革命道路,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

1950年1月,重庆市军管会派他接管重庆市立女子中学,重庆市人民政府任命他为该校校长。1953年4月,父亲收到由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委派为重庆市人民政府监察委员的委任状(“”中被抄走)。1954年1月,父亲接受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委以的重任,负责创建重庆师范专科学校(现重庆师范大学),缓解了当时重庆市中学教师严重缺乏的困难。1956年11月,四川省人民委员会任命父亲为重庆师范专科学校副校长。

父亲执教近60年,他身教言教并重,理论实践结合,深受师生爱戴与崇敬,在重庆教育界享有声誉。在父亲从校领导岗位上被错划为“右派”和“”中身心遭受严重摧残的日子里,各个时期的学生对他始终的信任、关心、帮助,是他极大的精神支撑和莫大的心理安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父亲的“右派”错案得到了改正,落实政策,任重庆师范学院顾问、四川省政协委员、民盟四川省委委员、民盟重庆市委顾问。劫后余生,父亲仍然为发展教育呕心沥血,四处奔波,参加调查中小学教育及师范教育现状,倾其才智为教改献计献策。

父亲在年逾古稀,病魔缠身时,以惊人的毅力和深厚的功底,翻译了都德的这本世界文学名著。对于仅学了一年法文,又过了半个多世纪才首次提笔翻译的父亲来说,其艰辛可想而知!为达到文学翻译信、达、雅之境界,他总是一字一句推敲,多方找书对照,体现出他对汉、法这两种语言精髓的深刻掌握和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作风。他说:“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更是一项艰难细致的工程。它要求译者在深刻领会并融会贯通原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善于运用自己对本国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和艺术修养,由此而创造出新的作品,这就不单纯是语言技术问题,这是一种艺术,一门学问,一件精雕细刻的创作。”冒着酷暑严冬,父亲一丝不苟地查阅、翻译、誊写,终于玉汝于成!

父亲一生追求真理,光明磊落,见到不合理的事,总是不畏风险,不计个人得失,在各种会议上直言敢谏,因而很多人都为他担心,但他依然那么坚毅、坦荡、乐观。父亲一贯严于律己,生活极其俭朴,但为公益事业,为帮助他人,从来都是慷慨解囊,学生家贫,他资助学费、生活费。他把省吃俭用节省的钱捐献出来修学校、修路修桥、为学校购买书籍。

父亲走了,遵从父愿,我们将他的遗体捐献给第三军医大学,而他留下的精神财富,使我们懂得了奋进和铭记是最好的怀念。这本书的再版,也寄托了我们对父亲深深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感谢北京出版社帮助我们实现了这个心愿。




2015年5月20日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