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国朝宫史续编

国朝宫史续编

经典清宫史料文献,研习清史推荐阅读之书
  • 字数: 650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北京出版集团
  • 作者: (清)庆桂 编纂;左步青 点校
  • 出版日期: 2018-02-01
  • 商品条码: 978720013458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030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1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由大学士庆桂奉旨主持编纂,始编于嘉庆六年(1801)二月,嘉庆十一年十二月全书告成。在体例方面,本书仿照乾隆朝所编的《国朝宫史》,分训谕、典礼、宫殿、经费、官制、书籍六门,汇编和记载了乾隆二十六年(1761)以后至嘉庆初年的宫闱禁令、宫殿苑囿建置、内廷事务和典章制度、皇位传授礼仪、宫廷后妃的服饰生活、处理宫廷事件的上谕、皇帝实录圣训的纂修与收藏礼仪、宫中经费的支出使用,以及一切与清代宫廷事件有关的掌故等。与《国朝宫史》比较,它增加了许多乾隆二十六年以后的新事及处理办法和宫廷制度等,如典礼门新增授宝、千叟宴,宫殿门新增了宁寿宫、毓庆宫、文渊阁等。本书叙事详细、系统,对研究清史尤其是清代宫廷史和清代典章制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庆桂(1737年-1816年),字树斋,章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尹继善第四子。清朝大臣。乾隆二十年(1755),以荫生授户部员外郎。历内阁学士、副都统、参赞大臣、将军、都统,擢工部,调兵部尚书,署理甘肃总督。五十七年,击退廓尔喀入侵事平,予十五功臣。是年,赴浙江办案。嘉庆四年(1799),调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入直军机,寻,授内大臣、文渊阁大学士,刑部事务。晋太子太师。十五年,纂辑《平定三省邪匪方略》告成。十八年,因年老,予原品休致,卒谥“文恪”。
左步青,1927年生于江苏淮阴,祖籍山东费县。1946年考入暨南大学文学院新闻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审、《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主任编辑。“”前曾为《大公报》记者、编辑。
目录
国朝宫史续编目録
卷之一
训谕一
高宗纯皇帝谕旨
卷之二
训谕二
高宗纯皇帝谕旨
卷之三
训谕三
高宗纯皇帝谕旨
卷之四
训谕四
高宗纯皇帝谕旨
卷之五
训谕五
高宗纯皇帝谕旨
卷之六
训谕六
皇上谕旨
卷之七
典礼一
盛典一
卷之八
典礼二
盛典二
卷之九
典礼三
盛典三
卷之十
典礼四
盛典四
卷之十一
典礼五
盛典五
卷之十二
典礼六
盛典六
卷之十三
典礼七
盛典七
卷之十四
典礼八
盛典八
卷之十五
典礼九
盛典九
卷之十六
典礼十
盛典十
卷之十七
典礼十一
盛典十一
卷之十八
典礼十二
盛典十二
卷之十九
典礼十三
盛典十三
卷之二十
典礼十四
盛典十四
卷之二十一
典礼十五
盛典十五
卷之二十二
典礼十六
盛典十六
卷之二十三
典礼十七
册宝一
卷之二十四
典礼十八
册宝二
卷之二十五
典礼十九
册宝三
卷之二十六
典礼二十
祭祀一
卷之二十七
典礼二十一
祭祀二
卷之二十八
典礼二十二
祭祀三
卷之二十九
典礼二十三
祭祀四
卷之三十
典礼二十四
祭祀五
卷之三十一
典礼二十五
勤政一
……
书籍二十六
图绘二
摘要
《國朝宮史續編》前言左步青    《國朝宫史續編》(以下簡稱《宫史續編》),是清入關後的第五代皇帝顒琰於嘉慶五年(一八〇〇年)命大學士慶桂、王杰、董誥、朱珪、彭元瑞、紀昀等編纂,十一年十二月書成。在此之前的《國朝宫史》(以下簡稱《宫史》),係乾隆七年(一七四二年)乾隆帝弘曆命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編纂,三十四年十二月方始告成,分爲六門:“訓諭”、“典禮”、“宫殿”、“經費”、“官制”、“書籍”,共三十六卷,收入《四庫全書》史部。這部清代中葉以前的宫廷史,將順治、康熙、雍正和乾隆二十六年以前有關宫廷的各種資料彙集在一起,内容包括宫闈禁令、宫殿苑囿建置、内廷各項事務和典章制度、官修重要書籍概況等,對研究清史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北京古籍出版社已於一九八七年出版。)《宫史續編》是其延伸。    從編纂《宫史》完成到編纂《宫史續編》,相隔四十餘年,其間最重要的政治事件莫過於“内禪”。乾隆六十年,弘曆宣佈將皇位授與皇十五子永琰(卽位後改爲顒琰),自己當了太上皇。弘曆在位期間,清王朝經順、康、雍三朝近百年的休養生息,社會穩定,經濟文化繁榮,達到鼎盛時期。弘曆作爲鼎盛局面下的最高統治者,功業煊赫,國威遠震,稱得上是清王朝乃至中國封建社會史上一位傑出的君主。但是他驕侈偏私,荒於遊宴,且連年用兵,費繁役困,吏治腐敗,致使社會危機四伏。弘曆當了三年太上皇,嘉慶四年正月,帶着未能將川楚白蓮教大起義鎮壓下去的遺憾死去。嗣皇帝顒琰是一位勤政圖治的守成君主,他力求清除乾隆朝的各種積弊,希望保持前期的國勢。《宫史續編》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命文臣編纂的。當然,顒琰後來没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清王朝中衰之勢。    《宫史續編》的編纂者考慮到這四十餘年間應當收録編入的内容很多,如果逐門補入《宫史》,體例安排比較繁難,“盛事鉅典前所未有者,無可承接附麗,難於編纂”,因此,擬照康熙年間欽定《律吕正義》一書的成例,於《宫史》之外另爲後編。經顒琰批准,將乾隆二十七年以後的内容編爲《宫史續編》。仍按《宫史》的六大門,子目略有增加。(見本書卷首“進書表”)書成凡一百卷,篇幅增加了近一倍,堪稱乾嘉時期清宫史料集大成之書。(一)    《宫史續編》首列“訓諭”一門,較多的諭旨仍然是約束太監的。弘曆認爲,“太監等由來惡習,不可不嚴加整頓”。他嚴禁太監與内務府官員往來,更禁止太監與外廷官員“交言識面”,認爲這“實係最惡習氣”。對太監偷竊、飲酒、賭錢等,都嚴加處罸。他告誡稱:卽太監的兄弟子姪也祇宜在屯務農,或小本營生度日,不許外出到官府當差。不僅是太監,諸皇子前使唤女子的親屬也應安分營生,不許倚恃借端生事。(見本書卷一,訓諭一、二)    這一部份還收録了一些教育皇子的諭旨。清代對皇子的教育一向非常嚴格,弘曆恪守這一家法。八阿哥永璇私自從圓明園書房入城,受到弘曆斥責。(見本書卷一,訓諭一)尚書房師傅無故缺席,被發現後,總師傅及一大批師傅除年已衰邁情有可原外,都嚴加議處,其中有兩名滿族内閣學士還被各責四十板。(見本書卷三,訓諭三)八阿哥永璇、十一阿哥永瑆奉命校勘《四庫全書》,按例,四庫全書館總裁校書被發現有錯誤,卽應受到處分,弘曆發佈上諭:“嗣後阿哥等所校之書如有錯誤,應一體查核處分,以昭公當;其應罸之俸,著照尚書例議罸坐扣。”(見本書卷二,訓諭二)    弘曆對諸皇子的教育,從維護清王朝統治的根本利益着眼,寓意深遠。一次他看到皇十五子永琰手執的扇子上題畫詩句是出自十一阿哥永瑆之手,落欵有“兄鏡泉”字樣,認爲這是師傅輩的書生習氣,以别號爲美稱,非皇子之所宜。諭旨稱:“皇子讀書,惟當講求大義,期有裨於立身行己”,“尋章摘句,已爲末務,……我國家世敦淳樸之風,所重在乎習國書,學騎射,凡我子孫,當恪守前型”,“阿哥等此時卽善詞章,工書法,不過儒生一藝之長,朕初不爲喜”,他要阿哥們警惕“習爲文弱而不能振作”。(見本書卷一,訓諭一)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弘曆出山海關至盛京謁祖陵,途中所經城郭,悉爲當年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艱辛百戰之區,他親臨其地,感慨萬千,發佈諭旨昭示子孫,要後代體念“昔日艱難開創”,“知守成之難,兢兢業業,永保勿墜”;以明朝中葉以後“宴安酖毒,終於不可救藥”爲殷鑑;並規定以後每三年都要派皇子到盛京謁陵,使子子孫孫“處尊位而常緬前勞”。(見本書卷二,訓諭二)    “訓諭”還輯録弘曆爲受寵愛的惇妃毒毆使唤女子致死受到處分的諭旨。惇妃因這一過失降封爲嬪,罸她出銀一百兩給死者父母殮埋;首領太監等各罸錢糧,其一半亦由惇嬪代繳。他訓示諸皇子、福晉、格格,不許縱性濫刑,虐待奴婢。(見本書卷二,訓諭二)    嘉慶初年的“訓諭”收録不多,内容亦較雜。嘉慶八年閏二月十六日陳德在神武門内順貞門行刺顒琰的事並未提及。收録的嘉慶十五年二月的兩封諭旨,指責有人從午門潛入協和門放爆竹,又斥責膳房太監之姪在外膳房私自留宿兩個月後投井致死。諭旨稱:“禁城重地,咫尺宸垣,守衞不可不嚴,體制不可不肅;乃近來門禁廢弛,各處值班官兵不認真管轄,以致閒雜人等任意攔入,毫無稽查。”(見本書卷六,訓諭六)如果聯繫到三年以後的嘉慶十八年九月,畿輔天理教林清率領二百人衝進紫禁城“謀反”,可以想見嘉慶年間宫廷警衞是何等鬆弛了。    “典禮”一門,《宫史》原將内廷各項典禮及常行規制編爲禮儀三卷,宫規一卷,冠服、儀衞各一卷。《宫史續編》將這一門大加擴充,禮儀三卷之目分爲五:盛典、册寳、祭禮、勤政、宴賚;宫規增爲四卷;冠服、儀衞仍各一卷。這反映了弘曆陶醉於“盛世”的承平景象,更加追求“典盛禮崇”的皇家氣派。    “盛典”中最爲耀眼的是傳位大典。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弘曆御勤政殿,宣示立皇十五子、嘉親王永琰爲皇太子,以次年丙辰爲嗣皇帝嘉慶元年。册立皇太子並未舉行儀式;弘曆卽將遜位,表示要效法皇祖康熙,也不上尊號,可是傳位大典辦得極爲隆重。《宫史續編》收入的有傳位前的諭旨和傳位後稱太上皇的“敕旨”,御製詩文(傳位後,太上皇詩文稱“聖製”),内閣、軍機處、禮部陳奏的有關傳寳、頒詔、内殿外朝一切典禮儀注、慶賀樂章、臣下稱賀表式等。弘曆在一些諭旨和詩文中,絮絮不休地講述自己“慎選儲貳”的經過。不立太子爲有清一代特色。弘曆再三强調“前代建儲諸弊及我朝家法相承,於立儲一事不可行”。他命諸皇子、軍機大臣、尚書房師傅將歷代册立太子之爲禍事蹟採輯成書,名爲《古今儲貳金鑑》,以垂訓後世。(見本書卷十一,典禮五,盛典五)這顯然也是對當時朝野輿論要求早日選定皇太子的回答。“盛典”中除傳位大典外,還有皇帝萬壽、元旦、冬至三大節慶賀儀,皇太后萬壽、元旦、冬至三大節慶賀儀,册尊皇太后、皇貴太妃等儀,册封皇后、皇貴妃、妃、嬪儀,皇子皇孫婚儀,公主下嫁儀等。    “册寳”主要列出貯放在交泰殿的寳璽二十五方,詳載每一方寳璽的方厚、程式、質地及用途,還記録了弘曆晚年鐫刻的“古稀天子之寳”、“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寳”、“八徵耄念之寳”等。在弘曆撰寫的《八徵耄念之寳記》、《十全老人之寳説》等文章中,他頗爲自得地稱自己爲“歸政之全人”。他歷數中國歷史上漢唐以來年登七十的皇帝祇有六人,其中年登八旬者僅梁武帝、宋高宗、元世祖,而“梁武帝自貽傾覆,宋高宗忘耻偷安,皆所素鄙。惟元世祖乃創業大有爲之君”,可是元世祖建號僅三十五年,也未能五世同堂,(見本書卷二十三,典禮十七,册寳一)祇有自己“得國之正,擴土之廣,臣服之普,民庶之安”,爲“自古所未有”;生動地刻劃出這位老皇帝垂暮之年的安富尊榮、志得意滿。    在“典禮”一門中,“祭祀”佔有突出地位。這是因爲滿洲貴族承襲其祖先入關前游牧於白山黑水之間的風俗習惯,宫廷的祭祀活動十分頻繁。各項祭祀活動中又首推坤寧宫祀神儀。這是遵照入關前盛京清寧宫舊制極爲隆重的祭神活動,與皇帝每逢元旦詣堂子神前行禮之義相同。《宫史》已有關於坤寧宫祀神儀的細節,“宫史續編”補輯祀神時的祝詞、誦神歌禱詞、讚詞以及皇帝、皇后親自行禮的程式。這些文獻史料是根據乾隆四十五年弘曆命重譯滿洲祭天祭神典禮編入“四庫全書”時,依據滿文詳爲訂正。從這裏可以瞭解到少爲人知的滿洲貴族的習俗,如坤寧宫所朝祭者是佛,是關聖帝君。但仍有許多根據滿文對音用漢字記載下來的神歌、祈請辭、禱辭等不明其涵義,可是畢竟保存下珍貴的民族史料供後人研究。(見本書卷二十六,典禮二十,祭祀一)在弘曆爲“二月朔日坤寧宫胙肉”吟詩的註釋中還提到,愛新覺羅家族的家法,春秋大祀後,皇帝必合王公大臣進坤寧宫食胙肉,吃不完時,由輪值的侍衞入内食之。太宗皇太極往往持佩刀親自割肉,以躬示倡率。可是物换星移,時代變遷,舊有的習俗也在慢慢改變。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弘曆在一封諭旨中指斥太監把坤寧宫祀神後應給散秩大臣、侍衞吃的肥肉偷走,用零星碎肉充數,以致散秩大臣、侍衞視吃胙肉不以爲榮,反以爲耻,進内食肉的逐漸減少。他認爲,這是“風俗不古”,於是派御前侍衞一人、乾清門侍衞二人進宫同吃,以免太監從中作弊。(見本書卷三,訓諭三)這是一則有趣的清宫軼聞。    此外,奉先殿饗祀儀是皇帝家廟之祭,也相當受重視,皇帝有時親饗特祭,也有逢國之大慶,或耕耤、謁陵、巡狩、回鑾等禮成的告祭。壽皇殿供奉本朝歷代帝后御容,按室懸掛,皇帝每年元旦前往瞻拜。還有南郊、北郊、祈穀、常雩、太廟、社稷等祭禮。皇帝親祭前兩三日要進齋宫齋戒,閲視祝版。這些名目繁多的祭祀活動都分别有詳細介紹。弘曆一生,大祀必親自行禮,年老了,仍跪拜如儀,後來應羣臣之請纔稍稍裁減一些儀注。至於祀東厨竈君,有一條詩註説,竈神是漢晉以後所傳七祀之一,但古無明文,非天子應行大典,因此,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從未舉行。是雍正帝胤禛始定的嘉平月(臘月)二十三日祭竈,皇帝向竈王爺神位三拜。弘曆在位時,年年謹遵此典。(見本書卷三十,典禮二十四,祭祀五)    “典禮”中的“勤政”一項,包括御門聽政儀、宫中常日視事儀、御殿視朝儀、經筵進講儀、御殿傳臚儀、懋勤殿勾到儀等。御門聽政儀是以皇帝御乾清門聽政而得名,起始於康熙六年(一六六七年)。康熙帝玄燁親政後,改變順治帝御太和殿聽政爲乾清門聽政。屆時,大臣入班遲到或行走班次錯誤、讀本生疏的,都要受到訓斥。弘曆“戊戌御門”詩的註釋稱:内閣學士都要在事先背誦奏摺,凡記憶未熟或清語(卽滿語)生疏者,往往遺忘訛舛,視爲難事。每奏一摺本完畢,皇帝都用清語降旨,漢族大學士中曾習清語者亦能領會。(見本書卷三十一,典禮二十五,勤政一)    豐富的史料從各方面反映清代皇帝處理政務的情況。如太常寺有關壇廟祭典的奏摺,呈進時要列於是日各本章之前,太監應準備盥洗器皿,皇帝浣手後披閲,以示虔敬。(見本書卷三十二,典禮二十六,勤政二)經筵進講儀是由翰林院派滿漢講官各二人講解經書,題目例由皇帝圈定後,在文華殿舉行,講官講畢,皇帝也加以闡述,各官跪聽。禮成後,在文淵閣爲講官及侍班諸臣賜茶。(見本書卷三十四,典禮二十八,勤政四)御殿傳臚儀在太和殿舉行,皇帝御殿陞座,傳臚官唱名,新録取的進士行三跪九叩禮。有兩封諭旨表明,弘曆不喜歡殿試的試卷中有過份的頌揚之辭,他認爲,“文章華實不同,卽係士習淳漓之辨,貢士等進身伊始,若徒撏撦浮辭,習爲腴頌,豈敦尚實學本意?”他多次將不過事鋪張的文章拔置前茅,而將措辭浮誇的酌量抑置。(見本書卷三十五,典禮二十九,勤政五)懋勤殿勾到儀,“上繫刑章,下關民命”,皇帝操生殺大權。封建社會迷信鬼神,遇有國家喜慶或日、月蝕及地震等都停止勾決。嘉慶朝的一封諭旨内稱,一次御殿勾到前夕,顒琰“默參天時氣候,以驗用刑之能否協中”,恰好在審核一犯人竄入禁城放爆竹的案情,原定“情節甚重,自應予勾”。這時天氣漸漸轉變,風色稍覺陰寒,顒琰心存畏懼,恐有差錯獲罪於天,於是重新查核案由,鑒於該犯委係貧寒,一時情急糊塗,可寬其一綫,決定免勾。不多時天氣轉晴,等到次日陞殿,風日融和,顒琰慶幸天人感應,没有令死者含冤地下。(見本書卷三十六,典禮三十,勤政六)這也未免近於神話了。    “宴賚”也是宫廷裏頻繁舉行的重要活動。列入“典禮”這一門的“宴賚”有十多種,如皇太后宴儀、乾清宫家宴儀、皇后千秋宴儀、皇貴妃千秋宴儀、太上皇帝宴儀、乾清宫宴親藩儀、乾清宫普宴宗室儀、太和殿元會宴儀、保和殿宴外藩儀、乾清宫千叟宴儀、皇極殿千叟宴儀、文淵閣賜宴儀,等等,不勝枚舉。這些宴會,與宴者身份不一,宴會規模從幾十人到數千人,禮儀也各有差别,但總的來説,都是要形成一種“萬象清寧,海宇承平”的氣氛,誇耀皇家的權勢和豪富。其影響整個社會由儉入奢,乾隆朝無疑是一個轉折點。    列入“典禮”門的“宫規”分爲三則:一,宫中定制:包括殿龕供奉、内廷朝賀、中宫慶賀、皇后千秋慶賀、宫中遇喜(姙娠)、皇子誕生、皇子就傅、引選秀女等;二,宫中事例:包括歲末書“福”頒賜、新正重華宫茶宴聯句、迎春帖子、進時憲書、上燈、開寳、封寳;三,宫中門禁:這是參考《皇朝通考》和《大清會典》增輯的,包括合符、宿衞、傳籌、門鑰等制度。這一項補輯,看來是顒琰遇刺後加强禁城防範措施的反映。    這裏值得注意的是引選秀女某些定制的改變。嘉慶五年十一月,顒琰發佈上諭稱:“向來挑選秀女,皇后、皇貴妃、妃、嬪之親姐妹俱應挑選,於禮殊有未協。嗣後至嬪以上,其親姐妹著加恩不必挑選”。次年又發佈諭旨:“從前公主多有下嫁蒙古王之子,……每遇挑選八旗秀女,並未另立章程,將公主之女亦一體挑選。……嗣後每遇挑選秀女,加恩將公主之女停其挑選,永著爲例。”十一年五月又規定,“八旗漢軍文職筆帖式以上、武職驍騎校以上官員秀女,預備選看;兵丁等秀女,毋庸預備選看。”(見本書卷四十五,典禮三十九,宫規一)    關於進時憲書,據《宫史續編》記載:在弘曆内禪以後,丙辰年改稱嘉慶元年,但宫中時憲書仍記乾隆六十一年。這種時憲書刊行一百本,用以頒賞内廷及皇子、皇孫、親近王公大臣。這種雙軌制的頒時憲書延續了三年,直到弘曆去世。(見本書卷四十六,典禮四,宫規二;又,卷五十三,宫殿三,外朝三)(二)    “宫殿”一門共十八卷,較之《宫史》原僅有六卷增加很多,分“外朝”、“内廷”、“西苑”三目。也是按這些建築羣的路徑相屬,依次記述。不僅詳細記載各處景物、禁匾楹帖,還附以相關御製詩文。如記述雍和宫門宇殿堂,附以弘曆撰寫的《喇嘛説》;記述中南海勤政殿,附以顒琰撰寫的《勤政殿記》,以類相從,讀之引人入勝。    清入關以後,紫禁城内悉沿前明之舊,順治、康熙兩朝僅繕飾而居,很少别有興築。至乾隆年間,新建、擴建一批宫殿,土木丹青,窮極閎麗。從《宫史續編》的記載中可知其大略:    寧壽宫:乾隆三十七年修建。原擬將坤寧宫所奉之神位、神竿移來,一如坤寧宫祀神之禮。其後又於寧壽宫後築養性殿,制如養心殿,以爲弘曆倦勤後寢興之所。(見本書卷五十九,宫殿九,内廷六)    毓慶宫:康熙時爲皇太子允礽特建。弘曆十二歲入居此宫,十七歲結婚後移居重華宫。定制:皇子六歲入學,多居於此宫。弘曆卽位後,毓慶宫爲“龍潛發跡”之地,其他人不能再居住此處,實際上閒置起來。至乾隆六十年九月立顒琰爲皇太子,纔重新葺治,顒琰移居此宫。(見本書卷六十,宫殿十,内廷七)    乾清宫:嘉慶二年十月失火重建,三年十月竣工,復還舊觀。(見本書卷五十四,宫殿四,内廷一)    文淵閣:在文華殿後,明時已毁於火,向僅沿襲虚名。乾隆三十九年重建,制倣寧波范氏天一閣藏書樓,貯藏第一份《四庫全書》。大臣官員有嗜古勤學者許赴閣觀覽,但不許携出室外。《四庫全書》告成時,弘曆在此宴修書大臣;每次御經筵畢,也在此賜講官茶。(見本書卷五十三,宫殿三,外朝三)紫光閣:乾隆二十五年重修,二十六年一月落成,四十一年展接前廡。閣内有大學士、公傅恒以下五十人的畫像,弘曆親撰讚詞,並收藏得勝靈纛及西師俘獲軍器。大小金川之役結束後,曾在此凱宴成功將士。《宫史續編》於此編入御製文《十全記》、《平定回部告成太學碑文》、《平定兩金川告成太學碑文》、《戰勝廓爾喀圖序》、《平定準噶爾告成太學碑文》、平定回部紀事詩《黑水行》等詩文。(見本書卷六十五,宫殿十五,西苑四)記述宫殿苑囿附載的一些御製詩文,其中不少是自我頌揚、謳歌“盛世”之作,但“詩以證史”,由此也可以看到歷史的足跡。弘曆多次用兵,顒琰調重兵鎮壓白蓮教起義,這兩代皇帝主持軍事大計,運籌帷幄,批答奏章,時而爲取得進展而大喜過望,時而又爲前方受挫而憂心忡忡,這些亦喜亦憂的情緒在許多詩篇和註釋中都有所表露。如:“剿捕教匪,久應蕆事,乃遲遲尚未奏到,賊情萬變,軍情遥遠難知”,“在天垂鑒,惟望嘉佑師貞”,“仰望列祖垂祐,速靖邊陲”,焦灼之情,躍然紙上。有一條詩註寫道:乾隆五十三年(戊申)正月初九,向例舉行重華宫茶宴聯句,忽聞紅旗報至,云生擒臺灣林爽文,一時與宴羣臣及執事人等皆歡喜動色。及覽福康安奏摺,祇拏獲林爽文父母等親屬,弘曆爲此怏怏不樂,聯句也未舉行。(見本書卷五十六,宫殿六,内廷三)某年夏日,弘曆在太液池泛舟,因連日盼軍郵心切,適於舟上接阿桂、富德從新疆前線發來奏函,隨命登岸,於輿中取閲,回宫批答,還卽興寫了一首詩:“鳴榔聲裏忙登岸,爲接軍書報置郵。”(見本書卷六十六,宫殿十六,西苑五)  不少詩文也反映了弘曆父子關心農業生産、盼望雨雪、盼望河工早日合龍、盼望豐收的情緒。乾隆朝人口激增,弘曆多次在詩文中寫道:“户口日以增,穀帛日以昂,養且不能,那更言教?蒿目焦心,難臻大當。”“昇平日久,户口日滋,物價騰涌,勢所必然。”“天地所生之物祇有此數,昔以十人食之,今以千百人食之,米安得不貴?米既貴,諸物安得不貴?”(見本書卷七十一,經費三,聖製《節儉論》)公允而論,弘曆是非常關注國勢民情的。  “經費”一門,主要指内廷經費開支。《宫史續編》没有像《宫史》那樣詳細列出皇太后六十、七十大慶時進獻的奇珍異寶,炫耀皇家的富甲天下。書中所列出的皇太后以下后妃人等的鋪宫、宫份(卽年例、日用)、吉禮例用、嘉禮例用,筵宴例用等數額,與《宫史》所載數額基本相近,畧有降低。但綜覽“經費”這一門的内容,使人感到意在强調節省。所載乾隆三十三年七月軍機大臣呈送給弘曆的一份奏摺,是回覆弘曆命查對宫中經費等開支情況。核查結果是:前明時各項錢糧、木柴、紅羅炭用的數額最大,時宫女多達數千人;康熙時較前明時大爲節省,乾隆朝開支最少。(見本書卷七十一,經費三)不言而喻,一些統計數字是不真實的。此外,收録的一些諭旨有弘曆斥責臣工送貢品太多,有弘曆以太上皇身份責令内外臣工不許在自己和嗣皇帝壽辰時進貢物,還有顒琰將禮部元旦進皇后筵宴、羊、酒減去三分之二,等等。編入弘曆、顒琰各自撰寫的《節儉論》,是要宣揚這兩代皇帝深知物力維艱的美德。    但是,在“恩賜事例”中有兩封諭旨足以説明弘曆並不是一向節儉之君。他長於太平之時,習於驕奢,八十壽辰時一次就賞賜諸皇子、公主白銀各五千兩;退位前夕,又賞給皇子皇孫黄金共一千三百兩。比起父皇,顒琰本人倒是素習儉樸,他秉政後多次表示要崇尚儉約,以轉移社會風氣,減輕百姓負擔。可是在他五十壽辰時,賞賜幾位叔輩親王、郡王每人白銀萬兩,手面也是非常闊綽的。(見本書卷七十,經費二,恩賜事例)    “官制”一門是專指内官之制。清代官修有關典章制度的書籍中,從不收録管理宦官方面的各項制度,以表示對其鄙薄。只有《宫史》和《宫史續編》例外。《宫史續編》所載處分太監則例、額數職掌,比《宫史》詳細。另增加了恩卹則例(太監死後埋葬塋地、廟宇香火等費用支付辦法)、恩賞則例(年終賞銀支付)。同時還編入乾隆三十四年十一月關於永遠停止派用漢教習給年幼太監授課的諭旨。弘曆認爲,太監職在供給使令,不識字何礙?卽使識字,粗辨字劃足矣。他要以前明寵信太監,“司禮秉筆,惟所欲爲”爲鑑戒。(見本書卷七十三,官制二)嘉慶朝則有停止挑取旗下太監等諭旨。(三)  弘曆以其精深的漢文化素養,非常重視書籍的考訂、編纂、刊刻和流傳。在《宫史續編》中,“書籍”一門,内容極其豐富,篇幅佔全書的四分之一,共二十五卷。所載書目,都是上接《宫史》書籍門,卽從乾隆二十七年起至嘉慶初年編纂、考訂、庋藏的。分類很細,有:實録、聖訓、聖製、御製、御題、鑑賞、欽定、方略、典則、經學、史學、志乘、字學、類纂、校刊、石刻、圖像、圖刻、圖繪共十九目。將這麽多書籍的編書緣起、内容提要和御製序文、評語、詩篇等編纂在一起,蔚爲大觀,反映了當時文化昌盛。正如顒琰所説:“開創之時,武功赫奕;守成之時,文教振興。”(見本書卷九十三,書籍十九,類纂,御製《熙朝雅頌集》序)當然,這和弘曆本人熟讀儒家經典、全面通曉中國傳統文化也是分不開的。乾嘉時期正是中國封建社會學術文化發展史上最後一個高峰時期。  下面擇要作一些介紹。一般爲人熟知的内容不贅述,以節省篇幅。  “御題”:係《四庫全書》完成後,弘曆選擇其中五十九種書籍,詳審其是非得失,親自在篇首題詠,爲之論定表章。如北宋李若水撰《忠愍集》,原書已散失,四庫全書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若水於金兵圍攻開封時,隨宋欽宗往金營,被拘,不屈而死。弘曆爲該書作出評語,並引伸對明永樂帝的義憤:  (李)若水厲志不屈,捐軀以成其志,克全臣節,亦其生辰之不幸。然大金當革命之時,自非若水之所得而抗,殺之以全其名,亦卽以申己之義。其事本非得已,第解頤斷舌,處之太慘,金將尼瑪哈不免過當。夫金宋在當時猶敵國也。若明永樂篡逆,於不附己者横加誅戮,則皆其本朝臣子,且洪武所留貽者,仍俱戕戮不顧,其於天理澌滅殆盡,甚且投鐵鉉於鑊,剥景 清之皮,則殘忍慘毒,尤非人類所爲。向每爲之不平,兹論及李若水之事,因併及之。(見本書卷七十八,書籍四,御題)這樣的評語,文筆犀利,寓意深刻,頗能發人深思。  “鑒藏”:列入“鑒藏”的書目,有《天禄琳瑯書目》十卷,四百二十餘部;後編二十卷,六百五十餘部。宋遼金元明五朝梓本俱全。這些書籍都經過詳細檢驗楮墨,旁稽互證,凡前人評跋、名家印記,確有可徵,絶無翻雕駮文爲坊肆書賈及好事家僞託者,方得編入。其中最善本經弘曆鑒賞後,將他的畫像寫於卷端,弘曆親題識語、詩篇,鈐璽。昭仁殿後有“五經萃室”,藏宋岳珂刊版《五經》,弘曆寫了一篇《五經萃室記》,敍述這部《五經》發現經過,並引申道:“吾於是慨岳武穆之忠,而喜其有文孫承繼家聲也。又恨宋高宗之信奸相,忘復仇,而自壞其長城也。”(見本書卷八十一,書籍七,鑒藏三)弘曆誠不愧是以能文聞名,又是一位賞識鑒定古籍、書畫、古物的專家。  “欽定”:弘曆親自主持許多書籍的編纂,其中最主要的是《四庫全書》的編纂。舉凡編書中涉及的重要問題,都由他自己作出裁決,從不假手於人。《宫史續編》把修書過程中有關諭旨按時間順序載入,如搜訪民間遺書,定四庫全書以經史子集爲綱領,一些書目的取捨,各種遺書應刊、應鈔及存目的決定,對明季諸臣著述的區别處理,以及對江浙兩省藏書家呈獻書籍的奬勵,等等。並附以《四庫全書總目》。  “方略”:“方略”爲史家紀事的一種體裁。清制:凡遇較大的軍事用兵事畢,都收集有關的文書材料纂修成書,名爲“方略”或“紀略”。清代編撰方略始於康熙朝。康熙帝玄燁三次親征準噶爾,事後命撰寫《平定朔漠方略》,是爲“簡册書勳”之始。乾隆朝武功極盛,揚威邊陲,編撰方略也最多,除《開國方略》等書外,弘曆自詡的“十全武功”皆有紀績之書,並一一親爲之序。在這些序文中,他一方面誇耀武功,滿懷民族自豪感聲稱:“我滿洲舊風,以不得捐軀國事、死亡牗下爲耻”,認爲“守中國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對封建國家治亂循環的隱憂。他在《開國方略》序文中説:  太祖開國之始,躬干戈,冒鋒刃有不忍觀、不忍言而落淚者。……欲我萬世子孫皆如予觀此書之志,其弗動心落淚,深思永念,以敬天命,守祖基,兢兢業業,懼循環治亂之幾,則亦非予之子孫矣。(見本書卷八十五,書籍十一,方略)  正是這種“懼循環治亂”的思想,促使他多次採取重大軍事行動以保護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在《平定兩金川方略》等書的序文中,他一再表示耽心後世指責他窮兵黷武。他替自己辯解爲消弭邊患不得已而用兵的苦心,“兵凶戰危,且予老矣,豈更樂於用兵而有窮黷之爲?”“願洗兵韜甲,與民休養,保泰持盈,日慎一日,以待歸政之年。”後世史家讀了他的這一番自白,當有助於對他的一生功過、歷史地位作出公正的評價。這一部份文獻史料中,還有顒琰撰寫的《平定三省紀略》序文。嘉慶元年,白蓮教起義爆發,聲勢浩大,蔓延甚廣,顒琰在序文中分析産生起義的原由,痛切指陳地方官吏“視官階爲利藪,不恤國計民生,惟思保位謀利,苟且因循,遷延疲玩,守牧既如此處心積慮,又何能體察小民之疾苦?……以致衆怨沸騰,激而生變,官逼民反之語,信非謬也。”(見本書卷八十五,書籍十一,方略)能够認識到這場社會大動蕩的根源是“官逼民反”,也算是頭腦比較清醒的了。(四)    “史學”:“書籍”一門中的“史學”最具特色。“盛世修史”,乾隆年間編撰的史籍甚多,從“宫史續編”中不僅可以看到詳細的史學書目,還可以從輯録的諭旨中看到弘曆論述修史的觀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尺度。弘曆認爲,國史所以傳信,公是公非所關,應當功則功之,罪則罪之;瑕瑜互見、功不掩過之處當並存其實,據筆直書。對重要史籍的編纂,弘曆都要親自審定,若館臣辦理疏漏,有失公允,卽命重新修輯,毫不含糊,總裁及纂修大員甚至要交部議處。他命國史館將明末望風歸附諸臣區别對待,分别情況編入貳臣傳甲編、乙編或逆臣傳。對明末殉難諸臣,如史可法不屈而死,他認爲,其時支撑殘局,力矢孤忠,事後平情而論,皆無愧於疾風勁草,應崇奬忠貞,風勵臣節,不可令其湮没不彰。(見本書卷九十,書籍十六,史學三)館臣以吴三桂爲叛臣,不寫其擒桂王朱由榔事,而屬之定西將軍愛星阿。弘曆不同意,他認爲,吴三桂入緬俘桂王,擊李定國,降白文選,都應“盡載其入緬事,莫删”。(見本書卷八十九,書籍十五,史學二)他也不同意修史時將甲申李自成陷京師卽繫以明亡,必俟次年福王於蕪湖被執始書明亡,因爲“唐王桂王遁跡閩滇,不復成其爲國,與宋末之帝昺、帝昰流離海島相類,不可仍以正統屬之。”(同前)弘曆對修史的一整套觀點,在今天看來,也是實事求是和審慎嚴謹的。  《增批歷代通鑑輯覽》一書的編纂,可以反映出弘曆在史學領域的不懈追求。他看到明正德時李東陽等所撰《通鑑纂要》一書褒貶失宜,記載蕪漏,不足以言大義,命大學士傅恒等編纂《歷代通鑑輯覽》,書成,經他詳細披閲,並於書中多處評斷批註,乃成《御批歷代通鑑輯覽》。旋又發現康熙帝於各部史籍中曾作不少批語,遂命將康熙帝所批收録在書中適當卷章上,而他自己亦增加不少批註,並親爲之序,乾隆三十三年完成《御序增批歷代通鑑輯覽》一百二十卷,三百多萬字。自黄帝元年甲子至明崇禎甲申,四千三百四十一年,其間治亂興亡,民生安危,無不一一記述,“盡去歷朝臣各私其君之習而歸之正”,“必公必平,惟嚴惟謹而無所容心曲徇於其間”,編纂體例也比較好,便於閲讀、檢索,是一部學術價值較高的巨著。  在《欽定宗室王公功績表傳》書目之後,附録弘曆於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初十日發佈的爲攝政王多爾袞昭雪的諭旨。這是清代歷史上的一件大事。清初,八旗諸王相互傾軋爭權,多爾袞於順治七年(一六五〇年)死後,次年被削去王爵。弘曆的諭旨大意稱:多爾袞開國時統兵入關,一切創制規模皆所經劃,定國開基,以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顧以攝政有年,威福不無擅專,諸王大臣未免畏而忌之,遂致殁後爲蘇克薩哈等所搆,誣以謀逆,經諸王定罪除封,久抱不白之冤於泉壤,應復還睿親王封號,補入玉牒,並照親王園寢制度修其塋墓,春秋致祭。弘曆命國史館將多爾袞原傳重新撰寫,照實録所載增補,編入《宗室王公功績表傳》,以恢復歷史本來面目。受多爾袞之誣獄牽連的豫親王多鐸、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肅親王豪格及克勤郡王岳托,皆恢復其原號。  “志乘”:收入的書目有《大清一統志》、《皇朝通志》、《八旗通志》、《盛京通志》、《熱河志》、《滿洲源流考》等。其中附録於《熱河志》書目的《熱河考》一文,是弘曆在避暑山莊派喀喇沁郡王拉特納錫第、内大臣努三往尋熱河之源的勘察記録。另有《河源紀略》一書,也值得重視。此書緣起於乾隆四十七年春河南青龍岡漫口,合龍未就,弘曆命乾清門侍衛阿彌達往青海尋找黄河之源,告祭河神。阿彌達發現星宿海西南有一條河名阿勒坦郭勒,長達三百餘里,其源有噶達素齊老峰,“其崖壁黄赤色,壁上爲天池,池中流泉噴涌,灑爲百道,皆作金色,入阿勒坦郭勒,則真黄河之上源也。”這是我國古代對黄河河源所作的一次最詳細的調查,否定了康熙帝派侍衞拉錫探查河源時認爲星宿海卽黄河之源的陳説。弘曆命館臣詳細訂正兩漢以來自正史以及各家記載之誤,編爲《河源紀略》一書詳述經過。這些都反映了弘曆豐富的地理、人文知識和審閲地理著作時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態度。他重視實地考查,使康乾時期我國對地理學的研究和著述水平達到前所未有的成就。黄河發源於星宿海以西的噶達素齊老峰的結論,一直沿用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  “字學”:除載入《音韻述微》等書目外,在《滿珠蒙古漢字三合切音清文鑑》序文中,弘曆敍述自己卽位之初習蒙、藏、維吾爾語的經過,認爲“既可爲餘暇之消遣,復足聯中外之性情”。(見本書卷九十二,書籍十八,字學)在《增訂清文鑑》序文中,他闡述自己對語言文字的看法:“稽古語言文字之傳,不能不隨方隨時,代爲變易。”從這部份史料中還可以瞭解到,弘曆命重新審定遼金元史中的人名、地名、官名,是因爲遼金元入主中原時,其人未必盡曉漢文,致使音同誤用,多不準確;以後編纂歷史書籍,因非本國之人,甚至借不雅之字以寓其詆毁之意,必須重新審定。(同前)這也是有利於促進民族團結的措施。    “類纂”:載入的書目《孚惠全書》,是記載乾隆朝歷次賑災蠲免,繫日編年匯集而成,這是弘曆關心民瘼的真實記録。《宫史續編》還編入一封諭旨,也反映弘曆的重視民心。他模仿李迪的繪畫《雞雛待飼圖》也畫了一幅,刷印多份,賜給各省督撫,要他們愛護百姓要像照料飼養的雞雛一樣,“卽雛哺之微,寓牧民之旨,欲督撫等體朕惠愛黎元之心,時時以保赤爲念,遇有災賑事務,實心經理,勿忘小民嗷嗷待哺之情。”《辛酉工賑記事》是記嘉慶六年六月京師大雨數日夜,永定河下游數十州縣受災,後以工代賑,修土石堤工,録入有關諭旨和地方官員奏摺。古語云:“救荒無善策”,但後世史家對康雍乾三朝重視民生,蠲免賦税頗多好評,對推動農業生産力的增長有積極意義,應予充分肯定。“類纂”書目列入的《熙朝雅頌集》,是嘉慶九年山東巡撫鐵保採輯八旗滿洲、蒙古、漢軍的詩集,收八旗諸王以下百僚庶尹及武士、閨媛所作詩一百三十四卷,顒琰賜以書名並撰寫序文。他寫道:八旗以弧矢威天下,“吟詠詞章非本朝之所尚,而發抒心志,亦盛世之應存。”他希望八旗臣僕代代相傳,“崇文而未忘習武”。另有乾隆五年續編的《祕殿珠林》、《石渠寶笈》各一部,係内府所藏歷代名人書畫目録。乾隆時,内府蒐集唐宋以來名人書畫不遺餘力,儲積稀世珍品萬有餘種,誠爲人類文明史上寶貴的藝術遺産。    “校刊”:乾隆朝刊版之書,較之康熙時更多。設書局於武英殿,凡纂修諸書告成,專司刊刻,頒行海内。《宫史續編》載入武英殿聚珍版印行書目一百二十六種。弘曆在《武英殿聚珍版十韻詩》注釋中述及,康熙時編纂《古今圖書集成》,首次刻銅字爲活版,排印蕆工後,銅字貯武英殿,歷年既久,被竊缺少,司事者怕受處罸,適值乾隆初年京師錢貴,遂請毁銅字供鑄,“所得有限而所耗甚多”,後日思及此事,爲之惋惜不已。(見本書卷九十四,書籍二十,校刊)    “圖像”、“圖刻”、“圖繪”:清代比較重視用圖像來描繪人物、事件和文物典制,如南巡、大閲、獻俘、禮器、鹵簿、職貢等,都有精美的圖片貽留後世。《宫史續編》詳細列出南薰殿保存的歷代帝后圖像目録和茶庫收藏的歷代功臣像目録。内務府輿圖房掌圖版之屬,内容極其豐富。輿圖分爲天文、輿地、江海、河道、武功、巡幸、名勝、瑞應、效貢、鹽務、寺廟、山陵、風水等類,乾隆二十六年編爲《蘿圖薈萃》,六十年續編。《宫史續編》列出的輿地圖圖目達五百多幅,包括全國和各省、州、府的地圖等。其中康熙五十七年經十年之久繪成的《皇輿全覽圖》,是經過實地測量而繪制的我國第一幅詳細的全國地圖,被李約瑟博士稱爲“不但是亞洲當時所有的地圖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當時的所有歐洲地圖更好,更精確。”(見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五卷,第一册,第二三五頁)由於繪製此圖時,天山南北尚處在準噶爾部的控制之下,未能派人去實測,故此圖西部只到哈密爲止。乾隆時,平定準噶爾和回部,弘曆派劉統勳率領何國宗、明安圖及外國傳教士到伊犁和南疆進行測量,到達今我國新疆境内許多地方,後來編成《皇輿西域圖志》。乾隆二十五年,在此圖基礎上修訂增補,完成比康熙朝《皇輿全覽圖》更爲詳細完備的《乾隆内府輿圖》。在“圖刻”這一部份,有《御題平定伊犁回部全圖》目録一份。此圖共十六幅,銅版紙印本,每幅縱一尺六寸,横二尺七寸。描繪此戰役經過,始於伊犁受降,訖於回部獻俘,亦稱《得勝圖》。説起此圖,亦有些來歷。據有關學者考證,西陲平定之後,弘曆命内廷西洋畫家郎世寧(GiuseppeCastiglione)、王致誠(又名巴德尼Jean Denis Attiret)、艾啓蒙(Ignace Sickelpart)、安德義(Jean Damascene)繪成戰圖十六幅,乾隆三十年命兩廣總督李侍堯寄往法國,雕成精美銅版,印出圖畫運回北京,前後歷時十年,成爲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盛事。弘曆將這批珍貴的銅版畫陸續賞賜諸皇子及文武大臣,至今尚有頒賞清單存於故宫博物院。内廷西洋畫家後來又奉命作《平定兩金川圖》、《臺灣戰圖》、《廓爾喀戰圖》、《安南戰圖》,皆内務府造辦處在中國自製銅版刷印。(見莊吉發《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附録:《清代乾隆年間的銅版得勝圖》,第五一八頁,臺灣故宫博物院出版)(五)    以上將《宫史續編》作一簡要介紹。這部書爲官修史書,材料來自清宫檔案,雖在編排和内容取捨上有不盡完美之處,但通觀全書,除了竭力頌揚本朝及弘曆自我標榜的色彩較重外,許多文獻史料都是有價值的,究非一般筆記雜録所能比擬。其中如典禮門較爲詳盡,且準確可靠,富有實用性;書籍門提供的清代編纂的重要書籍的目録學資料,從文化積累的價值看,也是彌足珍視的。本書不僅可供清史研究者參考,對一般讀者來説,閲讀此書,也可以增加不少歷史文化知識。    《宫史續編》在清代向無刻本。故宫博物院藏有鈔本多部。一九三二年(民國二十一年)故宫博物院圖書館據懋勤殿所藏之本校印,改書名爲《清宫史續編》。這次北京古籍出版社據以校點出版,改正了原書許多排印上的錯誤,並恢復原書名《國朝宫史續編》,以示與北京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出版的《國朝宫史》相銜接。一九九二年五月三十一日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