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影视意象美学

影视意象美学

  • 字数: 525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 作者: 潘源,潘秀通 著;饶曙光,丁亚平 丛书主编 著作
  • 出版日期: 2016-01-01
  • 商品条码: 978710604223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68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7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华文化“意象”论,萌芽于《周易》和《庄子》,形成于魏晋至唐代,成熟于明清两代。《影视意象美学历史及理论》旨在先前“中国古典意象论”架构和古典哲学意义上的审美观照,借鉴并吸纳中国传统文化和20世纪前后西方哲学与美学作中所积淀的思想成果,以中外电影名片和部分电视节目或者电视剧为审美对象,以“同一性与差异性”为哲学、美学框架,对中华文化意象论和意象美学给以当代化、本土性的新的诠释、扩容与提升,实现当代性与传统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综合化与个性化的对接与融合,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影视意象美学”。
作者简介
潘源,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电影家协会靠前传播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学校影视学会会员、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曾任教于北京科技大学英语系,现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影视理论、文化理论的研究工作。出版学术专著《影视艺术传播学》、《电影话语新论》、《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和《文化铸就兴国之魂――中外文化发展战略专题研究》四部;主持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课题《电视艺术、技术与媒介文化价值研究》(12BC025);出版译著《弗洛伊德式的身体――精神分析与艺术》、《一生:迈·华莱士传》、《野玛丽》、《冷山》、《德国好人》、《大巴扎》、《八百万种死法》等近20部。
潘秀通,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持并完成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课题《现代影视技术、智能技术与影视艺术》(97GB06)。因在高等院校教学改革中创建影视新学科,于1993年获省级很好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著有影视理论及美学专著《电影艺术新论——交叉与分离》(1991)和《电影话语新论》(2005),均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目录
绪论 影视意象与媒介文化
第一节 影视媒介与媒介文化
一、平凡与神奇
二、传播与媒介
三、媒介即文化
第二节 媒介技术与影视文化
一、技术媒介与智能传播
1.器官投影与延伸
2.影视技术与智能
3.技术智能与创新
二、影视技术与技术文化
1.文化技术与文化
2.影视与技术文化
第三节 影视意象与媒介符号
一、意象与符号
1.符号与意象
2.意象普适性
3.意象即符号
二、意象与世界
1.物象世界
2.意识世界
3.意象世界
三、意象即隐喻
1.象乃非其象
2.意之显与隐
第一章 影视意象美学的源流
第一节 中华文化前意象说与意象论
一、“前意象”说:《周易》与《管子》
二、“意象”论:“象”、“意”说合流
第二节 意象美学的绚烂集成与流芳
一、意象美学及其综合思维
二、意象美学思维根深叶茂
第三节 电影意象美学的建构与阐释
一、初构
二、完形
三、初兴
四、振兴
第四节 意象思维的同一性与差异性
一、形象与意象
1.形象思维与意象思维
2.符号思维与完善的思维
二、意象与镜象
1.镜子镜象――镜象文化
2.镜象功能――意象思维
第二章 影视意象之象及意义
第一节 框架与价值
一、景框:“取象”功能
1.显与隐
2.碎与全
3.主与次
4.静与动
5.外与内
6.放与收
二、镜位:“移步换影”
1.位移:“概括的意味”
2.景距:“取势”与“取质”
3.变焦:“虚实取势”
4.角度:“因形取势”
三、构图:象内“布置”
1.形状:“象其物宜”
2.线条:“结构骨架”
3.空间布局:“经营位置”
4.透视关系:境有“三远”
5.色彩与光效:“眼”
第二节 实肖与虚构
一、实肖意象
二、虚构意象
三、混构意象
第三章 影视意象之意及建构
第一节 “结构第一”论
一、“独先结构”说
二、“总体结构”说
第二节 意义本体结构
一、影像
……
第四章 影视叙事意象及动力
第五章 意义建构与价值生成
第六章 和合之美与奇异之美
第七章 影视文化承袭与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