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序 言
医学何以服人? 所凭无非救死扶伤与延年益寿之恒道,东西方医学概莫能外。 两者所别,西医赖以现代实验,中医则重于引经据典。 西人看待中医,未必非见诸“分子结构冶而后信之。 若今代中医师既难述“分子结构冶,又不言古医典论,实为学术之囧事,中医理论岂能不遭人质疑?
好在清末民初,尤推新中国中医人,立足古典医学文献,对中医学理论与实践分门别类,系列编撰现代中医教材,其著述恢弘,资料翔实,陈述严明,力求教学之普及,成绩卓越,彪炳千秋,不愧为中医史上一座丰碑。 然而,用现代语汇诠释中医之理法方药,可谓只见江河湖海,未见源头活水,读来若有欠失。 然众著者早已关注此点,故在教科书中或多或少引用中医经典语录,意在锦上添花,但此举毕竟是片言只语,未成系统。
论及中医文献学习,必提四大经典,抑或还有他种古医名著。 观中医院校医古文教学课时区区半百余,岂能应对浩瀚之中医古籍。 鄙人拙想,借现代教科书之格式而充之于中医经典内容,创一新的中医教科书著述格式,开一新的中医学习模式,此乃本书编著之初衷。 鉴于本书着眼于中医临床医学,其每篇由“病因病机冶、“四诊冶、“辨证冶、“治则与方药冶及“其他冶五个节段组成,此是现代之格式;各篇每节段收编经典语录并按年代排列,此是古典之内容;如此撰书旨在强化中医年代学研究的意识。
所谓年代学之概念近似历史沿革,前者特别之处在于强调按时代背景的“首提意识冶。 限于古代的意识与法律,古代医籍中拷贝前人论述现象并非罕见,不少论述重现率甚高。 至于某种术语、理论与实践,究竟“首提冶于何时何人何书,时常不得其解。 当代教科书的大篇宏论究竟如何演变而来,初学者更是一团雾水。 倘若能针对各病种的理法方药的知识节点,严格遵循“首提冶原则收编“首提冶经典语录,并按年代顺序排列,依此成书读来自有一番返璞归真之韵。
本书编排之方式,可能有利于中医各家学说的纵向研究。 当今业已成熟的中医基础或临床医学实非一蹴而就,乃后人集历代百家名医之长而成。书市上关于四大经典的导学材料颇多,而关于其他中医古籍者却是凤毛麟角。 按本书编排方式,医学生似可领略四大经典之外的历代名家经典语录。继以对照当今教科书阅读,各家学说的汇总脉络或许更为清晰。 此谓各家学说研究之“纵冶。 再者,各节点的经典语录按年代排列,还便于与同时代或跨时代的西方医学比较。 例如,英语医学术语 apoplexy 始于 14 世纪末,单词 stroke 作为“中风”意始于 16 世纪 90 年代,其原意为“上帝之手击”(the Stroke of God's Hand)。 相比之下,中国早在公元前后已于《内经》一书中出现大厥、薄厥、仆击、偏枯、痱风等有关中风的术语。 对东西方医学作横向的年代学比较,有时足可彰显中国古代医学之伟大。 此谓各家学说研究之横。 中医各家学说作纵横模式之研究,也许视野更为开阔,兴许对研究并发展现代中医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医古文学习的第一属性是语言还是医学?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以吾之见,医古文学习必须与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实践相结合。 借得数本医古文教材而读,见其选文均约 30 篇,序言多达 7 ~ 9 篇,其布局似欠平衡。理想中的医古文选材要有多个视角:体裁、朝代、名家、专业。 中医经典语录的选编兼顾后三种因素,可能稍能满足这一学习要求。
本书编写的是汉英对照的中医临床经典语录,旨在促进中医的涉外教学,尤其要服务于当前的中医学全英语教学。 余于听课中发现,若干年轻教师或能介绍某一经方,却不知其出自哪个朝代之名医;能介绍某个中医理论,却不知其出自哪本经典。 本书可能为年轻教师在全英语教学中选用合适的中医经典语录提供某些便利。 如上所云,在教学中正确引用中医临床经典语录,同样可引得西方人士的尊重,从而增强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可信性。 由此也联想到,中医英语翻译惟为中医临床与预防医学服务才具有生命力。
西医界有言,“循证医学冶是本世纪医学的主旋律,所谓“循证医学冶就是遵循现代实验证据的医学。 传统中医是否可全面纳入这一系统评价系统,尚无定论。 以我之见,在中医界对此达成共识之前,迫在眉睫的倒是要极力避免中医西化。 相对而论,西医固有循证医学,中医应有“循经中医学冶。 所谓“循经中医学冶即是全面系统地遵循中医经典论述,古为今用,促使魂归中医。 本书就是在这一大前提下编纂而成。
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欣闻中国女药物学教授屠呦呦荣获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可喜可贺。 据报道,屠呦呦教授自研究初始即从查阅历朝古代医籍入手,在众多古方中筛选出青蒿作为研究方向。 在实验陷入困境之时,又是遍查中医古籍,在 1700 年前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找到灵感,采用“绞汁冶 而非“水煎冶,改进青蒿提取方法,从而研究终获成功。(《肘后备急方·卷三·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云: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 尽服之。)可见,阅读中医经典语录对于中医研究的作用不可小觑,但须得其法。 总结屠教授应用中医经典不外乎二大要素:古籍的系统整理与首创信息的关注,此正印证本书所指向的科学阅读中医经典之精髓。 看来国内中医院校的中医院校的中医经典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其方向何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