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新中国译制片史

新中国译制片史

  • 字数: 29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 作者: 柳迪善 著;饶曙光,丁亚平 丛书主编 著作
  • 出版日期: 2015-12-01
  • 商品条码: 978710604279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5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1949至1966年的十七年时期,靠前共引进42个国家的867部影片,本文分上下两篇“十七年”的译制片进行整理、阐述与分析。主要从译制片前史,好莱坞影片与苏联进步译制片的历史交接,十七年时期苏联电影的发行放映、译制片的理解障碍、从历年电影周看十七年时期译制片 、 十七年时期译制片宣传中的商业化倾向、十七年时期译制片传播中的城乡之别等角度介绍译制片在十七年时期的引进、翻译、发行等状况。下篇从译制片的删剪与禁映、译制片中“伟人肖像”的政治化倾向、译制片的身体政治学、译制片知识分子形象的他者化、译制片党员形象的偶像化、译制片社会远景的乌托邦化、译制片的人性与阶级性等方面对十七年时期译制片与中国电影比较分析。
作者简介
柳迪善,女,1977年生。200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电影历史及电影理论。自2007年起,在《文艺研究》、《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艺术评论》、《二十一世纪》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译著《希特勒的女明星--纳粹电影中的明星身份和女性特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2014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前往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访问学习一年。
目录
引言
第一章1949年前后:好莱坞影片与进步译制片的历史交接
第一节1949年前夕进步外国电影在国内的放映情况
第二节历史三调: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电影登陆中国
一、媒体话语:热烈推崇
二、档案卷宗:敬而远之
三、学者评述:时过境迁之后
第二章新中国成立初期译制片的引进及发行放映
第一节新中国成立初期译制片的引进方式
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初期译制片的发行及放映
一、观众人次
二、享受的优待
第三章电影工作者和观众对译制片的反应
第一节发行放映者的态度
第二节观众的困惑
一、工人
二、农民
三、士兵
四、知识分子
第三节翻译问题
第四章“十七年”时期译制片宣传中的商业意识
第一节海报
一、1949年之前电影海报概述
二、“十七年”时期译制片海报
第二节片名与广告语
一、片名的好莱坞化
二、一片多名
三、弥漫着性与暴力的广告词
第五章“十七年”时期译制片传播中的城乡之别
第一节农村观众人数的压倒性优势
第二节农村电影放映单位及拷贝配给情况
第三节政策的倾向性
第四节选片中的一项原则
第五节外交关系震荡时被牺牲的群落
第六章“十七年”时期国别电影的兴衰走势
第一节苏联电影
第二节法国电影
第三节印度电影
第四节朝鲜电影
第五节越南电影
第六节南斯拉夫电影
第七节捷克斯洛伐克电影
第八节罗马尼亚电影
第九节波兰电影
第十节缅甸电影
第十一节匈牙利电影
第七章女性身体的多种呈现方式
第一节女性身体的政治化
第二节异化的女英雄
一、中苏影片:相似的言说方式
二、中苏影片对女性身体的差异修辞策略
三、中苏影片形成差异的原因
第八章社会图景的乌托邦化
第一节苏联电影中的“理想国”
第二节中苏“蜜月期”新中国对“理想国”的向往
一、主流话语
二、非主流话语
第三节中苏交恶期新中国对“理想国”的重估
第四节“理想国”对国产电影的影响
第九章苏联电影对国产动画片的影响
第一节子辈神化
第二节暴力“合法化”
第三节人欲异化
第十章译制片的审查
第一节悲剧变喜剧
第二节情爱场面
第三节有争议的人物
第十一章译制片的禁映
第一节好莱坞电影
第二节违反民族政策的电影
第三节苏联电影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影片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