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从烃源灶到油气田运移路径上的圈闭勘探——以济阳坳陷为例

从烃源灶到油气田运移路径上的圈闭勘探——以济阳坳陷为例

  • 字数: 4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 作者: 宋明水,徐春华 等 著
  • 出版日期: 2019-11-01
  • 商品条码: 978751833646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6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18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理论指导、思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油气勘探不断取得突破的三大法宝。勘探的突破,首先是理论的突破、思路的创新,而这些都需要从对成功和失利的勘探实践中总结分析来获得。在济阳坳陷及滩海地区大量勘探资料研究和油气田解剖的基础上,本书提出了“从烃源灶到油气田运移路径上的圈闭勘探”新思路,并详细介绍了“顺瓜找藤、顺藤摸瓜”的基本工作方法。本书提出的勘探思路和工作方法可操作性强,介绍的勘探实例为读者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圈闭评价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提供了参考。是广大石油勘探工作者们应该认真阅读和学习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篇 思路方法篇
第1章 基本思路与方法
1.1 环洼聚油理论为输导路径成藏研究奠定了基础
1.1.1 环洼聚油地质特征
1.1.2 油气环状分布的成因机理
1.1.3 源-油之间空白区对勘探的启示
1.2 油气输导路径上的圈闭成藏勘探实践与启示
1.2.1 孤东-红柳油田构造鞍部馆陶组油气勘探
1.2.2 垦东凸起北坡古近系地层油藏勘探
1.2.3 王家岗-八面河斜坡带沙四段-孔店组油气勘探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以瓜找藤——运移路径的研究
1.3.2 顺藤找瓜——勘探目标的确定
1.3.3 主要工作流程与方法总结
第2篇 基础地质篇
第2章 基本地质特征
2.1 地层层序及特征
2.1.1 太古宇
2.1.2 下古生界
2.1.3 上古生界
2.1.4 中生界
2.1.5 新生界
2.2 构造层序的划分与识别
2.2.1 基底构造层序
2.2.2 下部构造层序
2.2.3 上部构造层序
2.2.4 顶部构造层序
2.3 盆地构造演化历程的厘定
2.3.1 怀远运动期
2.3.2 加里东运动期
2.3.3 印支运动期——褶皱逆冲推覆剥蚀
2.3.4 早-中侏罗世——区域拗陷沉积
2.3.5 晚侏罗世——构造转型
2.3.6 早-晚白垩世早期——断陷沉积
2.3.7 晚白垩世中-晚期——挤压抬升
2.3.8 古近纪——拉张断陷
2.3.9 古近纪末期——压扭抬升
2.3.10 新近纪-第四纪——拗陷沉积
第3篇 地质过程篇
第3章 烃源岩与烃源灶
3.1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3.1.1 有效烃源岩下限标准
3.1.2 烃源岩发育层位及地球化学特征
3.1.3 有机质富集层
3.2 烃源灶及其生烃能力
3.2.1 惠民凹陷
3.2.2 东营凹陷
3.2.3 沾化凹陷
3.2.4 车镇凹陷
3.2.5 青东凹陷
3.3 生、排烃期与成藏期次
3.3.1 不同烃源灶生排烃时间
3.3.2 不同类型圈闭的成藏期
3.3.3 油气多期成藏过程分析
第4章 油气运移与物理模拟
4.1 输导体系的组成
4.1.1 输导通道的类型
4.1.2 输导体系类型划分
4.2 输导体系中静态要素的作用
4.2.1 油源断裂是油气运聚的主要通道
4.2.2 厚层砂体是油气运聚的区域性横向输导通道
4.2.3 不整合面是油气运聚的局部性横向输导通道
4.2.4 输导体系的有效性判识
4.3 输导体系的物理模拟
4.3.1 断裂“直输式”输导体系
4.3.2 断砂“阶梯型”输导体系
4.3.3 断砂“倒灌式”输导体系
第5章 油气藏类型与圈闭有效性
5.1 油气藏类型及分布
5.1.1 主要油气藏类型
5.1.2 不同类型油气藏分布规律
5.2 油气运移与圈闭有效性评价
5.2.1 油气运移方向与圈闭有效性
5.2.2 侧源型潜山油气运移距离与圈闭有效性
5.2.3 油气垂向运移距离与圈闭有效性
5.3 构造圈闭的有效性与物理模拟
5.3.1 断层-地层的组合关系与圈闭有效性
5.3.2 顺向断块中断层-地层间夹角与圈闭有效性
5.4 地层不整合圈闭的有效性
5.4.1 地层不整合油藏形成机制
5.4.2 地层不整合圈闭地震描述技术
5.4.3 地层不整合圈闭有效性评价
5.5 泥页岩裂缝油藏成藏主控因素
5.5.1 泥页岩油气藏勘探进展
5.5.2 泥页岩天然裂缝发育与产能关系
5.5.3 泥页岩裂缝的类型及识别特征
5.5.4 泥页岩裂缝性储层预测技术及应用
5.5.5 泥页岩裂缝油藏形成模式
第6章 断裂活动与地质响应
6.1 不同方向断层活动
6.1.1 主要断层的展布方向
6.1.2 不同方向断裂活动期次
6.2 波状弯曲断层的形成演化
6.2.1 基底断裂活动特征分析
6.2.2 波状弯曲断层的成因机制
6.2.3 波状弯曲断层形成的实例
6.3 走滑正断层对沉积的控制
6.3.1 不同走向断层对沉积格局的控制
6.3.2 (走滑)正断层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6.4 走滑正断层封堵能力差异性——以夏口断层为例
6.4.1 断层两盘油气聚集的差异性
6.4.2 不同区段封堵能力推断
6.4.3 走滑正断层封堵能力差异性的动力学机制
6.4.4 不同区段力学性质与启闭性
6.4.5 应力场分析在断层启闭性预测研究中的应用
6.5 无机二氧化碳气藏与断层启闭性——以博兴断层为例
6.5.1 断层启闭性的演化过程分析
6.5.2 二氧化碳气藏成藏期分析
6.5.3 断层封闭能力的阶段性分析
6.5.4 断层活动与启闭性关系探讨
6.5.5 二氧化碳气藏附近断层启闭性分析实例
第4篇 勘探实践篇
第7章 草桥北坡地层圈闭勘探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