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宇宙

宇宙

  • 字数: 280千字
  • 装帧: 盒函装
  • 出版社: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美)卡尔·萨根(Carl Sagan) 著;陈冬妮 译 著作
  • 出版日期: 2017-08-01
  • 商品条码: 978755510695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42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宇宙一直是这个样子,过去如此,将来也如此。我们生于宇宙,我们的命运也与宇宙深切交织在一起。很基本的和很细微的人类事物都可以溯源至宇宙和它的开端。卡尔·萨根著的《宇宙(附别册)》就致力于在宇宙视角对人类的探索。
《宇宙(附别册)》中容易被忽视,但同时可能也是它对人类文化很好重要的贡献,就是在传统科学——天文学、生物学、化学和地理学之间进行了成功的“异花授粉”。分别独立来看,这些领域每一个都是高深的,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当放到一处——《宇宙(附别册)》把它们编织成一张洞悉我们在宇宙中位置的挂毯——它们的毗邻并列就变得显著而不可磨灭。本书将科学话题与其他传统研究领域例如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学和哲学穿插交织,阐明了读者为什么和如何拥抱科学与文化相关的所有途径。
在本书中,你永远不会感到科学边际的局限。科技的边际时时更新,但你关注的已不再是科技的边际,而是史诗般的科学探究对地球、对人类、对你自己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一点已经脱离了时间、地点的束缚,对任何一代都适用。
作者简介
陈冬妮,北京天文馆副馆长,靠前天文学联合会(IAU)会员,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北京天文学会副理事长。200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同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中德马普青年伙伴小组”硕博连读,师从景益鹏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宇宙大尺度结构、星系形成等。2002年至2004年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天体物理研究所访问。2006年获理学博士学位。专业为天体物理。其后在北京天文馆专职从事天文科学传播工作。
目录
科海也无涯——《宇宙》译后记(陈冬妮)
《宇宙》中文版序(卞毓麟)
对卡尔·萨根《宇宙》的反思(尼尔·德格拉斯·泰森)
前言(安·德鲁彦)
简介
第一章宇宙海洋之滨
第二章宇宙赋格之声
第三章世界的和声
第四章天堂与地狱
第五章红色火星的蓝调
第六章旅行者的传奇
第七章夜空的脊梁
第八章时空之旅
第九章恒星的一生
第十章永恒的边界
第十一章永恒的记忆
第十二章银河大百科全书
第十三章谁为地球代言
附录1归谬法和2的平方根
附录2五个毕达哥拉斯正多面体
摘要
《宇宙》中文版序
卞毓麟

“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每次捧读卡尔·萨根的作品,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1985)的这一名言。
卡尔·萨根的杰作《宇宙》,及其13集的同名电视系列片于1980年问世,随即佳评如潮。毋庸置疑,在科学文化领域中,这实在是一部难得的经典。37年过去了,萨根的亲密合作者、他的最后一任妻子安·德鲁彦在这最新版的《宇宙》“前言”中自豪地写道:“美国国会图书馆最近将《宇宙》一书评为‘塑造美国’的88本书之一。这份书单包括那些享誉世界的名著,如托马斯·潘恩的《常识》,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它们按年代顺序排列,第一部是出版于1751年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电的实验与观测》。本书和富兰克林的书都是充满激情的公民评选出的结果,由两个希望科学属于人类全体的科学家所编著。”
有缘译出世界经典名著,是人生难得的乐事。1989年海洋出版社推出第一个中文版《宇宙》,译者是周秋麟、吴依俤等。我国科坛耆宿、弗拉马利翁的法文传世巨著《大众天文学》的译者李珩先生为之作序,题为《从〈大众天文学〉到〈宇宙〉——天文学大众化的100年》。李老盛赞萨根“是当代的弗拉马利翁之一,他在科学普及上的非凡才能从《宇宙》一书及电视片的编剧中得到了证实”,并赞扬此书“把天文、地理、历史、哲学以及生命的起源进化和地外文明的探讨等等都熔于一炉而大放光芒”。科普名家李元先生撰写的简介《萨根和〈宇宙〉》亦附于书中。这个译本后来由吉林人民出版社于1998年再次推出,再后来又有天津社会科学院于2008年以《神秘的宇宙》为名重新出版。
世界经典名著,常见一书多译。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到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莫不如此。如今,卡尔·萨根的《宇宙》也有了这第二个中译本,值得庆贺和称赞。译者陈冬妮博士曾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师从景益鹏院士,研究方向为宇宙学和星系形成,2006年赴北京天文馆专事天文科普,现任该馆副馆长。她惜时如金,笔耕不辍,已著译出版《穿梭宇宙岛》《太空漫游》《宇宙大碰撞》等十余部作品。她谈及译事甘苦,要言不烦,由衷恳切,请见《科海也无涯——〈宇宙〉译后记》。另一方面,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开拓进取,诚邀新人,践行新译,当然也值得称赞。
《宇宙》涉及知识面广博,文字流畅优美,具备中等文化程度者皆可尽情欣赏。面向公众,正是作者的初心。仿佛是一种象征,从30年前已届耄耋之年的李珩先生、年逾花甲的李元先生为之作序、撰文,到今天年逾古稀的我为将届不惑之年的陈冬妮博士新译作序,再到90后乃至00后的年轻读者群,《宇宙》已经影响了中国的五六代读者啊!

常言道“文如其人”,那么《宇宙》的作者萨根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关于萨根其人,最完整的记叙当推美国科学作家凯伊·戴维森所著60余万言的《展演科学的艺术家:萨根传》。此书中文版由暴永宁先生执译,2003年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首次推出,2014年又纳入《科学大师传记精选》系列出了新版。奥地利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有言: “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任何一个作家都别想超越它。”萨根离世渐久而《萨根传》影响愈甚,其要害正在乎它对历史之忠实。
卡尔·萨根1934年11月9日出生在纽约市。他是美国一流的天文学家,长期担任康奈尔大学天文学与空间科学教授和行星研究中心主任,是美国太空探测领域中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对社会公众而言,萨根是一位充满热情的科学普及家。“展演科学的艺术家”是人们对他宣传科学的杰出才能之美誉。萨根博学多才,英俊潇洒,是美国无数年轻人的偶像。他的《宇宙》一书全球销量很快就突破了500万册,电视系列片《宇宙》在60多个国家播出。他的《宇宙的联系》《伊甸园的飞龙》《彗星》《暗淡蓝点》《魔鬼出没的世界》等科普和科学文化读物在世上广为流传,在中国也拥有广大的读者。1994年,他被授予第一届阿西莫夫科普奖。他还获得过美国天文学会的“突出贡献奖”和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公共福利奖”。1996年12月20日,萨根因患骨髓癌并发肺炎去世,终年62岁。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早在1982年就将第2709号小行星命名为“萨根”。
1994年10月,康奈尔大学为庆祝萨根60岁生日,专门组织了一次学术讨论会,世界上300多位科学家、教育家以及萨根的亲友应邀参加。会上有四大论题:1.行星探索;2.宇宙中的生命;3.科学教育;4.科学、环境和公共政策。它们正是萨根数十年的兴趣和成就之所在。会后论文结集出书,题为《卡尔·萨根的宇宙》。
这次会议伊始,是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弗兰克·普雷斯“向萨根致敬的演讲”,演讲的首句便是:“赫胥黎曾经说过:‘过了60岁还从事科学工作的人,他的作用会是弊大于利。’这对我们一些人是适用的,但卡尔却是少数的例外!”
康奈尔大学荣誉校长弗兰克·H.T.罗兹在会上致闭幕词《60岁的卡尔·萨根》。他说:“我们对所有员工有学识、教学和服务三方面的要求。无论你如何衡量这三个因素,卡尔都有明星般的上佳表现……的确,卡尔讲的题目是宇宙,而他的课堂是世界。”美国《每日新闻》评论说:“萨根是天文学家,他有三只眼睛。一只眼睛探索星空,一只眼睛探索历史,第三只眼睛,也就是他的思维,探索现实社会。”这正是萨根赢得人们广泛尊敬的根本原因。
当然,世事——尤其人事是很复杂的,这使萨根麻烦多多。例如,1992年美国科学院增选院士,著名生物学家斯坦利·米勒院士大力推举萨根:“你们翻过他的履历吗?简直无法相信,他什么时间睡觉呢?”然而反对者也不示弱,萨根最终落选了。他离异多年的前妻、著名生物学家琳·马古利斯已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她虽因私人问题生前夫的气,但她坚定地认为萨根完全有资格当选院士。事后她给萨根写了一封信,气愤地说道,总而言之“挡在道上的是人类最恶劣的天性:红眼病”。
1994年,美国科学院对此事亡羊补牢,向萨根颁发了“公共福利奖章”,并评论道:“就反映科学的奇妙、振奋与快乐而论,从不曾有任何人像萨根这样广博,也很少有人像萨根这样出色……他能紧紧抓住千百万人的想象,并能以通俗的语言解释艰深的概念。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作为一个人,萨根又充满着矛盾:他心地善良,成就卓著,但又有一些令人怵头的缺点。他的头两次婚姻均以感情破裂而告终,在同行中又不乏“对头”。所有这一切,在《萨根传》中均刻画得入木三分。
1996年萨根逝世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著名古生物学家兼作家斯蒂芬·古尔德叹曰:“这使我联想起尼赫鲁对圣雄甘地之死的感觉——光明消失了,黑暗笼罩了一切。”与萨根毕生事业关系最密切的三个城市伊萨卡、帕萨迪纳和纽约,分别举行了悼念仪式。在纽约的悼念仪式上,时任美国副总统的戈尔动情地说:萨根的“精神之光照到了我们身上……照到所有热忱地探求无涯知识的人。我们之中有幸能接受这种光芒的人,不管接受时间是长是短,都永远不会忘记它的强烈”。
萨根为人类文明的进步鞠躬尽瘁。他态度鲜明地反对核武器,努力阐释“核冬天”理论:核战争酿成的巨大火灾将使大气中烟雾弥漫数周甚至数月,阳光将被阻隔,地球严重降温,造成近乎冰封的状态;核战争不是下象棋,输了可以重来。倘若“核冬天”假说是正确的,那么即使只动用人类的一小部分核武库,也有可能使地球陷入核冬天,挑起核战争的结局无异于自杀。萨根等人的强硬宣传,使热衷于“星球大战”计划的美国总统里根十分恼火。当局派人游说萨根或与之辩论皆无济于事,里根便使出了圆滑的一招:邀请萨根和德鲁彦去白宫赴宴。然而,夫妇俩认为应邀前往无异于表明对当局的支持,他们先后三次收到这类邀请,但是都拒绝了。
萨根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魔鬼出没的世界——科学,照亮黑暗的蜡烛》,研究了流行于美国的种种伪科学,阐明它们为什么是伪科学,人们为什么会追捧这类货色,他呼吁社会公众要重视科学的怀疑精神,科学地认识世界,不要让那些猎奇的迷信误导人们。如今各种迷信和伪科学活动可谓变本加厉,重读萨根便有了更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我并未见过萨根本人,但仍有不少往事值得回忆。1984年,我正在为于光远等主编的《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撰写“宇宙中的生命”“平庸原理”等条目。这些议题非常微妙,使我感到有必要同此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萨根直接沟通,于是便给他去信,兼告我对普及科学的兴趣与热忱。那一年萨根正好50岁,早已名扬全球,忙得不可开交,但他很快就回信了,起首是“我很高兴收到您的来信并获悉您有志于在中国致力科学普及”,结尾则为“请向中国天文界的同行们转达我热烈的良好祝愿。/您真诚的卡尔·萨根”。
也是1984年的一天,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王录先生风风火火扛来一大包萨根《宇宙》电视系列片英文分镜头脚本复印件,欲找人在两个月内全部译毕。真是虽无重赏,亦有勇夫:吴伯泽、朱进宁、王鸣阳等一众好手迅即伏案开译,最后由我和吴伯泽先生总审通校,及时交卷,但电视台并未播出。1987年,中央电视台又组织人力缩编此片,将每一集简化成25分钟,改编稿仍由我审定,而且也投入了制作,只可惜还是未与公众见面。
2001年12月,为纪念卡尔·萨根逝世5周年,我国几家重要的科普单位共同在京主办“科学与公众”论坛,卡尔的长子多里昂·萨根应邀专程从美国前来与会。首场论坛的分主题是“科学家及公众理解科学”,依次由我讲《真诚的卡尔·萨根》、多里昂·萨根讲《追念父亲》、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国盛教授讲《科学巨星与科学传播》。其时全场爆满,至今回味无穷。
也就在那前后,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取得了《萨根传》的中文版权,我任中文版责任编辑,并撰写了附录《真诚的卡尔》,其中并简介了萨根60岁那年出版的名著《暗淡蓝点》。“暗淡蓝点”一语系萨根首创,指的是从太空中遥望地球。此书主题关乎人类生存与文明进步的长远前景:在未来的岁月中,人类如何在太空中寻觅与建设新的家园。
安·德鲁彦为现在这一版《宇宙》写的“前言”中提到:“地球上的每一种语言都在述说着‘暗淡蓝点’(指地球)的故事。自1980年秋季,《宇宙》的书籍和电视节目让成千上万的读者和观众到达了我们所理解的宇宙的最遥远之处,到达了不可想象的极小世界和超出我们理解范围的广袤之地。”这不由得令人联想起斯蒂芬·茨威格对罗曼·罗兰的评论:“他的目光总是注视着远方,盯着无形的未来。”卡尔·萨根也正是这样的人。
萨根在病榻上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是《亿亿万万——新千年来临之际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但未及付印疾病就夺走了他的生命。他在书中动情地描述了与疾病的抗争、诉说着对家庭的爱……萨根去世后的第一个情人节那天,妻子安·德鲁彦为此书作跋,感情细腻而真挚。
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萨根的作品却并未过时。首先,他的许多思想还在逐渐转化为现实,例如太阳系的行星际空间探测,地外生命的探索等。其次,具体的知识自当随时更新,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光辉却永远不会过时。再者,萨根阐释科学的技巧、展演科学的艺术,始终是后来者的楷模。经典之树常青,缘由亦在于此。
康德说过,读卢梭的书他得读好几遍,因为在初读时文笔的优美妨害了他去注意内容。我们读萨根的书,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宇宙》最后一章“谁为地球代言”的最后一段写道:“我们(卞按:指人类)是产生了自我意识的宇宙局部的体现。我们已经开始对自己的起源冥思苦想:星辰的产物在思索繁星;千亿亿亿个原子构成的有机集合体正在思考着原子的演化;沿着漫长的旅程,至少在这里,意识觉醒了。我们的忠诚是对全人类和整个地球的。我们为地球代言。我们的生存义务不只属于我们自己,而是属于整个宇宙,古老广袤的宇宙,我们的生长之地。”书名《宇宙》,再次落到了实处。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亟需萨根那样杰出的科学家兼科学普及家。这并非指每个科学家投身科普的力度皆须与萨根媲美,而是说对于科学之普及怀有何等的理念、热情和责任感。
2017年清明节于上海
安·德鲁彦
我曾跟卡尔·萨根一同站在宇宙海洋的岸边。3 7年前我们与合作者天文学家史蒂文· 索特尔(Steven Soter),以及一个小型电视节目制作团队,站在北加州太平洋海岸的蒙特利峭壁,在瑟瑟的风中颤抖。在大风中与这本书长达60厘米的长条校样奋战,同时还要努力拿住史蒂文和我为卡尔的电视节目准备的手写卡,实在是一场艰苦的奋斗。(本书和它在1980年同期发行的原始电视系列节目是在三年漫长又疯狂的时间中同时完成的,但书和电视节目的内容和顺序彼此都不同。)脚本和草稿在那些技术相对落后的时代是极好的备份。每一阵狂风带着闪耀的波浪席卷过后,脚本和草稿都几乎要被吹散飘落到大海上,就好像卡尔释放到宇宙中的蒲公英毛毛球一样。
那天我们写下和拍下的场景成为那期电视节目的开场白和这本书的首句:“宇宙一直是这个样子,过去如此,将来也如此。”
我们有意以圣经的韵律前进,将我们对时空雄心勃勃的探索拓展至遥远的疆域。对于已经在一个小小行星世界上绵延了40000代的探索者而言,要在宇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所需的是探索事业史诗般的兴盛繁荣,是无数探索者的共同参与。
这成为对每个个体旅者发出的“欢迎登船”的邀请,这艘想象之舟承载了几十亿人,而且时至今日仍然有大量的旅者,事实上地球的每一种语言都在述说着“暗淡蓝点”(指地球)的故事。自1980年秋季,《宇宙》的书籍和电视节目让成千上万的读者和观众到达了我们所理解的宇宙的最遥远之处,到达了不可想象的极小世界和超出我们理解范围的广袤之地。
一些宗教的基要主义者认为开场白冒犯了他们。对他们来说,萨根好像是去天外偷取了雷霆的冒失鬼,在朝他们的船首开炮。他们要找点岔子出来。但卡尔所写的每一件事,《宇宙》中涉及的科学基础都坚实牢固,当作者深入某个特殊领域时,都会举起红色的夸张的旗帜来警示。(37年后,卡尔对地球上各种事件的猜测都令人惊讶地成为真实的预言,从地球天气变化,到海盗号着陆器在火星上的模糊发现,到他梦想的可能在等待我们的土卫六。)但卡尔没有止步于此。
对他来说,由科学的不断证伪机制所揭示的宇宙,极其适合对付那些传统的未经证明的假设理念。对卡尔而言,“精神”必须植根于自然现实。他对那些经过严格的试验和观测检验仍证明是正确的有关宇宙的想法十分珍惜。科学的视角让他能感受到某种东西,一种直冲云霄的感觉,一种他认为只能与恋爱相提并论的意识。他常说:“当你恋爱时,你想把自己的感觉告诉全世界。”
这是对《宇宙》敞开的充满热情的大大拥抱,它与那些单调乏味得好似时钟都停摆了的科学课完全不同,二者的距离遥远得好像土卫六和地球的距离。这是勇敢无畏的对科学发现的关注。
对很多人来说,《宇宙》是觉得自己数学成绩不好,或者因为自己身边没有科学家而无法了解宇宙的人第一次接触宇宙。卡尔希望所有人都能参与这次宇宙之旅,去体验科学的视角所带来的力量和它所揭示的奇迹。他的秘诀是清除人们对晦涩概念的理解,使其回到原点,然后接受自己的思维,按照自己的步伐向理解迈进。这个办法很有效。他鼓舞大众去学习、教授和实践科学。
美国国会图书馆最近将《宇宙》一书评为“塑造美国”的88本书之一。书单包括那些享誉世界的名作如托马斯·潘恩的《常识》,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哈丽雅特·比彻·斯托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以及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它们按年代顺序排列,第一部是出版于1751年(那时还没有宪法提出的民有、民治、民享政府的概念)的科学书籍。这本书的作者也相信民主要求公众对负责的决策制定者知情。书单的第一部正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电的实验与观测》。本书和富兰克林的书都是充满激情的公民评选出的结果,由两个希望科学属于人类全体的科学家所编著。
今年春天我第一次重返宇宙海洋的岸边。在那里我与另一个电视节目制作团队拍摄了新的《宇宙》系列节目的首场。我们的主人公是天体物理学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他是众多儿时受到卡尔作品感召的科学家之一。我非常高兴地看到这里的地貌仍保持原样,依旧如第一次一样灿烂又鼓舞人心。
当我远眺太平洋光闪闪的水面时,我看到的是卡尔。他清楚地知道要看到宇宙的全景绝非哪一代人之功。这就是问题的关键,画面永远不会完整,还有太多等待我们去发现的事物。
欢迎登船。是时候再一次扬帆,前往繁星所在了。

安·德鲁彦是NASA《星际信使之旅》的创意总监,是卡尔·萨根的电视系列节目《宇宙》的合作者,也是电影《接触》和很多其他作品的合作者。她是2014年FOX出品的电视系列节目《宇宙:时空奥德赛》的执行制片和作者。德鲁彦女士是萨根博士的终身伴侣。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永远在婚戒一般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行。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