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周易概论

周易概论

1. 装帧精美,本书是《周易概论》出版30周年的珍藏纪念版; 2. 本版是《周易概论》出版以来的最佳版本,为其数十万的读者群及爱好者收藏之必备; 3. 海内外公认的易学经典教材,前后再版十余次; 4. 内容专业精深,叙述平易浅白,无论作为研究者,还是入门者,本书都是学习易学的方便法门,也是指导研究《周易》门径的不刊之作。
  • 字数: 480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巴蜀书社
  • 作者: 刘大钧 著 著
  • 出版日期: 2016-08-01
  • 商品条码: 978755310705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56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周易概论》是当代第一部正面肯定并精要讲解传统象数易学研究方法的权威著作,由中央文史馆员、国际著名易学家、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刘大钧先生于1983年撰著,1986年初版,至今已连续10余次再版,创造了学术著作畅销不衰的文化奇观。
《周易概论》出版30年以来,被海内外学术界公认为易学教学的经典教材和指导研究《周易》的良师益友。
《周易概论》从《周易》的起源开始,旁征博引,精确考证,平易清晰地一一解析了“易传”“易象”“卦变”“占筮”“变占”等专业知识和本质问题,并对历代易学的发展情况和疑难卦爻辞进行了非常严谨地考释和讲解,为读者和研究者学习《周易》扫除了学术障碍。2008年《周易概论》增补修订本又补入了刘大钧先生对马王堆帛书和上海博物馆竹书易传研究的最新成果,增加了前人未见的珍贵的新材料,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见解,为广大易学爱好者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学易视域。
《周易概论》(增补修订本)出版后两次再版,售罄以后网上和旧书店将书价炒到二三百元一本。为了应读者之需,为了各地易学教学教材之需求,同时为了纪念《周易概论》出版30周年,巴蜀书社第一次出版《周易概论》精装纪念版。本次出版,对原书版式、图谱、文字都再一次进行了优化处理,使本版本成为《周易概论》的最佳版本,满足了爱好者收藏版本之需。
《周易概论》出版以来,拥有数十万读者群,在海内外易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一本经受了时间考验的权威、经典而又严谨、准确、系统解析《周易》的不刊之作,因此,《周易概论》是站在巨人肩膀上,事半功倍学习易学的重要读本。
作者简介
刘大钧,山东邹平人,1943年1月生。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周易学会会长,中国政协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易研究》主编。多年从事易学研究,尤精于象数易学研究,对易学中许多重大疑难问题提出了重要见解,并形成了象数与义理兼顾的易学研究路数。出版《周易概论》、《周易古经白话解》、《周易传文白话解》、《周易讲座》、《纳甲筮法》、《今、帛、竹书〈周易〉综考》》等等。
目录
《周易》泛说
关于《周易大传》
关于《易》象
关于卦变
关于占筮
《左传》《国语》筮例
变占探讨
历代易学研究概论(上)
历代易学研究概论(下)
疑难卦爻辞辨析(上经)
疑难卦爻辞辨析(下经)
帛《易》初探
帛《易》源流辨析
“卦气”溯源
今帛本卦序、先天方图及“卦气”说的再探索
今、古文易学流变述略——兼论《子夏易传》真伪
读帛书《缪和》篇
附录一
《周易》六十四卦原文全译
目录
《周易》上经
《周易》下经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齐鲁版后记
齐鲁版再版后记
巴蜀版前言
《易学要籍丛书》总序
摘要
前言 《周易概论》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正面肯定并简要介绍传统易学研究方法的著作,原为山东大学在全国最早开设的《周易》选修课而写,初稿完成于1982年,修改补充后正式定稿于1983年,由李苦禅大师题写书名、张岱年先生为之制序,经辛冠洁先生推荐于1986年5月在齐鲁书社初版发行,1988年元月再版。当年6月第三次印刷,印数为50500本。尔后在《光明日报》组织的全国优秀图书“金钥匙”奖评选活动中,本书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当时该书责任编辑白萍生先生与编辑室主任张继臻先生亲自将获奖证书送至鄙人家中,喜称:“一部学术著作,能获读者一万七千票,以如此高票当选‘金钥匙’奖,实属罕见。”当时我亦深感荣幸。 十年之后,巴蜀书社施维先生专程来济,与我联系出版本书之巴蜀版。巴蜀版《周易概论》于1999年12月第一版付梓。2003年,又予再版。售罄,于是去年施维先生建议我出《周易概论》增补本,继《周易概论》中有关帛书《易经》研究之《帛易初探》后,补入近年有关帛《易》及上海博物馆战国竹简《易》等出土《易》学研究的新见解。他认为这一补充非常重要,可以为读者提供易学研究的新材料、新视角、新观点、新启发。因为施维先生既是颇具眼光的文献出版策划编辑,又是专门研究《周易》“图”“书”之学的学者,作为学术研究上多年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在易学学术著作出版方面有着长年的合作,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具有里程碑意义、文献保护及学术传承价值都极高的《百年易学菁华集成》(初编)编者按:《百年易学菁华集成》是对一个时代(1901-2009)易学学术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涉及的研究内容涵盖了易学研究的各个方面,约2000余万字,30册。《集成》以研究内容分类,以研究对象系文,以发表时间排序,保存了大量海内外学术刊物各个时期有关易学研究的重要文献,堪称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关于现当代易学研究的专题文献研究丛刊。《集成》由刘大钧先生任总主编,施维任总策划;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负责具体编选工作,目前编选工作已初步完成,不久将与读者见面。。因此,我非常重视他的这一建议。我也认为今后可能还会有新的《易》学资料出土,因而此后很长时间内,在《易》学研究中,出土《易》学资料的研究,将是海内外《易》学研究领域中新的学术亮点和新的学术制高点。故而在制定我们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有关今后十年研究规划时,我们对出土《易》学资料,特别是马王堆帛书今文《易》资料及上海博物馆竹书古文《易》资料的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与极大关注。因此,我依照施维先生这一宝贵建议,将暑假刚刚完成的《读帛书〈缪和〉篇》一文和近年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史哲》《周易研究》等刊物上发表的部分帛《易》及“卦气”研究文章收入本书。在先儒无法占有的有关《易》学新材料的基础上,对一些古人始终未得确解的经义本旨,试着提出自己的研究心得与研究见解,作为一名今人,有此机遇,又何其幸也!当然,亦正如我在本书《今、古文易学流变述略》中所说:“虽然这些竹帛《易》的出土,为我们研究探求汉初今文《易》与战国古文《易》提供了丰富的《周易》经传资料,但是我们若仅以帛书经传的这部分内容,与已残缺不全的楚竹书部分卦爻辞内容,作为研究两汉今文《易》与先秦古文《易》的依据,其内容显然还是远远不够的。遗憾的是,在至今出土的所有先秦至汉人的《周易》经传资料中,皆是只有经传之文而从无一本释经注传之作,此类著作的缺乏,对我们系统而完整地研究曾支配两汉《易》研究的今文《易》义,造成了极大困难。”正是有鉴于此,我们对经传之文的解释,目前基本上还依传统典籍的训释,故本书《疑难卦爻辞辨析》及附录之《〈周易〉六十四卦原文全译》,基本还依传统经传之解,在读竹书及帛《易》中个人发现及思索的一些问题,则增补入本书之竹帛书研究的文字中,仅供读者参考这些新发现的资料,做出自己全新的辨析与研究。 行文至此,我怀着深情想到了谢灵运的诗句,并将其中两句集为联语:异世可同调, 得性非外求。斯联或可稍示我此时此刻的感念。遵巴蜀书社诸同仁之命,今聊以此联语作为我给本书增补本的题辞,并再次感谢巴蜀书社诸同仁对本书连续不断的关注与关怀。 《周易概论》增补本于今年1月出版后再次售罄,再版前对全书作了全面修订,调整了一些提法和用语,修改了少量遗漏的错讹,特此说明。 刘大钧2008年9月10日于运乾书斋〖=D(〗序〖=〗序 《周易》是一部具有神秘性的古书,自汉魏以至近代, 解《易》之书约有几百种,然而《周易》书中仍有一些难解之谜。刘大钧同志钻研《周易》多年,以其心得写成《周易概论》,对于有关《周易》的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刘大钧同志认为研读《周易》,既须重视训诂,亦应兼重象数,以为“今天讲解经文,应以训诂为主,又要兼顾一些从经文自身中仍可看出的取象”,并且举出确凿的证据,断定“《周易》的作者肯定使用了《易》象中的反对之象”。这些见解都可谓精审。书中考察了古代许多占筮故事,指出:“所占卦爻辞的吉凶对于占卦者没有多大意义,解卦之人愿说吉,就可找到吉的理由,愿说凶,就可以找出凶的原因。”由此论证占筮的迷信性质,尤属切当。关于《周易大传》的著作年代,刘大钧同志基本同意我在拙作《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中的论断,并作了重要的补充,以充分的论据证明《文言》早于《系辞》,《彖》又早于《文言》,《大象》更早于《彖》,这些考证亦确属有理有据。惟以为《说卦》早于《系辞》,甚至早于《彖》,恐还有可商之处。按《说卦》首段云:“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又云:“将以顺性命之理。”这里使用了“道德”“性命”等复合词,这类复合词不见于《孟子》及《庄子内篇》,而屡见于《庄子外篇》和《荀子》,应是战国后期的用语。所以,至少《说卦》的第一、二段应晚于《庄子内篇》,而与《庄子外篇》属于同一时代,而不可能早于《系辞》的大部分章节。这些问题可以再作进一步的探索。 刘大钧同志虚心征求我的意见,我看了这部《周易》研究的新成果很高兴,于是略赘数语如上。 张岱年序于北京大学1983年8月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