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幻影与枯境——宋代文人审美与诗画艺术研究

幻影与枯境——宋代文人审美与诗画艺术研究

  • 字数: 3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巴蜀书社
  • 作者: 董赟 著
  • 出版日期: 2020-12-01
  • 商品条码: 978755311373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67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8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诗画比较视野下,本书围绕“枯”的文人趣味,从影、幻出、合画、如画、荒寒、小景等维度,重新解读宋代诗歌与绘画中的重要问题及其思想文化背景。总的来说,宋诗以枯物与枯景书写构筑枯境,并与画科之花鸟与山水对应。由此明确的新美学风格和批评范式,可以解释宋人的文化性格、宋诗的老成平淡风格、文人画的流行与南方山水风格兴起等文化现象,期有助于宋代文学艺术与古典美学研究的深入。从对一幅画作的关注,到对宋代诗画艺术、文化语境的探索,无疑是一种由表及里的精神追索。打开艺术魔盒,“枯”何以从对苏轼绘画物象风格的特征描摹,变为一种宋代特出的欣赏趣味、人格精神、美学风格,并最终普适于传统文化,对此的探询正是本书的热情所在。全书分上、下两编,各四章,分别以“枯物与水墨花鸟”与“枯景与水墨山水”为主题,探讨宋诗中的自然与水墨形式绘画的关系。“枯物”、“枯景”之界定于各编导言中分别揭示。
作者简介
董赟,1990年生于重庆。201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师从周裕铛教授,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山大学历史学流动站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诗学、艺术史。著有《黄庭坚晚期创作理论研究》,曾于《文艺理论研究》《中国美术研究》《江西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现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等项目。
目录
引言 宋代文人审美的综合研究
上编 枯物与水墨花鸟的艺术世界
第一章 影:枯物的异面提取
第一节 独特的审美语汇:“影”
一、影之氛围美:水月的亦真亦幻
二、影之动态美:光影变奏的韵律
三、影之想象美:以“龙蛇之喻”为中心
四、影之典型美:作为赏枯方式的“疏影”
第二节 疏影的实现方式:“一枝”
一、与“千树”相对的“一枝”式审美
二、“竹外一枝斜”的绘画美
三、赏折枝及“一枝影”
第三节 室内赏影:瓶花与窗影
一、文人瓶花的清雅意趣
二、月窗花影的诗心画意
第二章 影如画与画如影:枯物与水墨花鸟
第一节 从“如画”到“如水墨画”
一、“有影皆成昼”
二、“写影真咸水墨图”
第二节 “影如画”的视觉比喻
一、枯物之影与花鸟昼科
二、“一枝”审美与折枝构图
三、梅影横窗的水墨效果
第三节 影对水墨花鸟画的影响
一、摹影:影封水墨画的灵感激发
二、重重影:影与墨色深浅的呼应
三、幻影:影封思维方式的启迪
第四节 “画如影”的水墨画题咏新范式
第三章 幻出“枯木竹石”:“写影”花鸟昼的精神特征
第一节 “枯木竹石”的自然元素与艺术世界
一、自然之关与欣赏之道
二、比德传统与艺术超越
第二节 印象派的文人画:枯木竹石
一、文人昼的典型题材
二、盛衰之道
第三节 赏枯与枯物表现的根本
一、赏“枯”的反花卉审美
二、“外枯而中膏”的文人趣味
三、枯境:精神性的“枯”世界
第四章 苏轼个案与“合画”角度
第一节 苏轼的出场与在场
一、文同枯木及其他艺术传统
二、苏轼“枯木竹石”的形与意
三、苏门的木石之绘与艺术之思
四、画家苏轼的接受与木石传承
第二节 组合物象的象征性与合画的交际性
一、合昼物象对创作主体的象征意义
二、“画可以群”:合画的交际性
下编 枯景与水墨山水的艺术世界
第五章 “如画”的枯景
第一节 “如画”与“画”
一、“如昼”的品鉴标准与诗歌表现
二、昼史中的水墨与丹青
第二节 丹青:“如画”的书写传统
一、唐诗写“江山如丹青”
二、宋人之丹青、着色与罨昼
第三节 水墨:宋人“如画”的别样体验
一、枯景之赏:“天开水墨图”
二、潇湘、江南与水墨秋
第四节 水墨对丹青:宋诗中“如画”的多样性
一、“水墨一丹青”的新句式
二、风景品格与诗画意义
第六章 如何“如画”:枯景与水墨山水
第一节 从“如屏”到“如水墨屏”
一、宋时屏风与屏间水墨昼
二、天咸水墨屏: 自然“如水墨屏”的书写
第二节 “以画观景”的笔墨法比附
一、浓墨与泼墨
二、淡墨、水墨、破墨
三、纸、笔法等昼学比喻
第三节 以真为画:实景似名家之画
一、李成清旷:寒林、骤雨
二、范宽雄奇:寒峰、丹枫
三、郭熙等其他名家
第七章 山水渐隐:枯景山水画的文人特征
第一节 “如画”枯景的水墨表现
一、对枯境的表现“水墨胜丹青”
二、昼之雅俗不以丹青、水墨为别
第二节 枯景山水画的留白手法与“非画”追求
一、“溪山昼不如”的感受及诗学套语
二、作为构图、趣味与意境的昼中空白
第三节 “荒寒”的诗境、画境与艺境
一、荒寒山水的审美化与诗意呈现
二、两宋枯景山水昼中的荒寒之境
三、宋代文人对荒寒昼境的多面形塑
四、荒寒艺境的内涵与影响
第八章 王维个案与“小景”角度
第一节 宋人接受视野中的王维水墨与文人画
一、真昼师:宋诗中的王维形象
二、王维与水墨联系的关键:苏、黄之论
三、宋人封王维昼史形象的动态塑造
四、《辋川图》的符号化
第二节 小景:文人山水与南方风格的关键词
一、四时风格与惠崇印象
二、小景:文人化的山水图
三、小景与南方山水风格
余论 诗情画意的“材料”:自然的人文化
参考书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