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杨柳审美文化研究

中国杨柳审美文化研究

  • 字数: 32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 作者: 石志鸟 著
  • 出版日期: 2009-08-01
  • 商品条码: 978780752367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09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杨柳是中国历史文化中重要的植物意象之一,其地位与松、竹、梅、荷相提并论。我曾就《文苑英华》、《佩文斋咏物诗选》、《历代赋汇》、《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全宋词》等大型文 献中的植物信息进行统计,杨柳与松、竹、梅、荷属于出现数量最多的四五种,可以说是楦物方面最重要的文化意象。如果要在我国历史上寻找一个分布最广,社会生活影响最为普遍的植物,那非杨柳莫属。就审美文化意义而言,在上述五种植物中,杨柳也是别具一格,作用独特。松、竹形象或刚毅或峭拔,自古多作为坚贞、阳刚品格的象征。梅与荷取胜主要在花,起先也视同一般,后来才逐步被赋予清贞、雅逸的品格意趣,与松、竹殊途同归。而杨柳则几乎走了一条反道,魏晋时嵇康柳下打铁,陶渊明以"五柳"自号,王恭风容秀发被喻为"濯濯如春月柳",杨柳是一个积极的、高雅的、洒脱的人格象征,而后来则每况愈下,最终走向反面,成了奴颜媚骨的代名词。一切都归结于自然和人
文的双重造化!杨柳那纤弱妙曼的柔枝细叶,那飘绵浮荡的花絮,那早春嫩黄、仲春凝翠、长夏泼阴、望烟先衰的弱质柔姿,既造成了人格寄托上的负面结果,同时也成就了人间种种柔情蜜意的美好载体,牵引出无尽的感伤意绪。清人张潮《幽梦影》中曾说,"物之能感人者……在植物莫如柳",杨柳牵动的是我们心灵中最阴柔的部分,引发的多是悲怨感伤的情绪。在松、竹、梅"岁寒三友"之象征道德品格和阳刚气质之外,杨柳承担了"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丰富寄托任务,显示了偏于阴柔气质和悲怨情感的独特符号意义,这是杨柳在我国众多文化植物中最鲜明的审美特质和文化意义。对于这样一个历史风景和文化意义都比较特殊而丰富的植物,是尤其值得进行专题研究和深人阐发的。
作者简介
1977年出生,河南宜阳人。文学博士。现就职于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曾在中文核心期刊和省级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咏柳文学的繁盛及其原因
第一节 创作盛况
第二节 题材发展
第三节 繁盛意义
第四节 繁盛原因
第二章 先秦杨柳意象的起源
第一节 杨柳的分布和利用
第二节 先秦典籍有关杨柳的材料
第三节 先秦杨柳审美认识
第三章 杨柳赋及其杨柳的审美认识与表现
第一节 汉晋:发生繁荣期"
第二节 唐宋:沉寂新变期
第三节 明清:复兴繁盛期
第四节 杨柳賦对咏柳诗词的影响

第四章 乐府《折杨柳》及其杨柳的审美认识与表现
第一节 横吹曲辞《折杨柳》
第二节 相和歌辞《折杨柳行》
第三节 清商曲辞《月节折杨柳歌》
第五章 乐府《杨柳枝》及其杨柳的审美认识与表现
第一节《杨柳技》的起源
第二节《杨柳枝》的演变与传播
第三节《杨柳技》的创作与模式
第六章 杨柳意象区域文化意义的南北转换
第一节 由北方意象向江南意象的转变
第二节 转变的原因
第三节 杨柳作为江南意象的审美文化意义
第七章 杨柳的物色之美
第一节 从茂盛到柔弱——杨柳整体审美认识
第二节 柳技和柳叶一一杨柳形象的核心元素
第三节 春柳、夏柳、秋柳、冬柳"四季杨柳
第四节 风中、雨中、水边、月下——不同环境氛围中的杨柳
第五节 杨柳与其他意象的组合表现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