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俯仰悲歌:黄仲则与乾隆诗坛

俯仰悲歌:黄仲则与乾隆诗坛

  • 字数: 42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西书局有限公司
  • 作者: 赵鸿飞著 著
  • 出版日期: 2019-08-01
  • 商品条码: 9787547515846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416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黄仲则号为乾隆诗坛“六十年来第一人”,有清代李白之誉。本著试图以人性为视角,对其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向度进行全面开掘和分析。
内容简介
黄仲则号为乾隆诗坛“六十年来第一人”,有清代李白之誉。本著试图以人性为视角,对其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向度进行全面开掘和分析。清中期乾隆语境中,思想学术界出现了“尊情黜理”的倾向,文学自身内部也萌生了新的机运:审美趋向由雅入俗,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由知识精英向市井平民转化,更加注重于对人性的表达。黄诗对爱情的咏叹、对自身遭际的愤懑、对自然山水的歌赞,既是个体与环境的激烈冲突,也是人情、人性的自然流露。对于与黄仲则同为“毗陵七子”的另六位(洪亮吉、孙星衍、赵怀玉、杨伦、吕星垣、徐书受)和汪中等,以及邵齐焘、朱筠、袁枚、毕沅、翁方纲、王昶等师长辈,他们与黄氏的交游唱酬,反映了彼时的社会文化生态,让人得以一窥乾隆诗坛的概貌。随着清代中晚期刻书业的发展,黄诗先后有多种版本流布,对其演化过程和相关研究,本著也做了相应的阐述。
作者简介
赵鸿飞, 1968年生,河北赤城人。2005年、2015年,先后在复旦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和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和元明清近世文学。现为上海商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
目录
绪论 / 1 第一章黄仲则的家世及生平 / 26 第一节黄仲则家世述略 / 26 第二节黄仲则生平述略 / 41 第三节“两当轩”释名 / 50 第二章黄仲则的社会生存空间 / 57 第一节黄仲则交友述略 / 57 第二节黄仲则求学、游幕及其他 / 67 第三节黄仲则的科场鏖战 / 79 第四节黄仲则平生游踪所至 / 86 第五节黄仲则性格悲剧刍议 / 94 第三章黄仲则诗歌的主题选择 / 104 第一节自然欲望张力下的爱恨情愁 / 104 第二节个体与环境的冲突: 悲苦人生的咏叹 / 136 第三节知己难逢的交游诗 / 148 第四节优游山水的心灵放逐 / 156 第五节吊古伤今的咏史怀古之作 / 167 第六节体察苍生、感同身受的感遇诗 / 177 第七节卑躬违己的干谒诗 / 185 第八节逞才炫学的学人诗 / 194 第九节关于黄仲则的几首佚诗 / 202 第四章黄仲则诗歌的审美维度 / 212 第一节感伤衰飒与豪宕雄健并存的风格流向 / 213 第二节苍凉与纤弱共在的意象组合 / 222 第三节黄诗的用典艺术: 据事类义,援古证今 / 236 第四节情有独钟的体裁偏好 / 246 第五章黄仲则诗歌的诗学渊源——“诗人之诗” / 255 第一节黄仲则“诗人之诗”之于“才人之诗”“学人之诗” / 256 第二节对先秦诗歌经典的追慕 / 265 第三节对汉魏六朝诗歌的萃取 / 272 第四节《两当轩集》中的唐音遗韵 / 281 第五节宋调的回声余响 / 293 第六章黄仲则与乾隆诗坛 / 303 第一节乾隆时期的文化生态 / 303 第二节对清诗总体评价的不同趋向 / 313 第三节黄仲则在乾隆诗坛上的活动 ——从“毗陵七子”到“都门诗社” / 319 第四节黄仲则诗歌与乾隆诗坛主流的互动 / 330 第七章黄仲则诗歌的刊刻流布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355 第一节黄仲则诗歌的刊刻与流布 / 355 第二节黄仲则诗作对后世的影响 / 366 结语 / 377 主要参考文献 / 399 后记 / 409
摘要
拙著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之上增删而成的,勉强算作近年来学术跋涉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吧。在即将付梓之际,遵责编唐少波兄之嘱,作点后记。 第一次写后记还是在硕士论文完成的时候,转瞬之间,十三年已成既往。人生苦短,浮生若梦,人的一生又能有几个十年? 十年荏苒,路途蹭蹬。艰难时世中,欲取微芥之功,若非以狮子搏兔之力必不能如愿以偿。其间的千回百折,种种况味,非身历者不能道其万一。好在命运之神在费尽周章考验了我的耐心之后,似乎对我薄有眷顾。比起我论文中的研究对象——诗才冠绝群伦、一生辛苦辗转最终客死他乡的黄仲则,我幸运得多了。至少,我走到了今天,看见了幽深隧道尽头的微光,面向大海,春暖花开。我比前贤路已宽!春光老去,寒微晚成,也算苍天有眼。除了感念上苍有好生之德外,夫复何求?“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嗟夫! 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焦虑彷徨,下笔时的犹疑踌躇,以及期间的各种甘苦波折,随着时日的渐行渐远,已经趋于模糊淡化,差不多快要化作红尘竞奔中的一地鸡毛了。至于论文本身的优劣高下,自有他人轩轾,毋须自己饶舌。 “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时贤群彦各以名山事业高自期许,其心其志,令人感佩。其实,先贤也早已有过谆谆告诫,“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平心而论,名山之思,虽心向往之,但自忖非己力所能及。古人曰:“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求诸乎己,自然以圣贤教诲为鹄的。然则,“学问有利钝,文章有巧拙。钝学累功,不妨精熟;拙文研思,终归蚩鄙。但成学士,自足为人。必乏天才,勿强操笔”,“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慎勿师心自任,取笑旁人也。自古执笔为文者,何可胜言。然至于宏丽精华,不过数十篇耳。但使不失体裁,辞意可观,便称才士;要须动俗盖世,亦俟河之清乎!”古圣先贤们的这些高言谠论,最初读到时稍有所悟。如今读来,真如电光石火,悚然心惊,似乎专为我辈而设,不得不佩服千载之上先哲们的真知灼见。虽然,于我辈而言,无论为学,还是为文,本不必大言欺人,故作惊人之论,亦不必故作高深,以艰深文其浅陋。有一分根据便说一分话,实事求是,实话实说,如此而已。 明人杨慎在《临江仙》词中曾叹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那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巨大孤独感和失落感,至今读来仍让人唏嘘不已。确实,面对茫茫宇宙和浩瀚时空,作为个体的人的悲欢离合,穷通得丧,实在太过渺小,纤如微介,细如尘埃,渺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至于一家一姓的荣辱,乃至于王朝的更迭、国祚的轮替,也都不过是过眼烟云,最终沦为史书中的断简残章,供后人凭吊和打捞,尘封的往事重见天日、还原真相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对于这一场注定徒劳无功的尝试,大家其实都心知肚明。但我们仍然乐此不疲,而且常常以一种义无反顾的勇气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踽踽独行,一条道上走到黑,不撞南墙绝不回头。对此,西谚称之为“西绪弗斯”情结,我们且听之任之吧。 秋风四起,秋意渐浓,窗外马路上的梧桐树叶开始零星飘落,楼下的几丛海棠也正舒枝吐蕊,开得热烈而恣意。忽然就忆起了鉴湖女侠的海棠诗:“栽植恩深雨露同,一丛浅淡一丛浓。平生不借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其我之谓乎!一路走来,看山看水看世界,看世事沧桑、人世浮沉,也看人情冷暖、世态温凉。但无论如何,皇天后土,骨肉亲情,师友故旧,于我皆恩重如山,情深似海。清夜扪心,总有依依的眷恋与深深的感念长存心底,绵远悠长,不绝如缕,任日月轮回,不改初衷。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清风明月之际,在高高的窗口上,正有无限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我的窗子,但我能不能装饰别人的梦,就听天由命吧。 赵鸿飞2018年9月18日于沪上寓所2019年6月上旬校定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