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郭大顺考古文集

郭大顺考古文集

  • 字数: 1000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 作者: 郭大顺 著
  • 出版日期: 2017-03-01
  • 商品条码: 978720508799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665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20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郭大顺著的《郭大顺考古文集(上下)(精)/辽宁考古专家文库》搜集的都是郭大顺先生发表过的考古文集,共计79篇,分上下册,上册是红山文化考古部分,下册是非红山文化考古部分,两本书展现了郭大顺先生一生的考古成就。
作者简介
郭大顺,1938年11月3日出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1962、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本科和研究生。1968年分配到辽宁省博物馆。1983-1994年任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兼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1998年退休。现为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辽宁省文物局专家组组长、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先后主持了小河沿、石棚山、东山咀、牛河梁等有名的红山后及红山文化时期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主要论著:《文明曙光期祭祀遗珍/辽宁红山文化坛庙冢》、《考古文物之美.1》(1994年)、《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玉器精粹》(1997年)、《大南沟——后红山文化墓地发掘报告》(1998年)、《东北亚考古学研究——中日合作研究报告书》(1997年)、《追寻五帝》(2000年)及论文百余篇。被称为红山文化靠前人。
目录
上册

一、综述
红山文化研究回顾
从东山嘴到牛河梁——辽西红山文化遗址发现始末
学科理论与牛河梁考古
从世界史角度研究红山文化
写在牛河梁遗址发掘报告出版之际
二、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
论辽河流域的原始文明与龙的起源
从牛河梁遗址看红山文化的社会变革
辽河流域文明起源研究回顾与前瞻
关于辽西区文明起源道路与特点的思考
牛河梁遗址所见东北南部早期聚落演变与文明进程——编写《牛河梁遗址发掘报告》体会之三
牛河梁等红山文化遗址所见“祖先崇拜”的若干线索
辽河流域文明起源道路与特点的再思考——为庆祝严文明先生八十诞辰而作
三、红山文化玉器研究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佩研究——辽宁文明巡礼之四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再研究
红山文化有玉蚕吗?
红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龟壳说——凌家滩的启示
也谈红山系玉器
漫谈红山文化玉材产地与岫岩玉矿的早期开发
从红山文化绿松石饰件想到的
“红山玉”的多文化分析
玉与陶——中国史前玉文化研究提出的新课题
玉器的起源与渔猎文化
红山文化的“唯玉为葬”与辽河文明起源特征再认识
从“唯玉为礼”到“以玉比德”——再谈红山文化的“唯玉为葬”
从史前玉礼器的演变看“礼源于俗”
再谈“礼源于俗”
龙凤呈祥——从龙凤题材的发现看红山文化及西辽河流域在中国文化起源史上的地位
红山文化“玉巫人”的发现与“萨满式文明”的有关问题
红山文化玉器的新认识——编写《牛河梁遗址发掘报告》体会之二
从史前玉文化研究成果看中国史前史——为庆祝杨伯达先生八十诞辰而作
四、红山文化与史前艺术
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头像的发现与研究
从新发现的石雕人像谈红山文化的人体雕塑艺术
猪龙与熊龙
规范中求变——红山玉特征再认识
龙凤佩——红山文化一重玉
六千年前的一幅透视画——辽河文明巡礼之一
五、红山文化与古史传说
考古追寻五帝踪迹一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远古时代》学习笔记
《考古追寻五帝踪迹》绪论
从桑干河流域史前考古的两个实例看古史传说的“涿鹿之战”
六、文化关系研究
良渚红山逐鹿中原
论聚落的层次性——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的比较研究
从“以玉示目”看西辽河流域与外贝加尔湖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兼谈红山文化玉料的来源
本册参考文献
下册
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
苏秉琦与中国考古学学科理论建设——《苏秉琦学术资料展》筹办体会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考古学考察
以辽河流域为中心的新石器文化
史前三大考古文化区交汇与中国文明起源
东北文化区的提出及其意义
世纪之交的辽宁考古
“辽河文明”解
辽宁“环渤海考古”的新进展——1990年大连环渤海考古会后
大南沟的一种后红山文化类型
大汶口文化陶器礼器化进程及其意义
西辽河流域青铜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丰下遗址陶器分期再认识
大甸子墓地初析
赤峰地区早期冶铜考古随想
渤海湾北岸出土的铜柄戈
从彩陶到彩绘陶
辽河流域“北方式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
辽河流域“北方式青铜器”再认识
北方古文化与商文化的起源
从饕餮纹在燕山地区消失最晚谈起
试论魏营子类型
辽西窖藏商周青铜器发现和研究的新进展
记旅顺博物馆收藏的两件“花边鬲”
辽东半岛青铜文化的原生性——以双房六号墓为实例之一
《辽阳壁画墓群》学习笔记
朝阳北塔在东亚佛寺布局演变序列中的地位
辽阳建城史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辽阳历史年限界定》研讨会上的发言
清初沈阳城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史最后一例
辽宁三大史迹博物苑规划设想
访日本的史迹公园
古建维修与考古发掘结合的一次尝试-i工宁朝阳北塔维修中发掘随记
大文物——个新概念的形成——记苏秉琦先生关于大遗址保护的几次谈话
长城脚下民居群一记张家口堡子里
再从“世界遗产”学点什么
从苏秉琦先生关心大遗址保护想到的
布拉丁古罗马别墅遗址的保护大棚——英国遗产行之一
郭大顺论著目录
后记
编后记
摘要
林?声
郭大顺同志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共和国培养出来的一代考古学家。即将问世的《郭大顺考古文集》真实地记录了半个世纪以来,他成长的历程和丰硕的考古科研成果。大顺同志邀我作序使我感到压力很大。几天来我在阅读文稿时,字里行间不断浮现出一些往事的回忆,感触颇深。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考古界一向被认为山海关外少有考古价值的辽宁大地,突然相继出土了金牛山旧石器时期洞穴遗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和姜女石秦宫遗址。这三大考古发现如同阵阵春雷轰动着中国,也轰动着世界。指挥发掘这三大遗址工程的专家和具体组织者就是时任省文化厅副厅长的郭大顺同志。那时,我刚刚走进省政府领导工作岗位,分管科教文卫工作。出于改革开放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文物保护工作之间的诸多矛盾,破坏文物案件屡屡发生。我在文化工作方面,首先选定文物工作。根据中央有关指示精神,组织力量调查研究,制定辽宁地方文物保护法规并得到省人大立法通过。以此为内容召开了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同时,及时处理三起破坏文物重大案件,为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打下工作基础。
文物保护在当时还是一项新的工作。为了提高省、市、县各级领导的认识,认真贯彻《文物保护法》,我们还举办了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学习班。请郭大顺同志授课,收到很好的效果。当然,使我最难忘的还是同郭大顺同志一起考察秦行宫和红山文化遗址,那是对我的一次文脉的融通,也是一次文化震撼。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碣石前跨海陆两地建起雄伟的秦行宫和望海台,十分壮观。特别是地下的排水工程和具有皇家气魄的秦宫瓦当,给我留下深深的历史艺术印记。当时曾留下七律《碣石怀古》,最早传递了这个考古的信息。这次考察具体处理与北京有关方面换地建设的问题,为进一步发掘和保护遗址创造了条件。
红山文化堪称文明的曙光。女神庙和石冢是集坛、庙、冢三位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在这座东方文明的曙光面前,我感到中华民族的自豪,认识到发掘这项工程使命的光荣、责任的重大。在这里我有幸结识了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大顺同志的导师苏秉琦先生。先生的大文物观点和红山文化遗址中他正在论证的问题对我来说是历史文化和考古工作的启蒙。也为制定我省以后依托遗址建设起博物馆、划定法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等长期规划描绘了蓝图。
三大考古发现提高了辽宁地位。过去是考古不出关,现在是考古要出关。夏鼐先生还要亲自出关考察,形势十分喜人。并由夏先生提议,中国考古学会第六届年会要在沈阳召开。
苏秉琦先生于会前的1983年牛河梁遗址发掘前就来到朝阳和喀左考察,作了燕山南北考古的学术报告,对朝阳以至辽宁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给予高度评价,说喀左、凌源、建平三县交界地区是中国考古的“金三角”,还发表了红山文化与古史传说五帝代表人物如黄帝部落在北方活动有关的观点。这些学术活动,都大大提高了对辽宁在中国历史上重要地位的认识。那次全国考古年会省政府作了精心准备,省委书记和省长都参加了会议开幕式,北京和各地著名学者赶来参会并不辞辛苦地到牛河梁遗址参观,沈阳铁路局为各地学者到牛河梁考察特意安排了专列。使这次会议成为中国考古学会召开以来规格最高的一次学术盛会,也是那年我省文化界的一件盛事。遗憾的是夏鼐先生在会前不幸病逝,我们这次会议第一项议程便是哀悼这位为中国考古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著名考古学家和我国考古事业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我读了大顺同志考古论文集之后,感到这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研资料价值的专著。郭大顺同志很长时间是以东北地区考古、辽宁考古,特别是红山文化作为他的研究重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因为内涵非常丰富,而且大多是前所未见的内容,所以从它被发现起就成为专业界和社会各界都在关注的一个重大学术研究课题,由国内到国外,研究逐渐深入,持续不断。郭大顺和他的同事不仅是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者,而且有苏秉琦先生和他的学术思想指导,在红山文化研究中从一开始就起点较高。早在东山嘴遗址发现时,郭大顺同志就捕捉到文明的信息,更大规模的牛河梁遗址发现后提出中华五千年文明曙光,证明记载已久的中华五千年文明不是传说而是真实的历史。同时也表明,地处关外的辽宁和东北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从而引起了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的大讨论;郭大顺同志的研究中还提到牛河梁遗址的坛、庙、冢和出土的龙、凤等玉器群,既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对后世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此后他在这方面又有不少成果,如依据红山文化“唯玉为葬”的习俗和玉礼器组合,提出从史前的“以玉为礼”至后世儒家的“以玉比德”,他们之间有传承关系,这已进入思想史领域,这一观点得到提倡从古代玉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费孝通先生的重视。可见,郭大顺同志对红山文化的研究,涉及历史考古以及与历史考古有关的多个领域,所以,这本专著的出版是非常有意义的,对考古工作和历史文化研究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为辽宁省文史研究馆名誉馆长,辽宁省原副省长)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