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方大曾绥远之行

方大曾绥远之行

方大曾——**位报道卢沟桥事变的记者。本书收录了他留存下来的部分摄影作品,对于还原历史和社会风貌具有重要的意义。
  • 字数: 10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作者: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文化产业研究会 编
  • 出版日期: 2016-07-01
  • 商品条码: 9787519204242
  • 版次: 1
  • 开本: 12开
  • 页数: 185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35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收录中国靠前位战地记者方大曾摄影作品的画册。画册内容主要集中优选了方大曾于1935年至1937年期间在绥远地区拍摄的很好作品。这些作品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特别是对抗日战争期间的百姓生活给予了大量还原性的报道。这些照片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现已经被中国国家博物馆较为性收藏。
作者简介
乌兰察布市文化产业研究会是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研究、开发的非营利性、学术性社科研究组织。研究会致力于团结和组织市文化产业界及其他有志于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的人士,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术研究、指导咨询、文化交流、人才培养和产业开发等活动,提高市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促进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目录
成长中的方大曾
绥远的烽火岁月
绥东前线观察记
兴和之行(绥东通讯)
八十年前的乌兰察布(1936)
从集宁到陶林
寻找方大曾
以身许国的新闻战士
半个世纪的搜索
几乎触碰到的气息——拍摄《寻找方大曾》纪录片手稿
后记
乌兰察布市概况
方大曾生平年表
摘要
从集宁到陶林
小方

集宁的朋友再见

年末年初的这些日子,绥东平静,大家闲得要命。我本来早预备着回北平去了,但又忽然想到为什么不借着这机会到绥北去一趟呢?检查一下箱子里的照相材料,看看还剩着二三百张未照的片子,我决定把它消耗在内蒙古去。
我计划着越过集宁与陶林间的大青山,经过乌蓝花大庙百灵庙等处,横穿一段所谓“后草地”地带。这路程所经过的地方,大部分是蒙汉杂处,同时又是王英伪匪曾经陷落过的地方,自战争平定后,还没有新闻记者到那里去视察过被匪蹂躏后的惨状,其次,为着多了解一点目前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所谓蒙古族民众与绥远大局的关系。以上面两种意义而言,这也是值得去冒一次辛苦的旅行。、
汤恩伯军长听到我这个计划,他要派汽车送我,但是他不知道这段原始状态下的路程,是不适宜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的,我早已向王万龄师长借好了两匹骏马,并蒙他派一个卫兵同行。
一月六日的中午,一位热诚的青年朋友邱溪映君,帮助我安置了一切,目送我远远的走上征途,“再见吧,我一定给你们带回来丰富的新闻!”我这样看着邱君默默的思想。

路过一个煤矿区

    此行二十里,至马连滩,从老远就已望见两旁边的山坡上现出一块块的黑点,这一带地方出产煤炭,因为炭质里含有多量的硫磺,所以烧起来常发出一种强烈的气味,本地人因此名之为臭炭。开采臭炭全用土法,苦力们总是每三个人凑成一个集团,到矿山主——亦即是地主那里,交纳三块钱的税金,就可以由他的矿面上得到一块小小的地盘。他们三个人开始工作是先从事掘井,继之以采炭。矿井是垂直的,并且也有一二百尺深,但是并没有机器绞的设备。下井的苦工只是凭着在井壁上凿好了的梯槽,一蹬一蹬的往下走,井口的直径很小,只能容一个人的身体爬上爬下,所以用这方法作为“地狱”与“光明”间的交通媒介,还勉强可以办得通,不过,在这梯槽上经过的人,万一失足,亦是不堪设想的。
他们三人中,有两个人带着暗淡的油灯下到炭层上去工作,并口上面有一家“辘轳”,正和北方田庄里的水井一样。另一个留在上面的人,就掌管这家“辘轳”,把底下那两个人采下的炭照着汲水一样地从井底用绳索绞上来,他们的工作决无时间的限制,他们有一辆“塞北式”的牛车,几时把这一车装载满了,也就算今天的工作完毕,接着再把这用生命换来的臭炭,运到集宁陶林或其他的村镇去求售。每车臭炭,地主还得以神圣的所有权资格抽收两角钱税金。以集宁的市价而言,每车臭炭只能卖到一元有余,那么这三个矿工的纯收入是可以估计得出了。他们的纯收入,除了自己的用度之外,还得供养一个牛的生活,这车炭运到市上去卖,是否能立即遇到买主,也完全没有把握,因之吃过了早饭,是不敢想到晚饭在哪里的。
井底下的情形,因为时间关系,未能亲自下去看看,但是我在从前的旅行中,下过好多次煤矿,那些矿还都是有机器化的设备,工人的情形已是我们所想象不到的那样苦了。自然,这种土窑里的环境当是更加困难与危险。
作这种“采矿事业”的人,有一部分是亡命者,有一部分是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另外的生路之人。这个世界简直不允许他们生存在光明之中;我想,他们总会得到解放的吧。我这样企望着,我确信这不是幻想:因为有千百万的人,正为着人类的光明在工作,在努力,在斗争!奴隶们也要享受“人类的生活”了!

到了大土城子
我的马以缓慢的速度前行,正面的视线上横着一道高峻的山岭,山腰上出现了一座美丽的喇嘛寺庙,我预计着今晚的宿地是大土城子,那地方离这庙不远的,明天一定要去参观一下。
下午四时,在冬日的夕阳里,穿过一片小小的树林,进了大土城子的围墙,在这里,找到了那位牧畜场的主人,四川朋友王著常君。
这里有个牧畜场,是和蒋介石先生有关系的。原来在民国二十四年时,蒋先生到平绥路沿线来游历,就我所知道的是给平绥路上办了两件事:第一,他在大同的云岗山下建起了两所土房子,把那些住在石窟寺佛脚底下的贫民安置了新的住所。这两所房子共有二百间左右,贫民只有几十家,所有还有许多剩余的空房,恰在如今,正好被利用为绥边战争的临时后方医院了,现在有七十多伤兵在那里静养,并且有军队驻在那里负保护的责任。还有第二件事,就是办了一个牧畜学校与一个牧畜场,牧畜学校的校址原在察北的张北县,不幸随着不知道是哪一个协定吧,这地方已和察北六县一同并入别人的统治,并作为他们进攻绥远的根据地了。牧畜学校被迫移到张家口来了。但,这只是在不死不活的续办着而已,至于另一个牧畜场,就是大土城子这所,主任王著常君是燕京大学毕业的。这个朋友有趣得很,他好像是得了“牧畜热”一样,不知为什么对牧畜事业感到这样的热诚。他对我大讲其致力牧畜的经过与心得,又搬出好多书籍给我看,我虽然对牧畜是个门外汉,但也居然听得津津有味。
在他拜命组织这个牧畜场之后,他曾游遍绥远草地,才选择了大土城子这个地方作为场址,因为这里的牧草好,水分好,气候也适宜,并且距离铁道交通也相当方便(距集宁车站四十里),当场址选择妥当之后,他就到南满铁路的公主岭去,在那里,满铁公司经营着一百万元资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