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应急社会心理学

应急社会心理学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研究出版社
  • 作者: 李海南著 著
  • 出版日期: 2024-11-01
  • 商品条码: 9787519917326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出版年份: 2024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公共安全事件等对民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良性运行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本书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原理方法以及大数据技术分析方法,解读“应急”情境下的社会心理现象,构建“应急社会认知”“应急社会情绪管理”“应急素质养成与安全共识理念形成”和“应急集体行为调控”四位一体的社会应急心理服务体系,旨在服务国家应急管理事业,解国家和民众之所需,促进稳定社会和谐发展。
作者简介
李海南,应急管理大学(筹)华北科技学院校区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在读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校主讲心理学相关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关心社会问题和国家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立志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和有情怀的研究者。
目录
应急社会心理学概述ooa 第一节 应急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定位/002 一、 概念解析/002 二、 研究对象/003 三、内容框架/004 第二节 应急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比较 /005 一、 应急社会心理学与应急社会学的比较/005 二、 应急社会心理学与应急 (灾难 )心理学的比较/1005 三、 应急社会心理学与应急管理学的比较/006 第三节 应急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007 一、 社会物理学理论/008 二、 社会系统理论/009 三、风险认知理论/010 四、社会学习理论/012 第四节 应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013 一、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013 二、传统方法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1/014 风险社会认知o16 第一节 风险社会认知概述 /016 一、 风险 /016 二、 风险认知 /017 三、社会认知 /019 四、风险社会认知 /019 第二节 风险认知的理论模型 / 021 一、 理性行动者模型/021 二、心理测量范式/022 三、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理论/023 四、情绪启发式模型/025 五、 社会一认知模型/027 六、 突发事件认知模型/028 第三节 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 / 031 一、情绪是风险认知中一个重要的评估机制 /032 二、信任是影响风险认知的重要因素/033 应急主观倾向0ss 第一节 社会动机 /036 一、 动机与社会动机/036 二、社会动机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040 第二节 社会情绪 /041 一、情绪与社会情绪/041 二、 社会情绪生成机理/042 三、社会情绪的社会治理价值/043 四、社会情绪的测量/043 第三节 社会心态 /045 一、 社会心态的定义/045 二、 社会心态的内容结构和测量/047 三、 社会心态的研究 /050 四、应急情境下的社会心态 /051 应急社会互动057 第一节 应急社会沟通 / 057 一、 沟通的内涵 /057 二、 沟通的意义/058 三、 沟通的条件/058 四、大众沟通和新型沟通/060 五、 风险沟通/061 第二节 应急情境下的社会关系 /066 一、 人际关系概述/066 二、群际关系 /068 三、 应急情境下的社会关系 /1072 第三节 人际关系中的典型行为 /076 一、 助人行为 /077 二、 侵犯行为/079 三、应急情境下的助人和侵犯行为: 案例分析/081 应急社会影响 084 第一节 处于群体中的个体 /084 一、 从众/085 二、服从/089 第二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堕化 /096 一、 社会助长/096 二、 社会堕化/ 100 第三节 群体决策 / 103 一、群体决策的质量/ 103 二、群体极化问题/104 三、应急管理中的群体决策/105 应急素质养成与安全共识理念形成1og 第一节 角色与角色胜任力 / 109 一、角色理论/ 110 二、胜任力理论/ 113 第二节 应急素质养成 / 115 一、 应急素质的内涵 / 116 二、应急素质在不同角色群体中的具体化/ 117 三、应急素质的培养/ 133 第三节 应急家庭、社区、 组织建设 /138 一、应急家庭建设/139 二、 应急社区建设/141 三、应急组织建设/ 144 应急过程的心理和行为调控147 第一节 压力概述 / 147 一、 压力的概念/ 147 二、压力的要素/ 148 三、压力模型 / 148 第二节 应急过程中的心理行为调适 / 153 一、预防与应急准备阶段的心理行为调适 / 153 二、 风险监测与预警阶段的心理行为调适/ 153 三、应急处置与援救阶段的心理行为调适 / 154 四、恢复与重建阶段的心理行为调适/155 第三节 应急心理危机干预 /156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156 二、 应急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 157 三、 应急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 158 四、应急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建立/ 161 五、 应急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 165 第四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 / 165 一、 概念界定 / 165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和诊断/ 167 三、创伤后复原和创伤后成长/ 169 应急角色的心理和行为调控 173 第一节 应急管理心理 / 173 一、 应急管理的概念/ 173 二、我国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 / 174 三、应急管理的特点 / 174 四、心理因素分析/175 五、 应急管理者的心理行为调适/176 第二节 应急救援心理 / 180 一、 应急救援的概念/ 180 二、我国应急救援队伍的构成/ 180 三、 应急救援的特点 / 181 四、心理因素分析/181 五、 应急救援者的心理行为调适/ 182 第三节 受害者心理 / 187 一、 受害者的范畴和类别 / 187 二、不同受害者群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187 三、 不同类别受害者心理行为干预的重点 /188 四、对受害者进行心理干预的节奏/ 189 第四节 公共危机事件中普通公众角色作用的发挥/ 191 一、 突发危机事件对公共心理行为的影响 / 191 二、 公众应急心理行为调适/ 192 三、 公众在危机应对中角色作用的发挥/ 192 积极心理学的视角1gs 第一节 心理免疫力与安全社会构建 / 195 一、心理免疫力的概念界定 / 195 二、 心理免疫力的结构 / 196 三、个体心理免疫力的影响因素/197 四、群体心理免疫力 / 198 五、群体心理免疫力的影响因素1200 六、 安全社会的构建/201 第二节 心理复原力与韧性社会构建 1203 一、 基本概念的界定/203 二、 关于复原力的研究 1205 三、群体韧性和韧性社会的构建1207 信息时代的新命题 213 第一节 信息技术对应急社会心理的影响 /213 一、信息时代的特点 1213 二、信息技术对社会心理行为的影响 1214 三、信息技术对应急社会心理的影响1215 第二节 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运用 1217 一、 大数据与大数据分析技术 /218 二、 大数据在灾害治理领域的研究和运用 1219 三、大数据在应急管理实践中的价值1222 第三节 信息技术带来的新的社会风险/223 一、信息技术带来的新的社会风险/224 二、 解决问题的策略12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