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哲学的贫困》的当代解读与中国道路

《哲学的贫困》的当代解读与中国道路

  • 字数: 1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作者: 王德峰 编
  • 出版日期: 2024-09-01
  • 商品条码: 978722918581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88
  • 出版年份: 2024
定价:¥2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哲学的贫困》在马克思的著述中,一向被视作是开启《资本论》学说的一把“钥匙”,它又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道,被公认为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要转折性著作,在马克思哲学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本书稿以不长的篇幅、精妙的阐释、缜密的推演,将《哲学的贫困》一书的核心观点深入浅出地展现给读者,同时又联系《资本论》将《哲学的贫困》一书萌芽的众多概念范畴进行了逻辑演绎和梳理,做到了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详尽解读。此外,书稿中作者结合马克思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矛盾(四种悖论)”和通过“感性辩证法”对抽象实证主义的批判,对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坚持马克思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转变问题,提出了自己原创性的思考。
内容简介
本书稿是对马克思经典著作《哲学的贫困》的当代解读和阐释,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阐释部分;第二部分是马克思原著的文本摘编。 第一部分分为五章,分别从:1.《哲学的贫困》的创作缘起和其与《资本论》的关系;2.经典经济学研究对象与马克思《哲学的贫困》(即《资本论》中的)研究的对象的区别;3.经典经济学方法的非历史性与《哲学的贫困》中萌芽的历史性方法(即《资本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区别;4.经典经济学的抽象实证主义与《资本论》学说的革命性质;5.研究《哲学的贫困》的当代意义五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哲学的贫困》一书的核心内涵,讲明了《哲学的贫困》作为《资本论》一书的哲学起源的逻辑线索,解释了包括价值(使用价值)、剩余劳动(剩余价值)、感性(唯物)辩证法等在内的众多马克思哲学核心概念从《哲学的贫困》中的萌芽到《资本论》中的成熟、成型的逻辑发展过程。
作者简介
作者王德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当代外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学者。曾任复旦学院副院长、美学教研室主任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当代艺术哲学等。
目录
总序
原著解读
前言
一、《哲学的贫困》之缘起
二、经济学的对象与《资本论》的对象的区别
三、经济学方法的非历史性与《资本论》方法的历史性
四、经济学的抽象实证主义与《资本论》学说的革命性质
五、《哲学的贫困》对于我们时代的意义
原著选读
第二章 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
第一节方法
第一个说明
第二个说明
第三个说明
第四个说明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