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哲学视域下的软计算研究

哲学视域下的软计算研究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梁芸,贺天平 著 著 梁芸,贺天平 著 译
  • 出版日期: 2023-03-01
  • 商品条码: 9787504693488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18
  • 出版年份: 2023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首次将语境论分析方法从硬计算领域拓展到软计算领域,指出软计算自主认知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揭示软计算带来的重大变革。
内容简介
“软计算”是相对于“硬计算”(传统计算)而言的一类计算方法,现已成为当代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研究的技术核心。“软计算”的主要特征是灵活、随机、模糊和不确定性,是处理以不确定性、非线性、时间不可逆性为内涵,以复杂问题为对象的科学新范式,例如处理人的感知、生物进化和模糊推理等。近几十年来,软计算最先在科学和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吸引了国内外一批计算机科学家、工程学家、数学理论家的关注。尽管软计算研究已经进入到扩张发展阶段,但研究焦点仍集中于算法理论和应用实践研究,还没有过多地引起人文社会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关注。即使有一些学者意识到对软计算进行哲学考察,这些研究也是单一的、零散的,没有形成系统的哲学审视,而且无论从研究规模还是研究深度上,都没有达到与软计算应用研究发展相匹配的程度。本书旨在从哲学视域考察软计算中的“意义建构”、“自主认知”以及“研究方法”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层面分析软计算背后的哲学意蕴,揭示软计算带来的重大变革。无著作权问题。
作者简介
贺天平,男,山西蒲县人,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院长。青年长江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常务编委,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物理学哲学专委会副理事长。梁芸,女,山西平遥人,博士研究生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哲学、外国哲学。近年来,在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在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篇。
目录
绪? 论 / 001第一节? “软计算”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001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004一、国外研究现状 / 004二、国内研究现状 / 008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010第三节? 基本思路与创新之处 / 012一、基本思路 / 012二、创新之处 / 013第一章? 软计算研究概述 / 015第一节? “软计算”的概念界定 / 015第二节? 软计算的发展历史 / 016一、“软计算”的萌芽时期 / 016二、“软计算”的兴起时期 / 019三、“软计算”的成熟时期 / 021四、“软计算”的扩张时期 / 023第三节? 软计算的思想内核 / 026一、软计算核心算法的理论基础 / 026二、计算之“软”与“硬” / 036三、软计算中的“软化”策略 / 040第二章? 软计算的意义建构探析 / 049第一节? 软计算意义建构的根本途径——模拟表征 / 050002一、从表征到模拟表征 / 050二、模拟表征的基本结构 / 052第二节? 软计算语形层面的模拟表征(以 ANN 为例) / 055一、ANN 基本语形单元:M-P 模型 / 057二、ANN 语形框架:网状拓扑、层状拓扑 / 058三、ANN 语形特征:分布存储、并行计算 / 060第三节? 软计算语义层面的模拟表征 / 061一、从“值”的精准到“意义”的精准 / 061二、多重语义图景 / 064三、分散式语义关联 / 066第四节? 软计算语用层面的模拟表征 / 067一、心理意向 / 068二、经验效用 / 070第五节? 软计算意义建构的语境基底 / 073一、软计算中“不确定性”的意义建构 / 073二、软计算的语境化特征 / 083三、软计算的语境依赖路径 / 086四、软计算的计算语境 / 088第三章? 软计算的自主认知突破 / 091第一节? 硬计算的认知局限 / 091一、封闭性 / 092二、逻辑时空消耗大 / 093三、机械性 / 094第二节? 软计算的认知突破:自主性 / 095一、“自主性”的界定 / 096二、软计算的自主认知路径 / 097三、软计算自主认知的“具身性” / 105四、卷积神经网络的自主认知 / 109第三节? “主体间性”维度下软计算自主认知探究 / 113一、主体间性探源 / 113003二、机器主体—软计算—自主认知主体 / 116三、软计算自主认知发展展望——人机共生 / 122第四章? 软计算的研究方法分析 / 126第一节? 软计算中的隐喻方法 / 126一、软计算中的概念与隐喻 / 127二、软计算中隐喻的特征分析 / 130三、软计算中隐喻的方法论意义 / 132第二节? 软计算中的模型方法 / 135一、软计算中算法模型的建构特征 / 136二、软计算中模型方法与还原论 / 139三、软计算中模型方法与整体论 / 142第三节? 软计算中的融合方法 / 144一、软计算中融合方法的基本原则及形式 / 145二、软计算中融合方法的实例分析——时态粗糙神经网络/ 147三、软计算中融合方法的系统思维 / 149第五章? 软计算的哲学意蕴 / 153第一节? 软计算的本体论基础 / 156一、从“万物皆数”到“万物皆算法” / 156二、软计算的反驳 / 160三、万物仍是物 / 164第二节? 软计算的认识论阐释 / 167一、硬计算的认识论根基 / 167二、软计算的认识论根基 / 168三、软计算中的“非理性” / 171四、走向融合的认识论趋向 / 173第三节? 软计算的方法论分析 / 176一、生成整体论 / 176二、软计算的生成整体论特征 / 178004三、软计算的生成整体论原则 / 183第四节? 软计算的科学实在论基础 / 188一、软计算的实在性 / 188二、软计算的实在性——认识论特征 / 191三、软计算的实在性——方法论原则 / 193结束语? 软计算带来的变革 / 197主要参考文献? / 209作者简介? / 21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