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早期中国知识观念与文献的生成 春秋卷

早期中国知识观念与文献的生成 春秋卷

  • 字数: 52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侯文华,韩高年,过常宝 著
  • 出版日期: 2024-10-01
  • 商品条码: 978730329636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24
  • 出版年份: 2024
定价:¥12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八章,从春秋天学的发展与中国早期编年体书写体例的形成、春秋地学观念及其相关文献的生成、春秋礼乐制度及其相关文献、春秋史官文化的转型与史传文献的生成、春秋“立言不朽”的文化观念与“语”类文献的生成、春秋崇古观念与经典文献的运用和传播、春秋军事知识的累积与兵学文献的编纂、春秋刑罚观念的普及与刑书的颁布等八个方面论述春秋时期文献的生成和发展与其时文化群体知识的增长、观念的发展的因果联系,以及文化群体知识的增长、观念的发展如何直接促成了相关文献的生成、发展以及传播,而文献生成、发展和传播以后,又是如何会反过来影响文化群体的思想和观念的。
作者简介
"主编 过常宝,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文学院院长、河北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民协民间文化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文化研究。著有《先秦文体与话语方式研究》《制礼作乐与西周文献的生成》《楚辞与原始宗教》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 作者 侯文华,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出版有学术专著《先秦诸子散文文体及其文化渊源》,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孔子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 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等课题多项。 韩高年,文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城市学院院长。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甘肃省首届“飞天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甘肃省古代文学学会会长等。主要从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简帛文献与文化研究等,出版有专著《礼乐制度变迁与春秋文体演变研究》等 20 余种,在《文学论评》《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论文 160 余篇。成果多次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奖等。 过常宝,内容同主编简介。"
目录
绪言
第一章春秋天学的发展与中国早期编年体书写体例的形成
第一节春秋天学知识的累积与天命观念的转变
第二节重“时”与中国早期编年体史书的时间书写
第三节中国早期编年体史书的文体功能
第二章春秋舆地观念及其相关文献的生成
第一节春秋时期权力阶层对土地的热衷吞地、并国及赐土
第二节“尽全时空观念”:早期编年体史书的地域书写
第三节辟土来民与《诗经》流民诗的创作
第四节农事诗与征役诗中交相辉映的生活情境与价值追求
第三章春秋礼乐制度及其相关文献
第一节春秋祭祀制度与祝颂文献
第二节春秋聘礼与辞令文章创作
第三节春秋盟会制度与盟誓书告文
第四节春秋铭功、册命制度与铭赞册命文献
第五节由“礼”而“仪”:“礼”在春秋时期精神价值的失落
第四章春秋史官文化的转型与史传文献的生成
第一节春秋时期史官文化的转型
第二节祭告制度与《春秋》的生成
第三节《春秋》的叙事方式与史官的话语权力
第四节史官“传闻”制度与《左传》的生成
第五节《左传》的叙事逻辑
第五章春秋君子“立言不朽”的文化观念与“语”类文献的生成
第一节先秦“辞”的演变及特征
第二节春秋君子“立言不朽”的文化观念
第三节春秋“语”类文献之一:《国语》
第四节春秋“语”类文献之二:《老子》
第五节春秋“语”类文献之三:《论语》
第六节春秋“语”体兴盛与舆论的形成
第六章春秋崇古观念与经典文献的运用和传播
第一节春秋时期知识阶层的崇古观念
第二节春秋赋诗与断章取义
第三节引诗与说诗
第四节《书》在春秋时期的编纂、征引与阐释
第七章春秋军事知识的累积与兵学文献的生成
第一节春秋军事知识的累积与《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
第二节春秋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孙子兵法》的辩证思想
第三节《孙子兵法》成书年代的考察
第四节《孙子兵法》的文体学价值
第八章春秋时期的刑罚观念与刑书的颁布
第一节春秋时期的刑罚观念
第二节各诸侯国刑书法典的颁布
第三节“礼治-法治”二元对立结构及其引发的思想争鸣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