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法治具有目的性

法治具有目的性

厘清法律理论与实践,阐释中国当代法治精神。王利明教授全新力作,当代法学家人生感悟的情怀之作
  • 字数: 357000
  • 装帧: 软精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王利明 著
  • 出版日期: 2017-06-01
  • 商品条码: 978730128364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68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法治需要从生活、习惯中汲取营养,法治本身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从细微处去观察法治、体验法治,从生活中思考法治,并将这些思考和观察的心得与读者分享,这是法治随笔的宗旨。《法治具有目的性(随感录第3辑)》是王利明教授的第三本随笔集,体现了作者对法治建设的一些随想和感悟,也是其亲身参与立法、司法和在法学教育、法学研究中的心得体会。作者用其朴实、绵密的文字,围绕“何为法治”“法如何治”““学术与教育”等部分,分别讲述了自己在法治一般理论、法治实践、立法制度、司法实践、法学研究和教育等方面的见解和观点。
作者简介
王利明,当代民法学界领军人物、民法学研究会会长。在民法领域耕耘数十载,潜心学术,著书立说,襄助立法,躬耕桃李。写作上,依靠丰厚的民法学学术、立法与教学积淀,解读当代法治进程与走向,文笔缜密又不乏乐观进取。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公务之外坚持学术研究,笔耕不辍。
目录
序言
第一编 法治的一般理论
法治具有目的性
亲历法治四十载
我的法治梦
法治具有实践性
瞄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着力点
法家思想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
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完善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法乃公平正义之术
法治:强国之本
法治是一项系统工程
谈谈宪法宣誓制度
《自由大宪章》是现代宪法之祖
五四运动为什么没有以“法治”为口号
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
民本与民权
社会法的兴起与矛盾的调和
第二编 立法制度
法贵简约
法为人而立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民法的挑战
期待一部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民法典
亟待编纂一部21世纪的民法典
21世纪法律遇到的严峻挑战是什么?
制定民法总则 完善法律体系
民法总则的制定应体现民商合一体制
民法总则应全面确认与保障私权
我的人格权情结与思索
个人信息保护亟须完善立法
尊重隐私是做人的美德
要重视发挥网络行业自治功能
保障公民财产权是大的民生
环评不该沦为“聋子的耳朵”
破产法是治理僵尸企业的一剂良药
第三编 法治的实践
产权保护是市场经济的基石
安全感:法治的重要标尺
中国为什么缺少百年老店?
铸造全面从严治党的金规铁律
从违章停车谈行政执法
公权不可越界
私权越发达 公权越规范
法定职责必须为
从村民依习俗摆酒席谈起
正义女神为什么手持天平与宝剑?
人格尊严优先于意思自治
从无锡冷冻胚胎谈起
再谈规矩意识的法律塑造
遛狗中的规矩意识
树立资源社会性的理念
努力打造国际仲裁中心
民有私约如律令
AA制聚餐与法不禁止即自由的精神
第四编 司法制度
裁判文书上网意义重大
鞭刑的启示
推行立案登记制应明确立案标准
正确应对员额制改革中的四类问题
从滚动播放“老赖”照片说起
法律人应该有职业荣誉感
推行立案登记制应明确立案标准
韩国大法官遴选的启示
神与法官不可交友
从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谈起
第五编 法学教育
民法本质上是人法
构建中国民法学理论体系
应当重视领域法的研究
法学教育的使命
法学教材的功能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之路
第六编 人生感悟
仰望那遥远的星空
弘扬坚忍不拔的民族品格
淡泊以明志
君子慎独
守拙是一种美德
天行健人自强
做事与做官
也谈读书
他影响了我的一生——忆佟柔老师
读书人的家国情怀
故乡夏天的月光
故乡,我美丽的莲花池
后记
摘要
序  言在理论层面上,我们完全可以把法治讲成一种宏大叙事;在价值层面上,法治梦想的实现的确也需要宏观的制度设计。但就我作为一个法律人的四十年的教学科研经验来看,法治在我心中并不完全等同于宏大叙事和宏观制度,它同时还是由诸多微观事件组成的社会实践,只要我们能耐下心加以细致的观察,就像滴滴朝露能折射七彩阳光一样,见微知著,这些微观事件也能细致地反映出宏大和宏观。其实,不少法学先哲在探讨法治时,都不是从抽象的蓝图出发的,而是着眼于社会践行法治的细节,从具体细微着手,阐述出振聋发聩的道理,这一点在卢梭、托克维尔等人的伟大作品中均可见一斑。法治随笔可以讲出生活中的法治故事。在我国的社会背景下,法治更是多维度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法治实践表明,法治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治理方式,它贯穿着人类治理社会的理念和价值,包括公平、自由、民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这些理念和价值的理解,当然可以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的价值取向和未来的理想追求等大道理入手,但历史已告诉我们,细节更有力量,无论是对无锡冷冻胚胎案的思考,还是对随意乱停车现象的拷问,或者是对几位教师因AA制聚餐受罚的讨论,都揭示出具体事件对人们内心的冲击力,以及对法治进步的推动力。我个人通过教学观察,发现生活中细微的具体事件蕴含着大道理,它们本身就是中国故事,把它们讲好了,对广大学子和普通民众更有吸引力,更能让人感受到鲜活的法治实践。法治随笔可以成为法治日记。近些年来,我在写理论文章和著作之余,也写了一些法治随笔。采用这种写作形式,完全出于个人的习惯。现在想来,写法治随笔,首先就像写日记,既记录下不同时期社会中发生的典型案件和事件,同时又记录下我的思考心得,算是雪泥鸿爪。但这又与写日记不同,日记纯属私人每日工作和生活记录,主要记载个人的生活琐事,属于个人隐私的范畴。而写随笔,主要还是想从看似生活琐事的细节中挖掘出一些法治道理,从生活琐事中感悟法治的道理,借此与读者进行聊天式的交流和沟通,以求为我国法治事业的进步提供助力。法治随笔可以包容宽泛的法治主题。由于随笔的形式比较灵活,借此能讲题材不同的内容,除了社会中发生的具体事件,还可以探讨当前的改革热点,如对当前推行的立案登记制、法官员额制等制度的思考,就纳入这部随笔集中;不仅如此,除了现实事件,历史经验也能在同一主题下拉进来,比如,我对我国传统法制审视已久,在这部随笔集中,我分析了古代法家思想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借鉴作用。当然,这部随笔中也记载了我对一些对日常生活点滴的法治思考,如从遛狗行为、公园钓鱼及游泳等现象中思考规矩的法律塑造问题等。法治随笔还有一项重要功能,就是通过法治的点滴实践,来思考法治体系性建设的问题。虽然上述内容看上去比较庞杂,但它们都围绕着法治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而展开,故而,随笔集虽然不像教科书那样有严谨的体系性,但也不是碎片化的观点集合,正像文中所讨论的“法治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样,各种法治实践及其建设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关联,都是法治系统工程建设的具体展开。苏力说过,法学研究对社会共识的形成犹如一场场春雨,对法治建设共识的形成具有一种“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法治建设不完全是国家层面的宏伟目标,也是一种植根于社会生活的文化,生活中的小事,往往隐藏着法治的影子。就像花木需要精心培育一样,法治也需要培育基础,夯实根基,法治思维、法治素养、法治文化都需要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形式多样的法治培育方式。与其他法学作品一样,法治随笔也可以起到法治培育的作用。作为法律人,我们都深刻体味到,普法是一项社会责任,这一点对从事教学工作的法律人更是如此。借助随笔的灵活形式,通过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考究,管中窥豹,可以提醒人们从生活的点滴了解法治理想,进行法治观念的沟通。近几年来,法律随笔的书出了不少,我写随笔似乎是在赶潮流、追时尚,但实则不然。我一直在思考中国的法治问题,从未懈怠,也收获了一些心得,日积月累,随感而发,随性而聊,此情此景无关风与月。而且,我认为,法治本身需要从生活、习惯中汲取营养,法治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我希望能从细微处去观察法治、体验法治,从生活中思考法治。正是在思考和写作过程中,我不断发现生活习惯中所蕴含的法治营养,也正是通过对每一个生活细节的深度检视,反过来也有助于我认清法治现状,同时也对法治的未来产生了不少憧憬和期盼。苏洵曾道出他写作的冲动:“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一而再三读之,浑浑忽觉其来之易也。”(《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我对此深有同感。这部随笔集不过是我茶余饭后的点滴思索,是读报上网的灵光一现,是闲庭信步的随感心得,很难说是一种严谨的、系统性的思考,写出来也不是为了成为网络大V,而只是为了向读者展示自己法治思索的心路历程。“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愿这部随笔集能和大家产生思想的交流和共鸣。法治具有目的性法治,即法的统治,它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形式上要求具备“依法办事”的制度安排及相关的运行机制,在实现途径上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但法治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即法治是一种依法治理的良好社会治理状态。因此,法治本身就是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法治是依照法律进行治理的社会状态,是人类社会所追求的良好稳定的社会秩序。在我国,“法治”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乐记》中,“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无论是法家传统还是儒家传统,都将法律视为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和工具,只不过法家强调法律具有的富国强兵的作用,而儒家则强调“礼法合一”,更加注重法律维护伦理秩序的功能。近代以来,尤其是自“五四”运动以来,“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成为至高无上的目标,但法治并没有成为知识分子和社会大众所共同认同的理想和目标。就当时的情形而言,人们尽管都能接受法治的理念,但大多将其作为改变国家积贫积弱面貌,实现民主、富强、自由、平等等目标的工具,在强调民主正当性的观念之下,人民意志被赋予最高权威,而“正当性”普遍被“科学性”所替代,法律至上的观念难以确立,法治话语始终微弱。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十年“”几乎将共和国法制的基础摧毁殆尽,无数的所谓“群众组织”可以随意抓人、抄家、审讯、拷打,人民蒙受了巨大的苦难。“冤狱遍于全国,屠夫弹冠相庆”。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基于对“”惨痛教训的反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1999年《宪法》修改时,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实际上是将依法治国提升到了宪法原则和治国方略的高度。这种观念上的改变,表明“法治国家”已经被确立为国家建设的目标,而不只是将法治作为一种工具。从十四大报告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变化过程,本身就表明了我国对民主法治建设的认识的深化。如果我们将“小康社会”仅仅理解为一种社会经济维度上的现代化,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已经不再局限于经济层面的现代化,而是一种超越经济维度的多元化现代化建设,包括社会文化建设、民主法治建设等各类有利于增进人民幸福和福祉的目标。应当指出,小康社会天然包含了社会稳定、秩序井然的内涵。“康,安也”,“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二字,充分说明了小康社会超越经济维度的内涵。“小康”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丰富、经济上的富裕,而且包含了社会治理井然有序、社会环境安定和睦、权利自由得到保障、社会正义充分实现等内涵,而这种目标显然是法治的目标。也就是说,法治并不只是建设小康社会的手段,其本身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说法治是目的,就是要孜孜不倦地追求法治所包含的良好社会治理结果。“法治”(rule of law)一词强调依法治理的社会状态,以及法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法治”(rule of law)不同于“依法而治”(rule by law),后者指的是用法治理、以法治理,其只是将法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而前者则是将实现法治作为社会治理的目标。德文中“法治国”(Rechtsstaat)以及法语中的“法治国”(tat de droit),都强调国家依法治理的一种有序状态。西方语言中的法治都将法作为国家治理的核心,它既是社会治理的手段,又是社会治理的目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一种依法治理的理想社会状态。在汉语中,“治”与“乱”是相对应的概念,所谓“天下大治”,实际上也是将“治”作为一种良好的社会治理状态。韩非子说“治民无常,唯法为治”(《韩非子·心度》),表达的也是此种意思。荀子更加明确地指出,“法者,治之端也”(《荀子·君道》),这就是说,法律是实现社会良好治理的开端。可见,在汉语中,“法治”也包含了实现天下大治的内涵,尤其是通过法治实现社会和谐有序、人民幸福安康的社会治理目标。可见,稳定良好的秩序是人类社会所共同追求的目标。我们说法治是目的,是因为法治内在包含着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治理有序和长治久安。对国家而言,法治建设在制度安排方面具有基础性意义,它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意志,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历史经验表明,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只有厉行法治,国家和社会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人治社会虽然也有一定的秩序,但这种秩序不具有长久的稳定性,难以长期维系。从我国历史来看,朝代的更替是非常频繁的,大多数朝代的历史都在100年左右,超过200年的很少,强大的秦王朝也不过二世便亡。但相比之下,英国从1689年君主立宪到2016年已经327年了,美国从1776年建国到现在,因为实行法治,也已经延续240年的历史。社会治理完全依靠人治就会导致“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结果。人类历史经验表明,依法治国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教训警示我们,不实行法治,就很容易出现特权横行、个人崇拜现象,最终将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没有法治就不可能有成功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只有与法治结合,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生活幸福。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应当通过法治激发市场活力,营造安全、有序的营商环境,保障市场主体的合理预期,这也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法治保障公权力有序运行,私人生活行止有序,人人敬畏法律,心有戒尺,社会和谐有序。我们说法治是目的,是因为法治内在包含着“规范公权,保障私权”的价值目标。一方面,法治要规范公权。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不仅要通过法律约束老百姓,更要约束官员,要求政府官员严格依法办事,因为政府所享有的公权特别是行政权不仅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关联,而且也具有强制性、单方性、主动性、扩张性等特点,一旦失去约束,将会威胁甚至严重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同志提出,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旦法治的堤坝被冲破,权力的滥用就会像洪水一样泛滥成灾。只有保证公权力行使具有可预期性,人民的人身财产权益才能得到应有保障,人民才能享有充分的法治保障下的自由。另一方面,现代法治的另一项核心内容是保障私权。法律应当平等保护每个人的权利,保障个人的自由,维护个人的人格尊严。只有使个人获得充分的安全感,才能极大地激发个人的创新精神。保障私权不仅需要通过民法典等一系列法律规范全面确认个人所享有的各项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而且应当系统规定私权的救济机制,全面保障私权。同时,保障私权还意味着要尊重个人的“私法自治”,其本质上是尊重个人的自由和自主,即充分发挥个人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与公权力“法无明文规定不可为”相反,私权的行使是“法无禁止即可为”,即只要是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禁止个人进入的领域,按照私法自治原则,个人均有权进入。这既有利于节约国家治理成本,也有利于增加社会活力,激发主体的创造力。我们说法治是目的,是因为法治包含了人类追求公平正义的诉求,法治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古罗马法谚云:“法乃公平正义之术。”这一古老格言在现在仍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有更进一步的升华。事实上,缺乏法治的保障,公平正义是无法实现的。公平正义与法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必然指向对法治的追求。但在法律工具主义者看来,法律不过是服务于多种目的的手段。而事实上,只有致力于实现正义目标,才能实现法治应有的目的。如果服务于非正义的目的,就从根本上背离了法治的内涵。因此,法律工具主义实际上是忽略了法治的目的性。正义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追求,其既不完全是物质的,也不完全是精神的,它是一种社会的价值理念和理想状态。追求公平正义,就要通过依法治理,使个人的权利义务得到合理分配,各得其所,对公权予以规范和监督,对弱者予以特殊关爱,对个人的人身和财产权利进行充分保障,对遭受侵害的权利给予充分救济,使一切涉诉纠纷都能够通过公正、高效的法律程序得到解决。法治真正的精髓在于追求正义的实现。因此,要建立一个正义的社会,法治就是当然的追求目标。我们说法治是目的,是因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法治和市场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这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靠人治,不可能驾驭这样一个庞大经济体,也难以保障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市场经济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竞争机制实现的,这就必须依循一套完善的市场经济法律规则,从而将“看不见的手”对经济的调控规范化。保护交易主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是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稳定器”和“安全阀”。只有有效保护个人的人身和财产权益,才能增强人们的投资信心、置产愿望和创业动力。在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个人财产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对财产安全的保护显得更为重要。保护财产就是保护人们诚实、勤奋的劳动,保护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缺乏健全的法制,必将导致人才、智力的外流与财富的流失。在全球化的时代,资本就像一只最容易受到惊吓的小鸟,对法治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一旦制度出现缺陷,资本就像小鸟受到惊吓会四处逃散一样,也会纷纷外流。我们说法治是目的,是因为法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类的福祉,它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应当简单地视其为实现其他目的的工具,而应当将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在短短三十多年内,我们已使67亿人脱贫。据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报告》,全球极端贫困人口从1990年的19亿已经降至2015年的836亿,其中中国做出了超过70%的贡献。虽然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幸福的生活来源于很多方面。在人们基本的衣食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还需要形成安定、有序、公正的社会生活秩序。幸福与安康是联系在一起的,物质上的丰富并不等同于人民生活的安康。一方面,幸福安康的生活需要人人都有安全感,人们文明有礼,安居乐业,遵纪守法,秩序井然。人们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呼吸自由的空气,享受安宁的生活,免于一切非法的强制和恐惧。无论是投资还是创业,无论是创新还是积累,社会成员的人身和财产都受到法律保障。公权依法行使,私权得到保障,这些都是幸福生活的来源。另一方面,幸福安康的生活需要人人都有尊严感、公正感。在法治社会,人人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弱者得到关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个人人格都能得到他人的充分尊重,个人的正当诉求均能得到有效表达,个人的正当权利均能得到法律保护,个人的价值都能得到社会认可,人人活得有尊严。还要看到,在法治社会中,人人享有法律保障的自由。改革开放的成就表明,自由既意味着机会,也意味着创造,还意味着社会主体潜能的发挥。正是人民群众的自由空间不断扩展,我国的社会经济才能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的每一次进步,其实都表现为人民自由的扩大。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个人的创新能力,释放个人的创造活力,就必须更好地保障社会公众的自由。我们说法治是目的,是因为只有目标确定,才能有行动的指南和方向,也才能够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前行。建设法治国家,推进法治昌明,是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是亿万人民的美好期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如果只是简单地把法治作为一种实现其他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则法治将如茫茫大海中航行的船只一样,只是漫无目的的漂流,整个社会发展也会迷失前进的方向。事实上,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国家战略中,有的地方党政官员一方面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特别是法治在保障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却将法治简单地等同于一种普通的社会治理工具,将其视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对经济发展只是起到一种保驾护航的作用。在他们看来,如果不利于当地的发展,法治就要靠边站。需要的时候,就把法治高捧在手;而不需要的时候,就把法治搁在一边,甚至抛之脑后。这种做法显然只是把法治作为一种社会治理的手段和工具,而没有深刻认识到法治本身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价值追求。实践中的野蛮拆迁、暴力执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都反映了只要为了GDP,可以不顾法治,漠视规则,遇到问题时,就随意“撕政策口子”“闯法律红灯”,或者“见着红灯绕着走”。一些人对法律采取机会主义态度,有利就遵守,无利就漠视。在这种认识下,法治只是一种工具和口号,其真正目标也会与我们渐行渐远。我们说法治是目的,是因为法治是我们的理想和追求。美国法学家哈罗德·伯尔曼曾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治的实现依赖于民众内心对法治的信仰,此处所说的信仰是指民众从内心深处对法治的认同和自觉自愿的依归。这要求人民从心底崇拜法律而不是崇拜权力,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法治也是我们的理想和追求,如果把法治简单地视为一种实现其他社会发展目标的工具,很可能使我们失去未来奋斗的方向。世界上有些国家虽然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国家行列,而是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法治不彰有密切关联。“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在我国,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和2049年实现“中国梦”的目标距离我们都并不十分遥远。在达到这些目标之后,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前进。在《人类简史》一书中,尤瓦尔·赫拉利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如下总结:人类社会从来没有终点,是一场永远的革命,总是在不停地变动和发展。因此,我们总能不断地发现和追求新的目标,改变人类的社会生活。即便到了后小康时代,我们还需要深刻地认识到,还有很多美好的社会生活目标等着我们去不断地发掘和追求。追求法治就是要不懈地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个人的基本权益,进一步提升人格、尊严和幸福。人类对安全、正义、自由的追求是永恒的,法治也将永远是人类社会不懈追求的目标。应当说,法治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民的福祉,实现个人的幸福安宁。“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在此意义上,法治也有其工具性的一面。按照康德的说法,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而法治当然具有保障人的目的性的工具作用。但是服从于人民的福祉这一终极目的,法治也应被视为人类社会追求的目的,因为没有法治,就不可能实现人民的福祉,人民的福祉这一终极目的也就当然包含了法治的目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将建设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作为法治建设的总目标,并设计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路线图。这实际上是从根本上否定了法律工具主义,从国家建设的角度重申了法治的目的性。我们应当树立法治具有目的性的观念,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懈努力。故乡夏天的月光我的故乡,是江汉平原上的一个古镇,在那儿我度过了我的少年时代。故乡的夏天很闷热,有的时候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每到晚饭后,镇上家家户户都会把竹床搬到家门口,一大家子人围坐在竹床上,摇着蒲扇,谈笑风生,在慢慢降临的夜幕中,看着那一轮明月从不远处的河畔渐渐升起。从家门口看过去,月亮高悬在柳树的树梢儿上,散发出的柔和的光辉给柳树裹上了一层淡淡的银妆。没有风,只有此起彼伏的蝉鸣和蛙声交相呼应,错落有致,听来就像在合奏一首乐曲。月亮越升越高,如水的月光倾洒在我家门前不远的池塘里,亮亮的,好像有灯光从远处投射过来一样。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从田地里回来时,都会到池塘边洗洗,那时池水清澈,口渴的人甚至都能直接捧起一捧水,几口清凉的池水下肚,整个人都会感到十分的惬意。有时候,我们几个孩子也跑到池塘边上,一个猛子扎下去,一口气游出去很远,如果猛子扎得深些就能游到河底,在那里甚至能摸到河蚌。等到池里的藕梢长出来,看见水面上露出荷花的花蕾,我们就顺着荷梗往下摸,把藕梢连同荷梗拔起来,把最嫩的藕梢掐断,咬一口藕梢,甜甜的,脆脆的。如果附近的几个小孩听见池塘里有响声,就会纷纷跑过来跳进池塘,大家一起打起水仗。夏夜的月光下,我们用一根小竹竿拴上线,敲弯一个别针作鱼钩,再拴上一颗饭粒,往池塘里一扔,然后马上扯起来,常常能扯上一条小刁鱼来。我们小镇上曾有一个捕鱼高手,常能见他背着一把小鱼叉,在镇上各个池塘的旁边转悠,听见池塘的水声,他就一叉子利落地甩出去,再拽住叉子后面拴着的绳儿拉上来,竟然能够扎上一条一斤多的鱼。除了孩子们之间的玩耍,我们偶尔也跟着大人到镇上的一家茶馆去听评书。皎洁的月光照在茶馆的院子里,灯都不用点一盏,院子里就亮晃晃的。说书人喝两口茶,润润嗓子,就能从《三国》讲到《水浒》。大人们要交几分钱才能有座位,小孩子就站在一边,没有座位也就不用交钱了。后来,“”开始了,造反派宣布茶馆是“封资修”的“黑据点”,不准再讲评书,再后来干脆就用一把锁把院子锁住了。我家的后面是一座古城墙,当年曾是沔阳州的护城墙,抗战期间遭到日本人的轰炸,已经破烂不堪,到处是断壁残垣。在夏天,我们最爱在城墙上玩耍,等到月亮升起来的时候,我们时常跑到城墙上去捉蛐蛐。在月光的映照下,借着城墙四周飘逸的萤火虫,居然还能抓住几只蛐蛐。回家的路上,我们穿过一个古城门的门洞,洞里栖息着许多蝙蝠,轻轻咳嗽一声就能惊动蝙蝠,它们发出凄厉的怪叫,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开始后,镇上的革委会决定要炸毁城墙,铲除“四旧”遗迹,用炸药炸了两天才把城墙炸塌了。后来城墙就消失了,我们再也见不到它的踪迹,想起来总是十分失落。我们镇上还有一条青石板路,据说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每块青石板的长宽都有一米多,千年间人们来来往往已经把青石板磨得光光的,有的泛出玉石的光泽,晚上在月光的映照下泛出光来,一晃一晃的,仿佛是皎洁的月色把青石板路变成了一条银色的小溪,蜿蜒着从小镇中穿过。因为阳光的炙烤,白天光着脚走在石板上有些烫脚,但晚上凉下来,走在上面,用脚滑来滑去,感觉很惬意。可惜,后来为了破“四旧”,这些青石板被挖出来砸碎了,并在原处铺上了碎石,现在则变成了沥青路。路虽然平坦,但它不如我心中的那条青石板路那样富有诗意,也不能通往我的乡愁。那时候,镇上的日子过得平和而悠闲,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但大家的家境并不富裕,甚至填饱肚子都困难。因为缺粮食,晚上饿了的时候我们就在月光下把红薯梗外面的皮剥掉,将里面的嫩杆掐成小段,丢到锅里和着米煮粥吃,味道也很香甜。夏日的夜晚,男女老少都喜欢在户外的竹床上休息,在月光下老人们给我们讲小镇过去的故事。讲的是陈友谅与朱元璋争夺天下的故事,这也时常让我们对自己的小镇有了历史自豪感。就在我们经常玩耍的池塘附近,有一个石头做的马槽,传说就是陈友谅的洗马池,很可惜,后来这个马槽也不见了。夏天的夜里偶尔有暴雨来临,但来得快去得也快,一场雨后,天空被冲洗得更干净,月亮也显得更加皎洁了。那时候我仰望着满天的星斗,看见北斗七星那么耀眼,便常常在幻想:牛郎织女什么时候能相会?婀娜的嫦娥是不是在广寒宫翩翩起舞了?如今在都市里生活久了,故乡的景色只能停留在记忆中了。有时候遇到雾霾天,我就会想起家乡夏天的月亮,就像一面悬挂在天空中的镜子,那么圆润,那么明亮,那么透彻,勾起了我浓浓的乡思。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