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精神病学史 从收容院到百忧解

精神病学史 从收容院到百忧解

从历史中获取对现代精神病治疗领域的深刻洞察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作者: (美)爱德华·肖特 著 韩健平 等 译
  • 出版日期: 2025-01-01
  • 商品条码: 978754288133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24
  • 出版年份: 2025
定价:¥10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什么是“精神病”?它是真实的身体-心理疾病,还是如福柯等人坚信的“精神病”其实并不存在? 如何应对精神疾病,是照料看护有效,还是电击药物管用? 弗洛伊德的思想促进了精神病学的进步,还是阻碍了它的发展? 未来我们往何处去? 如果想了解精神病和精神病学,此书是一部经典的著作。它结合科学与文化,融汇历史、医学、社会学,纵览200多年以来人们对精神病的认识之变迁,描述了患者患病的苦痛和被治愈的欣喜,医务工作者失败时的迷惘和看到希望时的激奋,以及学者们对疾病理论及治liao实践的上下求索——今天看来,其中有些无比荒谬,也有些依然闪烁着天才的洞察力、丰沛的人文关怀。或许我们能从历史中发现,对疾病的认识往往是“螺旋形上升”的,昨日的成功与失败,终成今日乃至明日的宝贵经验和灵感。
内容简介
在《精神病学史——从收容院到百优解》一书中,爱德华·肖特向我们展示了社会对精神疾病不断变化的态度,有苛刻的,有无情的,也有令人深受鼓舞的。同时,作者描述了好几代科学家与精神病医师为缓解这些疾病所带来的痛苦而作出的努力。作者描绘了精神病学领域重要人物的生动肖像,并毫不留情地评判了他们在促进或阻碍我们理解这些精神疾病起源上所起的作用。 肖特同时考察了决定精神病学发展的那些科学因素和文化因素。他不仅揭示了推动18世纪和19世纪德国精神病学空前进步的力量,而且探明了美国成为精神分析世界领袖背后的因素。 这部文笔迷人、基于彻底研究的著作,对任何在精神病学方面怀有一种私人的、知性的或职业的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读物。
作者简介
爱德华·肖特,1941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1968年获得哈佛大学近代社会史博士学位。1967年就职于多伦多大学历史系,开始渐渐将兴趣从欧洲社会史转向医学社会史。自1991年担任多伦多大学医学系医学史方面的汉纳讲席职位。1995年当选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1996年因为在精神病学史研究方面的重要贡献而兼任精神病学教授。1997年获得德国洪堡研究奖。肖特教授著述丰富,主要著作有:国际畅销书《现代家庭的形成》(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Family,1975 年),《身边的礼貌——医师和患者的纷乱历史》(Beside Manners: theTroubled History of Doctors and Patients,1985 年),分别于1995年和 2000年获得加拿大皇家学会贾森·A.汉纳奖章(Jason A. Hannah Medal)的两卷本心身医学史著作《从麻痹到疲劳》(From Paralysis to Fatigue,1992年)和《从心灵进入身体》(From the Mind into the Body,1994 年),《精神病学史——从收容院到百忧解》(A History of Psychiatry:From the Era of the Asylum to the Age of Prozac,1997 年),《肯尼迪家族与精神发育迟缓者的故事》(The KennedyFamily and the Story of Mental Retardation,2000 年),《精神病学历史词典》(A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Psychiatry,2005 年),获2005年加拿大总督奖提名的《肉体写作——情欲的历史》(Written in theFlesh: A History of Desire,2005年)。
目录
前言
中文版序
第一章 精神病学的诞生
第二章 收容院时代
第三章 第一次生物精神病学
第四章 神经质
第五章 精神分析:间断
第六章 替代疗法
第七章 第二次生物精神病学
第八章 从弗洛伊德到百忧解
注释
译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