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性情与体用 李翱哲学与中国人性论转向

性情与体用 李翱哲学与中国人性论转向

  • 字数: 375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李晓春 著
  • 出版日期: 2024-11-01
  • 商品条码: 978710116839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64
  • 出版年份: 2024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李翱哲学影响儒家思想发展的全局,是汉唐儒学向宋明理学过渡的津梁,其不仅关涉心性结构的创新,还深刻影响到儒家新思维方式的形成。本书全面研究了李翱的哲学思想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史、军事等诸方面的影响,以中国古代人性论的精神转向为核心,阐述了李翱在儒家人性论转折中的分水岭作用,分析了其对宋代“心统性情”说和性二元论的重要影响;从法象思维、体用论、理一分殊发展的视角,探讨中国古代性与情之间双重关系的发展历程,并从现代哲学角度反思儒家人性论传统形态,尝试贯通当代儒家心性论的建构路径,对儒家思想的现代化提供有益建议。
作者简介
李晓春,1966年生,甘肃省兰州市人,本科、硕士就读于兰州大学哲学系,博士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001年获中国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现代哲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甘肃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孔子学会张栻与湖湘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中西哲学比较、儒家心性论、中国古代思维方式、宋明理学、儒家思想现代化等方面的研究。已出版专著《宋代性二元论研究》《张载哲学与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研究》《儒家思想及其现代化》等。
目录
第一章 李翱的生平及其思想发生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李翱的生平
第二节 唐宋变革视角下的唐末政治及其对李翱哲学思想的影响
一、唐末政治与唐宋变革
二、李翱的政治道论与对新士大夫精神的建构
三、李翱对于唐末政治治理的六点主张
第三节 唐末经济状况及其对李翱哲学思想的影响

第二章 李翱哲学的天道观
第一节 中国古代早期儒家的天道观
第二节 李翱思想中“道”的含义
第三节 李翱关于士大夫如何行道的思想
第四节 李翱哲学中“道”在思想史上的意义

第三章 唐以前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分类与研究
第一节 本性论:具有经验实证特点的人性品级论
第二节 生性论:受“生之谓性”思想影响的人性论
第三节 自性论:具有突出自性特点的道家、新道家人性论
第四节 天性论:受“仁、义、礼、智、圣”五行思想影响的人性论系列
第五节 佛性论:受佛教本体论影响的超越人性论

第四章 李翱的人性论
第一节 性情与善恶关系的思维结构
第二节 唐以前中国思想史中的性情关系学说
第三节 李翱人性论之性与情的体用关系
第四节 李翱人性论之性与情的相生关系

第五章 李翱复性论与中国古代人性论的精神转向
第一节 李翱复性论与中国古代人性论的精神转向
第二节 复性方法对中国传统儒家修养方法的影响
第三节 李翱哲学思想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改变
第四节 李翱哲学对宋代性二元论的影响
第五节 李翱哲学对“心统性情”说及心性未发已发学说的影响
第六节 李翱思想的矛盾及其解决
……

第六章 李翱哲学思想的现实维度
第七章 中国古代人性论精神转向的意义反思与当代儒家心性理论建构

附录 《复性书》义疏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