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燕辽古道与部族方国研究

燕辽古道与部族方国研究

  • 字数: 26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辽海出版社
  • 作者: 王绵厚 著
  • 出版日期: 2024-08-01
  • 商品条码: 978754517062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出版年份: 2024
定价:¥13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研究专项子课题,是国内首部关于中国东北燕辽(辽西)地区古代交通和部族方国领域的考古和历史地理学研究专著。作者结合自己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考古调查实践,以先秦至汉魏燕辽地区交通道为线索,以山川地理坐标、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献为依据,集中论述燕辽文化区、燕辽古道及相关部族方国这三个之前尚未开垦的重要学术研究课题。 书中首先对燕辽地区青铜时代的部族和方国分布进行考察,在“三重证据法”基础上提出“辽西三大考古问题”,即“夏家店下层文化燕亳说”、“大凌河窖藏青铜器燕王喜埋藏说”和“大凌河古道与燕辽文化区说”。论述的核心是对夏家店下层文化(含燕北、燕南类型)与夏家店上层文化的文化考古学定位,其基本看法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应以七老图山为南北分界,燕北类型以老哈河和大凌河为中心,是为土著“燕亳方国”的代表,否定了传统的“先商说”。燕南类型以大坨头文化等为代表,但实际上与燕北类型差别较大,应定位为西周以前的山戎或北戎文化。而大凌河至滦河下游的魏营子类型,应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在西周南下东渐后,与山戎和燕文化交汇的产物,可称燕戎文化。对以往学术界分歧较大的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分布和族系,本书定位于南不过七老图山(滦河上游),族系则为进入燕亳故地的东胡。 接着,本书重点涉论燕辽文化区的交通地理,涉及商末箕子东迁路径、春秋时齐桓公伐山戎的傍海卢龙道、战国末期燕王喜败逃辽东路线、辽西卢龙三道及汉末曹操北征乌桓这五条古道。这五条古道见于正史,但以往史学界并无确指,本书首次明确其路径及相关地理坐标。结合古交通道,作者重点考察了以下相关历史问题:其一,辽西大凌河古道出土青铜器的埋藏原因。作者从古器物学、文献学和交通调查角度出发,将大凌河古道出土的原器与北京琉璃河等地出土的西周燕国青铜器作比较,否定以往史学界认为的“西周初年燕国祭祀山川埋藏说”,证据凿凿。其二,对《水经注》中的燕辽“四大水系”与大凌河流域地理也进行了逐条疏证,考证相关古今河流城址名称和变迁。其三,关于古孤竹国的旧址问题,作者从古文献记载、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和地貌遗存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肯定卢龙蔡家坟遗址为商周时期重要都邑遗存,可勘定为古孤竹国所在。 最后,作者对辽西“红山古国”与“燕亳方国”的历史地位进行文化反思,在肯定五帝时代“红山古国文明”在中华文明起源中先导意义的同时,认为夏家店下层文化为代表的辽西燕亳文化是夏商北土燕辽地区早期土著方国文明的重要代表,应正确解读古代燕辽文化区、辽河文明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的关系,充分肯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所指出的在地域上互动发展,构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总体格局。本书荣获辽宁出版集团2022年度主业开发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王绵厚,当代著名考古学家,东北史地研究专家。曾任辽宁省博物馆馆长、中国辽金史学会副会长等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长白山区系考古与民族论纲”首席专家。著有《秦汉东北史》《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等。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论燕辽文化区
第一节 笔者在燕辽地区考古践行的简要回顾
第二节 边疆与边域考古和古民族研究中山川地理坐标的重要性
第三节 燕辽文化区依托的自然地理基础是"三山四水"
第四节 燕辽文化区青铜时代至秦汉诸考古学文化类型解读
第五节 燕辽地区青铜时代的部族与方国分布
第六节 立足燕辽文化,重新讨论东北文化区
第二章 古今燕辽出塞五道与"箕子东迁"
第一节 傍海卢龙道
第二节 卢龙中道
第三节 喜峰口路
第四节 古北口路
第五节 居庸关路

第六节 "箕子东迁"交通地理史迹钩沉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