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美学十五讲(第二版)

中国美学十五讲(第二版)

  • 字数: 395
  • 出版社: 北京大学
  • 作者: 朱良志 著
  • 商品条码: 9787301358610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2
  • 开本: 16开
  • 页数: 404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8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课的讲稿,讲述的是中国美学的基本内涵。他尝试通过中国美学发展自身的逻辑,去接触其核心问题,理出一个初步线索,着重敷陈中国美学的“生命超越”特性。全书分为三个意义单元:前五讲分别从道、禅、儒、骚以及气化哲学五个方面,追踪生命超越美学产生的根源及其流变,这是根源论;中间五讲集中讨论中国美学在知识之外、空间之外、时间之外、自身之外、色相世界之外追求美,体现出独特的超越美学旨趣,这是形态论;后五讲则是对境界、和谐、妙悟、形神和养气五个基本美学范畴的讨论,这是范畴论。书稿深具学理,高屋建瓴且探幽烛微,颇见学术功力,兼之行文畅达优美,颇富情致和文采,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美学著作。本次修订吸收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朱良志 ---------------------------- 朱良志,1955年生,安徽滁州人。北京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博雅讲席教授,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观念研究,近年来又多在中国传统绘画研究方面投入心力。出版有《南画十六观》《四时之外》《一花一世界》《真水无香》《石涛研究》《传世石涛款作品真伪考》《石涛诗文集》《八大山人研究》《曲院风荷》等著作,受到学界和读者关注。
精彩导读
一、感伤 楚辞的美是一唱三叹的美,往复回环,迷离恍惚。楚辞的格调是忧郁的,《离骚》者,犹离忧也。“骚人墨客”的“骚”,就有多愁善感的意思,是一种惆怅自怜。《周书》中说楚辞“宏才艳发,有恻隐之美”(卷四十一),这是很有见地的。司马迁说:“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也道出楚辞往复回环的美。 楚辞具有浓厚的感伤色彩。感伤的格调、敏感的情怀、多思的心胸,使楚辞如海洋般倾泻着诗人对宇宙人生的热情、焦虑和绝望。李白诗云:“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古风五十九首》其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王士祯《虞美人》词云:“回环锦字写离愁。恰似潇波,不断入湘流。”潇湘,乃楚辞诞生之地,古人多以潇湘暗指楚辞精神。阮亭以哀怨和愁情来说楚辞,颇中肯綮。楚辞是一首如怨如诉的羌曲。刘禹锡《潇湘神》词云:“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楚辞如夜晚的潇湘水,幽咽地流淌。前人有所谓“画屏飞去潇湘月,一床夜月吹羌笛” 的诗,正含此意。 明人蒋之翘曾说:“予读楚辞,观其悲壮处,似高渐离击筑,荆卿和歌于市,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凄婉处,似穷旅相思,当西风夜雨之际,哀蛩叫湿,残灯照愁。幽奇处,似入山径无人,但闻猩啼蛇啸,木魅山鬼习人语来向人拜……”(《七十二家评楚辞》) 这里以荆轲刺秦事比楚辞,很有思致。荆轲在燕国时与一个杀狗屠夫、一个击筑的音乐人(高渐离)相善。荆轲好酒,三人常痛饮于市,喝到高兴处,高渐离击筑,荆轲相和而歌,疯狂于闹市,旁若无人。荆轲受燕太子丹之请,去刺秦王。荆轲出行,燕为其准备了特别的送别仪式。那是一个清晨,秋冬之际的易水之滨,寒风凛冽,白露萧萧,送别的人都穿着白色的衣服,作生离之死别。易水荡漾,冷气逼人,众人捧起血酒,行悲壮之饯别礼。在寂静之中,如怨如诉的音乐划然而起,那是高渐离的击筑声。闻此声,骏马忽然扬蹄嘶鸣。荆轲掷下酒碗,乘着酒气,拔剑起舞,一首绝妙的歌从他的胸腔唱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众人也和着这乐声,幽咽地低吟。这深沉的声音在易水上回荡起来,众人的清泪融入了易水之中,化为轻烟在冷风中氤氲。歌罢,荆轲纵身上马,头也不回,消失在凄冷的寒风中。 楚辞传达的就是这样的凄婉之曲。骚人情深,幽咽情愫,蔚成中国艺术凄婉地回旋。清初画家萧云从有《离骚经图》,其上画家自跋云:“秋风秋雨,万木凋摇,每闻要眇之音,不知涕泗之横集……”独对骚人,情之深切! 王夫之说,《九歌》妙在“婉娩缠绵”“低回沉郁”“悱恻内储,含悲音于不觉耳” 。“含悲音于不觉耳”,准确地概括了楚辞悲的特点。楚辞的悲,不是西方传统意义上的悲剧,它是一种淡淡的忧愁,似淡若浓,似有若无,绵长幽咽。就像游子于途中,当秋风萧瑟之夜,冷雨凄迷,苍林呼号,凄婉之意如影影绰绰的光影,别有一种缠绵悱恻的意味。它不是昵昵儿女语,也不都是慷慨悲凉声,而是如怨如诉的衷曲。如《九歌·湘夫人》开章云:“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风萧瑟,洞庭波起,在浩淼的天际,糅进理想的影像,在迷离的影像中,置入淡淡哀愁。 谭嗣同《画兰》诗云:“雁声吹梦下江皋,楚竹湘舲起暮涛。帝子不来山鬼哭,一天风雨写《离骚》。”“一天风雨写《离骚》”,真是概括出了楚辞凄美的特点。楚辞中所散发的悠悠愁怨,如洞庭的烟波、潇湘的夜雨,不是也无风雨也无愁,而是漫天风雨写《离骚》。 这里谈几点关于楚辞悲伤格调的思考。 第一,杜鹃啼血。屈骚的传统,包含着一种永恒的期待精神,一种杜鹃啼血式的期待:虽不能实现,却在心中永远地呼唤;明知不可实现,却虽九死其犹未悔地等待。像李商隐《锦瑟》诗所说的“望帝春心托杜鹃”—相传蜀帝杜宇,号望帝,死后魂化为杜鹃。望帝,就是希望之神。杜鹃啼血,是一种永不止息的希望和期待。有希望才会去等待,在等待中有永不泯灭的期待。 元人范梈评李白《远别离》说:“此篇最有楚人风,所贵乎楚言者,断如复断,乱如复乱;而辞义反复行乎其间者,实未尝断而乱也。使人一唱三叹而有遗音……” 一唱三叹,似断非断,断而又断,乱而又乱,未尝断,未尝乱,其实正是楚辞之遗音。 前人说,楚辞多乱,多复。楚辞有独特的情感节奏,往复回环,复中有乱,乱中有断。每一顾三回首,每出一语必以三语复之。“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构成了楚辞曲折回环的体式。楚辞中有一诗名为《悲回风》,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象征。清人刘熙载说:“屈子之缠绵,枚叔、长卿之巨丽,渊明之高逸,宇宙间赋,归趣总不外此三种。”(《艺概·赋概》)以“缠绵”概括楚辞,道出了楚辞乱而复的特点。中国艺术中有一种独特的眷顾意识,就与楚辞有密切关系。王夫之说,诗要给人“一意回旋往复” 的感觉,楚辞有之。 楚辞这样的精神感染了无数中国艺术家。如石涛,他简直就是两千年后的屈原,读石涛,如阅屈原心迹。石涛是广西全州人,此地位于潇水和湘江的交界处,故石涛号清湘老人、湘源谷口人。他的朋友洪去芜说:“清湘道人出自潇湘,故所见皆是楚辞。其画随笔所到,无不可从《九歌》《山鬼》中想见之。” 石涛故世后,画家闵华在《过石涛上人故居》诗中说:“泽兰丛与潇湘竹,迅扫霜毫忆楚词。” 他们都注意到石涛与楚辞的联系。石涛自己也曾引苏轼诗题画说:“丹青写春色,欲补《离骚》传。” 石涛由潇湘来,他的一生都带有这潇湘精神,他的艺术也带有这浓厚的潇湘遗韵。屈骚传统中的杜鹃啼血式的期待,融入了石涛的禅心艺绪中。 石涛到底期待什么?他期待的是他的故国,那个逝去的“大本” 。他期待他的故乡,自离开故乡之后,他再未踏上故乡的路,但心中几乎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故乡的呼唤。故国、故乡,都具有有形的空间。更重要的是,石涛期待归返自己生命的“故园”—那种自由的、纯净的、自性的清明世界,这是他理想中的净界。石涛诗、画中所表现出的故国、故乡之思,往往和生命的故园意识混合在一起,或者可以说,他以对故乡、故国有形世界的期待,来表现对理想中心灵净界的追求。他心中永不泯灭的是做一个清湘人,那里是他的“大本”—空间的本原和性灵的原初。石涛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如杜鹃啼血,不停地啼叫。石涛终生画友姜实节在评石涛《写兰册》时说:“湘江万里无归路,应向春风泣鹧鸪。” 虽然难归,但心灵深处却在不停地啼鸣。这正是楚辞的精神。 这位明王室的后人,以艺术之心,回味那曾经有过的一切繁华,一切都不可挽回地逝去,一切的影像都在心灵的西风下萧瑟飘零。石涛喜欢玩味这时间的美感。石涛的画如同留住过去影像的相册,他不时地一帧一帧打开,感受时间流动背后的失望、凋落,也在享受过去的斑斑陈迹带给他的冷落中的欣喜。这包括对故国的眷顾(如谒明孝陵),但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深省,他是在回溯中品味人生的美感。每一顾三回首,构成石涛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也是楚辞的精魂。 石涛的诗作中充满了不可实现的叹惋,明知不可,还要奋力地回旋,将绝望当希望观,在吟玩绝望中自怜。正像他的朋友张少文在题其画时所说:“寒夜灯昏酒盏空,关心偶见画图中。可怜大地鱼虾尽,犹有渔竿老钓翁。”世界中已经没有了鱼虾,可钓翁还是独自垂竿。屈原将无可实现的理想化作天国的俯瞰,石涛将不可复原的家国影像糅进他的诗画。郑板桥说石涛的画“墨点无多泪自多”,并非说石涛心心念念于他的旧国,要做一个旧国臣子,其实说的就是这深层的回顾意识。 不能实现的,在想象中描画它;破灭的,在心灵中复原它;逝去的,在记忆中追逐它;宇宙永远没有回答,那就化作风,化作云,化作晨曦,化作晚霞,那就是他们—还有很多艺术家,乃至普通人,需要的回答。石涛的画,总是呈现出这样无可奈何的美感,迷离的美感。“可怜大地鱼虾尽,犹有渔竿老钓翁”,石涛的艺术可以说念念在楚风,处处出湘韵。石涛一生喜作墨荷,其墨荷堪称自有风格,黑入太阴,玄奥无比。他题墨荷画云:“不见峰头十丈红,别与芳思写江风。翠翘金钿明莺镜,疑是湘妃出水中。”小荷凌波而出,沐浴江风暮霭,如同湘妃从水中跃然而出。他的荷花画的是《九歌》中《湘夫人》的境界。他有《题松竹梅》云:“铁爪攫云起蛰龙,翠葆忽降海山峰。玉箫欲歇湘江冷,素影离离月下逢。”前二句写松,第三句写竹,第四句写梅。斑竹一枝千滴泪,月下梅魂多凄清,石涛就是以这梅魂竹韵,来表达胸中凄楚可怜的情致。 第二,无可奈何。唐代诗人贾岛诗云:“寂寞在潇湘。”(《送李馀往湖南》)楚辞中有一种寂寞无可奈何的精神。楚辞中所展现的是一个芳菲世界,却是一个寂寞的芳菲世界。清沈德潜说:“《天问》一篇,杂举古今来不可解事问之,若己之忠而见疑,亦天实为之,思而不得,转而为怨,怨而不得,转而为问,问君问他人不得,不容不问之天也。此是屈大夫无可奈何处。”(《说诗晬语》卷上)其实,不仅《天问》,整个楚辞都笼罩着这样的色彩,寂寞的怀抱、幽咽的怨情,二分细腻、三分无奈,充盈于楚辞之中。诗人讴歌着,叩问着,坦陈着心扉,诉说着凄楚。楚辞的格调是凄迷萧瑟的,芦荻无花秋水长,淡云微雨是潇湘。这萧瑟的景致,是寂寞的天地,这寂寞的天地中有特殊的美感。前人有句云,“蜀魄哭来春寂寞,楚魂吟后月朦胧”(唐来鹄《寒食山馆书情》),这格调就是楚人之境。 在《庄子》中,有西施颦病处最美的说法;在屈赋,却有山鬼含睇的说法:“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蘅,折芳馨兮遗所思。”(《九歌·山鬼》)这真是微妙珑玲,不可方物,充满了迷离的美感(当代画家傅抱石把握这样的情愫最是细腻)。在一个不见天日的幽篁深处,神女飘然而至,披着薜荔,身系女萝,衣裙上缀满石兰、杜蘅等香物,坐着香车,由远方的云霓向这山的雾霭里飘来,将天地也染上了香意。这香气四溢的世界,却是一个寂寞世界,寂寞的思念、无可奈何的情怀充斥在这世界里。这就是我所说的寂寞的芳菲世界。 楚辞为什么将这样的芳菲世界笼罩在寂寞的轻烟中?这正是要眇宜修的楚辞的高妙之处。无可奈何可以说是传统艺术的常境,它有特殊的美感。 无可奈何是无法排遣,此中有性灵的执着,不思量,自难忘,常在心头,挥之不去,自慰自解,惹人怜惜。人被抛掷到一个命运无可避免的境地,面临着命运无法逃避的危险:惜春,而春自离去;悲秋,而秋风正劲;泪眼问花,花儿不语;寄心高飞的征鸟,而鸟儿瞬间消失;时光如水,偏有脆弱敏感的心灵应对;命运难测,而每每忍受着风刀霜剑的撩拨。断云残雨无意绪,寂寞在朝朝暮暮;归路不知在何处,浪迹在无边途中。正是:“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无名氏《青玉案》) 人生在世,何人没有寂寞?生命本身或许就是一种寂寞的等待。无可奈何之境,是性灵的怅惘,放不下,又提不起,求不成,又解不得,似悲非悲,似解非解。传刘禹锡作《石头城》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白居易读后叹道:“后人将无法再作。”诗通过寂寞的情绪创造,泻落历史的忧伤,融入自己的人生感叹。月光撩拨着,似乎有意突出这座古城的萧瑟;潮水激越着,拍打着空城,也点点敲击在人的心扉。诗中不言兴亡,而兴亡在言外矣;不言痛苦,痛苦已深及骨髓。哪里都是王朝兴亡事,其实也敲打着从这历史的星空中掠过的香客—已经走过的,将要走过的。古城,故城,也是空荡荡的心灵孤城。 楚辞的这种寂寞无可奈何之境,在美学上具有很高价值。中国艺术中的楚湘情调多与此有关。清人恽南田提倡寂寞无可奈何之境,就深得楚风。南田在评董源《潇湘图》等时说:“偶一披玩,忽如寄身荒崖邃谷、寂寞无人之境。树色离披,涧路盘折,景不盈尺,游目无穷。”他认为云林最得此境:“云林通乎南宫,此真寂寞之境,再着一点便俗。”他说:“寂寞无可奈何之境,最宜入想,亟宜着笔。”(此处所言“南宫”,指米芾,代指米芾云烟缭绕的墨笔山水。)在寂寞无可奈何之处,他看到的是一种灵气,他嗅到了一种生命的香味,听到了绝妙的音乐。在这燕舞花飞、声情并集的世界里,他悟出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他说:“秋夜烟光,山腰如带,幽篁古槎相间,溪流激波,又澹荡之,所谓伊人,于此盘游,渺若云汉,虽欲不思,乌得而不思?”(《南田画跋》)淡淡的忧伤弥漫开来,这艺术境界,就是南田心中的“伊人”,那风姿绰约但又渺然难寻的理想境界。 第三,迷离恍惚。翁方刚评《九章》说“极尽迷离”,其实迷离正是楚骚本色,楚辞有镜花水月的美。清人张诗《屈子贯》说:“然盲之文吾能知其葩,腐之文吾能知其愤,庄之文吾能知其幻,班之文吾能知其密……若屈子,吾不知其翩飘乎从何而来,从何而往也?此必天半云霞,卷舒于空濛有无之中,或浓或淡,或斜或整,或聚或散,倏忽变化,不可思议,不可摹捉。” 这段评论对楚辞迷离恍惚的美极尽形容。 古诗有所谓“西风起边雁,一一向潇湘”,这一片江湖,如斑竹一枝千滴泪的传说,处处透出迷离的神韵。董其昌曾说:“画潇湘图,意在荒远灭没……望之模糊郁葱,似入林有猿啼虎嗥者乃称。” 潇湘楚韵,在迷离中荡漾。“一片潇湘落笔端,骚人千古带愁看。不堪秋着枫林港,雨阔烟深夜钓寒。” 迷离的江湖之思,从潇湘清景中传出。 迷离恍惚有一种独特的美感。明董其昌对“隔帘看花”之美颇为倾心,李日华谓“绘事必以微茫惨淡”为妙境;清恽南田云“山水要迷离”,布颜图云作画要有“乱里苍茫”,戴熙云画之境应是“阴阴沉沉若风雨杂沓而骤至,飘飘渺渺若云烟吞吐于太空”。迷离微茫能产生比清晰直露更好的美感,不是模糊不清,而是意绪的微茫难明、似有还无、若存若失。 楚辞的杜鹃啼血、无可奈何以及迷离恍惚处,以其独有的感伤气质直刺中国艺术的奥府;中国艺术往复回环的回旋之美,打上了楚辞的深深烙印。
目录
引 言 生命超越的美学 第一讲 游鱼之乐 一、通:会通物我 二、大:以物为量 三、全:大制不割 四、爱:忘情融物 五、游:朝阳初启 第二讲 不二法门 一、不二之义 二、去有无——超越现象本体结构 三、泯能所——超越主客关系 四、弃判断——关于是、在、比 五、任圆成——水流花开之境 第三讲 逝者如斯 一、创造 二、新变 三、流动 第四讲 骚人遗韵 一、感伤 二、唯美 三、远游 四、物哀 第五讲 气化宇宙 一、气韵 二、吞吐 三、氤氲 四、龙脉 第六讲 落花无言 一、大美不言 二、妙契无言 三、无言之美 第七讲 灵的空间 一、疏处走马 二、蹈虚蹑影 三、无色之色 四、疾涩之道 第八讲 四时之外 一、撕开时间之皮 二、刹那永恒 三、静里春秋 四、乱里世界 五、古意盎然 第九讲 以小见大 一、心性的伸展 二、体验的真实 三、月印万川,处处皆圆 第十讲 大巧若拙 一、拙的智慧 二、枯槁之美 三、艺之老境 四、天饰原则 第十一讲 华严境界 一、境与世界 二、境作为媒介 三、以境显理 四、境作为审美标准 第十二讲 饮之太和 一、和与位 二、适度原则 三、协调原则 四、天和原则 五、平和原则 六、艺术中两种和谐境界 第十三讲 妙悟玄门 一、妙悟是否为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二、妙悟与其他审美认识活动之区别 三、妙悟是一种慧的直觉 四、妙悟的核心在回到世界中 第十四讲 形神之间 一、以形写神 二、重神轻形 三、形式之外 第十五讲 颐养情性 一、养气说的哲学基础 二、养气说的基本理论构架 三、讨论三个与养气相关的问题 第一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