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语用三论(第二版)

语用三论(第二版)

  • 出版社: 上海教育
  • 作者: 何自然
  • 商品条码: 9787572028755
  • 版次: 1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8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为“西方最新语言学理论译介丛书”之一,与以往国内的语用学著作相比, 该书并没有沿袭指示语 、语用含义 、前提关系、言语行为等语用学经典课题的讨论 ,而是紧扣当今语用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集语用学理论中具有前沿性的三种理论于一书。该书分上、中、下三篇:关联论、顺应论和模因论。主要论述了赖斯语用学;关联、交际与意义;顺应论说略;顺应论的分析维度;顺应论的应用;模因论说略;模因与语言;模因与交际等内容。
作者简介
何自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广东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第二届委员、比利时国际语用学学会(IPrA)顾问委员会委员,是第一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语用学著作《语用学概论》,入选2008年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名单。 谢朝群,浙江外国语学院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溪学者领军人才,中外话语语用研究院(国际科研合作平台)院长,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担任国际英文学术期刊Internet Pragmatics 创刊主编,国际英文学术丛书Advances in (Im)politeness Studies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语用学、(不)礼貌等。其他学术兼职包括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翻译协会跨文化交流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等。研究成果曾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三等奖等。 陈新仁,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南京大学外国语言学研究所所长,East Asian Pragmatics与《外国语文研究》主编,Pragmatics副主编、《中国语言战略》第一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理论与应用、外语教育与教学、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其他学术兼职包括国际语用学学会顾问、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委会和外语课程研究专委会副主任等。
目录
目 录 前言 1 ……………………………………………………………… 上篇 关 联 论 第一章 格赖斯语用学 3 ……………………………………… 1. 1 语用学源流 3 …………………………………………… 1. 2 格赖斯语用学 6 ………………………………………… 1. 2. 1 理性、会话与合作原则 9 ……………………… 1. 2. 2 自然意义与非自然意义 11 …………………… 1. 2. 3 理性、意图与会话含意 13 ……………………… 1. 2. 4 会话含意的特性 14 …………………………… 1. 3 评价与思考 16 ………………………………………… 1. 4 结语 18 ………………………………………………… 第二章 论关联 20 ……………………………………………… 2. 1 关联的定义 20 ………………………………………… 2. 2 关联度 23 ……………………………………………… 2. 3 关联、语境与交际个体 25 ……………………………… 2. 4 关联原则 29 …………………………………………… 2. 4. 1 关联原则的提出 29 …………………………… 2. 4. 2 关联原则的演变 33 …………………………… 2. 5 结语 37 ………………………………………………… 第三章 关联、交际与意义 38 ………………………………… 3. 1 关联与交际 38 ………………………………………… 3. 1. 1 代码模式 38 …………………………………… 3. 1. 2 格赖斯推理模式 41 …………………………… 3. 1. 3 明示推理模式 44 3. 2 关联与意义 48 ………………………………………… 3. 2. 1 意义与意图 48 ………………………………… 3. 2. 2 隐义与显义 50 ………………………………… 3. 3 关联论:评说与争鸣 55 ……………………………… 3. 4 结语 59 ………………………………………………… 中篇 顺 应 论 第四章 顺应论略说 63 ……………………………………… 4. 1 顺应论的由来 63 ……………………………………… 4. 2 顺应论的理论来源 64 ………………………………… 4. 3 顺应论的三个核心概念 68 …………………………… 4. 4 顺应论的视角观 70 …………………………………… 4. 5 结语 77 ………………………………………………… 第五章 顺应论的分析维度 78 ……………………………… 5. 1 语境因素的顺应 78 …………………………………… 5. 2 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 84 ……………………………… 5. 3 顺应的动态过程 91 …………………………………… 5. 4 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 93 ………………………… 5. 5 语用学统一理论的构建 94 …………………………… 5. 6 结语 97 ………………………………………………… 第六章 顺应论的应用 98 …………………………………… 6. 1 信息过量现象的顺应性解释 99 ………………………… 6. 2 英语反义词缀派生的顺应性解释 104 ………………… 6. 3 结语 109 ……………………………………………… 第七章 关于顺应论的评价 111 ……………………………… 7. 1 顺应论简评 111 7. 2 回应:语言顺应论的可证伪性 116 …………………… 7. 3 语言顺应论的笼统性及其解决办法 118 ……………… 7. 4 结语 119 ……………………………………………… 第八章 顺应与重建:关于结构与语境关系的再思考 121 …………………………………………………… 8. 1 语言结构与语境的联结关系 121 ……………………… 8. 2 语言语境的本体论和认识论联系 122 ………………… 8. 3 语境与结构之间内在关联的启示 125 ………………… 8. 4 语境的语言重建与“不顺应” 127 ……………………… 8. 5 结语 130 ……………………………………………… 下篇 模 因 论 第九章 模因论说略 133 ……………………………………… 9. 1 道金斯简介 133 ………………………………………… 9. 2 meme 一词的翻译 135 ………………………………… 9. 3 模因论基本思想 137 …………………………………… 9. 3. 1 模因概念的提出 137 ………………………… 9. 3. 2 成功模因的三个特点 140 ……………………… 9. 3. 3 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 143 ……………………… 9. 3. 4 布莱克摩尔对模因论的发展 144 ……………… 9. 4 模因论:质疑与回应 148 ……………………………… 9. 4. 1 模因论学科独立性的质疑与回应 151 ………… 9. 4. 2 模因论科学性的质疑与回应 155 ……………… 9. 5 结语 157 ……………………………………………… 第十章 模因与语言 159 ……………………………………… 10. 1 从模因到语言模因 159 ……………………………… 10. 2 语言是一种模因 160 10. 3 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 163 ………………………… 10. 3. 1 教育与知识传授使模因得以复制和传播164 ………………………………………… 10. 3. 2 语言本身的运用促成模因的复制和传播165 ………………………………………… 10. 3. 3 通过交际和交流而形成的语言模因 166 …… 10. 4 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 168 ……………………… 10. 4. 1 内容相同形式各异:模因基因型传播168 ………………………………………… 10. 4. 2 形式相同内容各异:模因表现型传播170 ………………………………………… 10. 5 模因与社会实践 172 ………………………………… 10. 5. 1 赶时髦 172 ………………………………… 10. 5. 2 语码混用 174 ……………………………… 10. 6 研究语言模因的意义 175 …………………………… 10. 6. 1 模因与翻译 175 …………………………… 10. 6. 2 模因与文化 176 …………………………… 10. 6. 3 模因与语言教学 178 ………………………… 10. 7 结语 179 ……………………………………………… 第十一章 模因与交际 180 …………………………………… 11. 1 人与模因 180 ………………………………………… 11. 2 交际中的仿制 180 …………………………………… 11. 3 交际中的“感染” 182 ………………………………… 11. 4 交际与模因 188 ……………………………………… 11. 5 模因、意义与行动 191 ………………………………… 11. 6 结语 193 ……………………………………………… 参考文献 19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