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市场化机制研究

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市场化机制研究

  • 字数: 153
  • 出版社: 中国经济
  • 作者: 赵晓东,王娟,邓良辰|译者:无
  • 商品条码: 978751367963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0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电力需求侧管理是我国能源战略发展中的关注要素。近年来虚拟电厂、绿色用电、节约用电、电能替代等应用,不仅持续成为行业内的关注焦点,还在投行、券商、互联网等行业跨界发酵升温。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是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效抓手。为应对新型电力系统的新特点,必须要坚持系统观念,推动源网荷储高度融合、协调互动,协力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尤其是要高度重视和更好发挥电力需求侧的作用。本书以电力需求侧管理在我国的实践为基础,系统分析电力需求侧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结合研究团队调研的结果,重点介绍近年来为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并提出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发展的建议。
作者简介
赵晓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华北电力大学工学硕士。曾就职于广东粤电集团、中国国电集团、国家电投集团,具有丰富的电力工程与电力交易一线工作经验。2020年加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统分析研究中心,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力需求侧管理、电力市场、综合能源服务等。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发改委项目1项,上海电网公司课题1项;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投集团、北京市科委等单位委托的多项研究课题。王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统分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能源系统分析、能源市场化改革研究、能源产业研究。在《宏观经济管理》、《改革》、《税务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合著书籍多部。曾参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多个重要政策文件研究和起草工作,完成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领导批示。主持或参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委托的能源研究课题30余项,曾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国家能源局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省部级研究成果奖。邓良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任职,电气工程专业硕士。长期从事能源系统分析、电力体制改革、电力需求侧管理、综合能源服务等领域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曾参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多个重要政策文件研究和起草工作。参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委托的能源研究课题10余项,内容涉及能源高质量发展、能源电力体制改革、电力需求侧管理等领域。
目录
第一章背景及综述 一、新形势与新要求 (一)电力消费持续快速增长,供需平衡面临日趋复杂的挑战 (二)新型电力系统呈现新特征,电力需求侧内涵功能大幅拓展 (三)电气化水平稳步提升,电力需求侧资源规模逐步扩大 (四)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利于电力需求侧参与市场 (五)技术模式创新蓬勃涌现,电力需求侧管理成为新的“蓝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问题与挑战 (一)电力需求侧资源潜力远未得到充分挖掘 (二)电力用户参与电力需求侧管理积极性有待提高 (三)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补偿/激励资金来源受限 (四)电力需求侧管理相关技术装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本书概述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重点 (三)研究内容 第二章电力需求侧管理实践研究 一、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国际实践 (一)美国的实践经验 (二)欧洲国家的实践经验 (三)澳大利亚的实践经验 (四)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二、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发展历程 (一)2000年以前 (二)2000—2010年 (三)2010—2017年 (四)2017—2023年 第三章挖掘需求侧资源的经济性研究 一、基于电价引导需求侧资源的经济性分析 (一)我国市场化电价的形成机制 (二)实施峰谷电价对调动需求侧资源成本的影响 二、基于激励引导需求侧资源的经济性分析 (一)我国市场化需求响应的经济激励形成机制 (二)实施需求响应对调动需求侧资源成本的影响 第四章需求侧资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模式研究 一、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进展 (一)电力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 (二)输配电价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全面推进电力市场体系建设 (四)竞争性环节电价有序放开 (五)配售电改革稳妥推进 (六)绿电、绿证需求更加活跃 (七)交易机构规范运行 (八)电力监管体系逐步完善 二、我国需求侧资源参与电力市场的主要方式 (一)经营主体形式 (二)执行价格机制 (三)参与市场类型 三、我国需求侧资源与电力市场融合发展的挑战 (一)电价方面 (二)现货电能量市场方面 (三)辅助服务市场方面 (四)需求响应方面 四、我国需求侧资源与电力市场融合发展的初步构思 (一)近中期 (二)中远期 第五章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地方经验与典型案例研究 一、地方实践经验 (一)江苏稳扎稳打,电力需求侧管理实践经验积累丰富 (二)上海数字赋能,积极推动需求响应制度化发展 (三)浙江重视创新,打造“一键响应”需求侧管理模式 (四)广东起步较早,积极打造市场化需求响应 (五)河北节能优先,做细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 (六)山东机制突破,建立基于现货的需求响应机制 (七)湖南积极推进,多措并举推动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 (八)山西依托市场,推动需求侧资源参与电力市场运行 (九)重庆因地制宜,深挖空调负荷可调节资源 二、典型案例 (一)电网企业典型案例 (二)负荷聚合商实践经验 (三)工商业用户实践经验 第六章展望与建议 一、电力需求侧管理展望 (一)继续坚持节约优先 (二)更加突出灵活调节 (三)强化绿色低碳发展 (四)积极发挥市场作用 (五)数智赋能融合创新 二、进一步完善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细化政策体系 (二)优化平台建设,更新技术装备 (三)坚持因地制宜,地方积极探索 (四)参与电力市场,体现多元价值 (五)重视数字赋能,创新业态模式重要术语索引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