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智慧养老与数字技能

智慧养老与数字技能

  • 字数: 260
  • 出版社: 上海人民
  • 作者: 曹艳春 叶怡君 著
  • 商品条码: 9787208191839
  • 版次: 1
  • 页数: 253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智慧养老背景下老年人数字技能提升研究。智慧养老其本质是万物互联,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连接;第二层次是数据价值提炼;第三层次是效率应用赋能,数据的价值落地到应用场景。数智技术、数智装置、数智应用、数智理念、数智思维和数智逻辑不断嵌入与拓展到老年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欧盟和联合国构建了全民数字素养框架,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数字素养框架。然而,我国至今缺乏针对老年人和适合老年人的数字素养框架,也无针对老年人数字素养与技能进行评估和分级的大型调查,尚无对老年人数字素养与技能需要达到什么标准的分级培育标准。本书将构建智慧养老背景下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老年人数字素养指数,基于全国性的大型调查,对老年人数字技能进行评估,设计分级培育方案,提出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曹艳春,女,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杜克大学2012年-2013年国家公派访问学者。2014年获得人才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称号和教育部归国留学人员启动基金资助。 1999年于南开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2003年于湖南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2008年1月于上海财经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讲《经济学概论》、《公共经济学》、《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和《社会保障学》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经济政策、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养老保障等。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研究,2009;大数据背景下我国老年长期照护分级机制及动态系统均衡研究,2015)、主持省部级课题7项(包括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课题1项、上海市“十八大精神研究”1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课题市级项目1项、上海市社科青年课题1项、教育部归国留学人才启动基金1项和上海市浦江人才项目资助1项等)、校级课题5项(含华东师范大学预研究课题2项、华东师范大学思勉后期资助课题l项以及智库成果培育项目2项)以及横向课题10项;参与国家自科基金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出版教材和专著6本,在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等发表论文50多篇。 获得省部级奖励三项,包括:2010年,《我国城乡社会救助系统建设研究》获得上海市第八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省部级奖励);2014年,《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研究》获得上海市第八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省部级奖励);2015年,《上海市老年长期照护制度研究》获得第十届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奖三等奖。
目录
总序 钟仁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人口老龄化背景 (二)人工智能与智慧养老发展背景 (三)银发经济发展背景 (四)老年人网络使用和数字参与背景 (五)推动老年人数字技能提升的政策和实践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人工智能的研究 (一)人工智能概念界定 (二)人工智能层次分类 (三)人工智能发展阶段 (四)人工智能赋能 (五)人工智能风险治理与可信安全建设 二、关于智慧养老的研究 (一)智慧养老概念内涵 (二)智慧养老形态与模式研究 (三)智慧养老技术研究 (四)老年群体对智慧养老的态度研究 (五)推动智慧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和手段研究 三、关于数字素养和技能的研究 (一)数字素养和技能的概念与内涵 (二)数字素养和技能的评价框架建构 (三)素质素养和技能的提升路径研究 (四)老年群体的数字素养和技能研究 四、研究述评 第三节 国内外数字素养和技能框架演进 一、数字素养框架发展史 (一)数字素养框架的起源与早期发展(2004—2013年) (二)全球数字素养框架完善和扩展时期(2015—2017年) (三)全球化与多样化的数字素养框架发展(2018—2020年) (四)数字素养框架在中国的发展 二、欧盟数字素养框架及其演进 (一)欧盟数字素养框架体系演进 (二)欧盟数字素养框架二级指标的内容 三、英国JISC数字素养发展框架 四、联合国数字素养框架 五、我国《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框架 六、我国教育部《教师数字素养》框架 七、我国公务员数字素养指标体系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特色创新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创新 (一)理论创新 (二)实践创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