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随附物理主义的弱化与进化

随附物理主义的弱化与进化

  • 字数: 254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冉奎|
  • 商品条码: 978752274327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7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心身关系问题是一个古 老而又年轻的问题,说它古 老,是因为它可以追溯到哲 学产生以前人们在思考身体 和灵魂的关系时,这个问题 就算出现了;说它年轻,是 因为到今天为止,我们对它 的研究仍然算不上成熟。人 类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不仅 在哲学领域产生了实体二元 论、属性二元论,以及还原 论、非还原论等理论模型, 还在科学领域产生了心理学 、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人 工智能等学科和研究方向。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心身 关系和心理因果,以心理因 果的排他性困境为载体和线 索,将心理因果问题的实质 归结为我们应该接受何种心 身关系模型的问题。围绕心 身关系模型的问题,本书以 20世纪后半期的哲学研究为 基础,详细研究了以随附性 概念为核心的非还原物理主 义,将它的核心概念、理论 立场和理论困境进行了梳理 。本书提出了三个论证,否 定了随附性概念中的充分性 内涵,为物理属性非充分决 定心理属性的结论提供了直 接依据。同时,本书还提出 了理解心身关系的两个视角 ,即全局视角和局部视角, 调和了物理主义和非还原性 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具 有启发性的心身关系模型。
作者简介
冉奎,1987年生,哲学博士,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坚持因果性与心理因果的研究。在《世界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数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项;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1项;获得学校各类基金项目立项3项。
目录
第一章 随附物理主义 第一节 随附性概念的基本定义 一 随附性概念的起源 二 弱随附性 三 强随附性 四 全局随附性 五 多域随附性 第二节 不同随附性之间的关系 一 强随附性与全局随附性 二 多域随附性与单域随附性 第三节 随附物理主义 一 随附物理主义的基本思想 二 心—身随附性 第四节 随附性概念的变迁 一 作为内禀概念的随附性 二 作为描述概念的随附性 第二章 心理因果的困难 第一节 随附因果模型 一 副现象因果与随附性因果 二 心理因果与随附因果 三 金在权对随附因果模型的自我批评 第二节 心理因果的排他性论证 一 心理因果的三个问题 二 排他性论证的原理 三 排他性论证的推理过程 第三节 消除排他性论证的一些方法 一 排他性论证与过度决定 二 消除排他性论证的因果释义进路 三 排他性论证与因果封闭性 四 一些回应 第三章 功能化还原模型的尝试 第一节 心—身关系的还原主义 一 还原主义 二 同一性与还原化说明 三 经典的还原模型 第二节 功能化的还原模型 一 理论背景 二 功能化的还原模型 三 消除说明裂缝 四 接近充足的物理主义 五 拯救感受性 第三节 功能化还原的问题 一 列举不是定义 二 功能化定义的不完备性 三 功能化还原模型的世界图景 第四章 随附性的弱化 第一节 全局随附性 一 三种全局随附性 二 全局随附性与个体随附性 三 关系属性的启示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