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系统分析与设计中的非功能需求

系统分析与设计中的非功能需求

  • 出版社: 国防工业
  • 作者: 凯文·麦格·亚当斯|译者:郝建平 叶飞 王松山 李星新 顾亚娟 李坷
  • 商品条码: 9787118131277
  • 版次: 1
  • 页数: 232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11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美国产品制造面临竞争优势丢失、世界经济地位下降的趋势为背景,以重振本科生和研究生工程课程计划,提高产品设计系统工程能力为具体目标,对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即产品非功能需求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包括系统设计和非功能需求、保障考虑因素、应变考虑因素、生存力考虑因素和结论。
作者简介
郝建平,陆军工程大学石家庄校区教授。叶飞,陆军工程大学石家庄校区教授。王松山,陆军工程大学石家庄校区副教授。李星新,陆军工程大学石家庄校区副教授。顾亚娟,陆军工程大学石家庄校区副教授。
目录
目录 第一部分系统设计和非功能需求 第1章工程系统设计概述 11工程系统设计引言 12工程设计 13工程师与工程设计 14系统寿命周期模型中的设计 1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设计方法学 21设计方法学引言 22工程设计学科概论 221支持设计方法学的特征 222设计方法学中的思维 223支持所有工程设计方法学的思维和特性综合 23方法学术语及其关系 231范式 232哲学 233方法学 234方法和技术 235科学术语之间的关系 24工程设计的层次结构 241科学领域的工程范式 242工程哲学 243工程设计方法学 25工程设计方法学 251莫里斯·阿西莫夫(Morris Asimow)方法学 252奈杰尔·克罗斯(Nigel Cross)方法学 253迈克尔J弗伦奇(Michael J French)方法学 254弗拉基米尔·哈布卡和W恩斯特·埃德(Vladimir Hubka and W Ernst Eder)方法学 255斯图尔特·普格(Stuart Pugh)方法学 256德国工程师协会方法学 257帕尔、贝茨、费尔德胡森和格罗特(Pahl,Beitz, Feldhusen and Grote)方法学 26公理化设计方法学 261公理化设计方法学简况 262公理化设计方法学中的域 263独立公理 264信息公理 265约束或非功能需求 27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非功能需求 31非功能需求引言 32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的定义 321功能需求 322非功能需求 323非功能需求的结构 33非功能需求的识别和组织 34非功能需求的分类 341Boehm的软件质量倡议 342罗马航空发展中心的质量模型 343FURPS和FURPS+模型 344Blundell、Hines和Stach的质量度量 345Somerville的分类架构 346国际标准 347非功能需求的提取 35理解系统设计中主要非功能需求的概念性框架 351非功能需求分类模式的合理化 352特有的非功能需求 353最常用非功能需求的正式定义 354系统非功能需求的概念性分类 355非功能需求分类法在系统中的应用 36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ⅩⅩ第二部分保障考虑因素 第4章可靠性和维修性 41可靠性和维修性引言 42可靠性 421可靠性定义 422可靠性函数 423部件可靠性模型 424系统设计工作的可靠性 425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 426度量可靠性 43维修性 431维修性的定义 432与维修性有关的术语 433维修性计算 434维修保障方案 435系统设计工作的维修性 436度量维修性 4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可用性、可操作性和测试性 51可用性和测试性引言 52可用性和可操作性 521可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定义 522使用可用度函数 523系统设计中的可用性 524使用可用度(Ao) 53测试性 531测试性的定义 532系统设计中的测试性 533度量测试性 5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设计考虑因素 第6章简洁性、模块化、简单性和追溯性 61简洁性、模块化、简单性和追溯性引言 62简洁性 621简洁性的定义 622系统设计工作的简洁性 623度量简洁性 63模块化 631模块化的定义 632耦合和内聚的定义 633模块化度量指标 634系统设计工作的模块化 635度量模块化 64简单性 641简单性和复杂性的定义 642复杂性的特征 643系统复杂性的度量方法 644度量复杂性 65追溯性 651追溯性的定义 652系统设计工作的追溯性 653追溯性的评估方法 654度量追溯性 66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兼容性、一致性、互操作性 71引言 72兼容性 721兼容性的定义 722标准——确保系统兼容性的手段 723系统设计工作的兼容性 724设计中的兼容性评价 725度量设计兼容性方法 726度量兼容性 73一致性 731一致性定义 732系统设计工作的一致性 733设计中评价一致性的方法 734设计中度量一致性的方法 735度量一致性 74互操作性 741互操作性的定义 742互操作性模型 743系统设计工作中的互操作性 744评价互操作性的方法 745系统互操作性评估的i-Score模型 746度量互操作性 7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系统安全性 81安全性引言 82安全性的定义 83系统中的安全性 84系统设计工作的安全性 85基于系统的事故模型 851STAMP的系统理论原理 852STAMP准则与系统设计的交集 86评价系统安全性的量度 861系统安全性量表 862系统安全性的建议量表 87度量系统安全性 88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应变考虑因素 第9章适应性、灵活性、可修改性、可伸缩性、鲁棒性 91可变性引言 92可变性概念 921变化的动因 922变化的机制 923变化对系统及其环境的影响 924描述变化事件 93适应性和灵活性 931适应性的定义 932灵活性的定义 933适应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94可修改性和可伸缩性 941可修改性的定义 942系统的可修改性 95鲁棒性 951鲁棒性的定义 952系统中的鲁棒性 96系统设计中的可变性 961可变性的评价方法 962度量可变性 97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可扩展性、可移植性、可重用性和自描述性 101引言 102可扩展性 1021可扩展性的定义 1022系统设计中的可扩展性 103可移植性 1031可移植性的定义 1032系统设计中的可移植性 104可重用性 1041可重用性的定义 1042可重用性作为系统设计要素 105自描述性 1051自描述性的定义 1052系统设计中的自描述性 106评价可扩展性、可移植性、可重用性和自描述性的方法 1061度量量表的开发 1062度量可扩展性、可移植性、可重用性和自描述性 107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生存力考虑因素 第11章可理解性、易用性、鲁棒性和生存性 111可理解性、易用性、鲁棒性和生存性概述 112可理解性 1121可理解性的定义 1122可理解性的要素 1123系统设计中的可理解性 113易用性 1131易用性的定义 1132系统设计中的易用性 114鲁棒性 1141鲁棒性的定义 1142作为系统设计要素的鲁棒性 115生存性 1151生存性的定义 1152生存性方案 1153系统设计中的生存性 116可理解性、易用性、鲁棒性和生存性的评价方法 1161度量量表的开发 1162度量可理解性、易用性、鲁棒性和生存性 117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2章准确性、正确性、效率和完整性 121准确性、正确性、效率和完整性概述 122准确性 1221准确性的定义 1222测量中准确性 1223系统设计中的准确性 123正确性 1231正确性的定义 1232系统设计中评价正确性 1233在系统设计中确保正确性的方法 1234正确性小结 124效率 1241效率的定义 1242在设计中解决系统效率问题 125完整性 1251完整性的定义 1252完整性的原理 1253系统设计中的完整性 126准确性、正确性、效率和完整性的评价方法 1261度量量表的开发 1262度量准确性、正确性、效率和完整性 127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结论 第13章总结 131工程设计的地位和重要性 132工程设计中的教育 133本书在工程设计中的地位 13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