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环境约束下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研究

环境约束下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研究

  • 字数: 364
  • 出版社: 中国经济
  • 作者: 何雄浪,王诗语|译者:无
  • 商品条码: 978751367808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79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产业联动是实现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内核,如何有效地发挥区域产业联动效应以及实现不同类型产业间资源与要素的有效整合,不仅关系到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全局而且会影响经济与社会的长远发展。城市群作为未来产业竞争与区域竞争的重要载体,对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将愈发明显。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包含三个国家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圈)和两个区域性城市群(黔中和滇中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具有区域内部优势互补性强、产业梯度明显和开发潜力巨大等独特优势,是整个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辐射和带动其他城市以及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由此,长江经济带不同地区产业如何实现有序联动与协同发展对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十分巨大,对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分重要。
作者简介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民委领军人才,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在《经济学(季刊)》《学术月刊》《经济学家》《财经研究》《南开经济研究》等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
目录
\\\"1绪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1.1本书的研究背景 1.2本书的研究对象 1.3本书的研究思路 1.4本书的研究特点 2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联动效应与城乡融合发展 2.1高铁建设对城乡融合发展影响的理论机制分析 2.2研究设计与描述性统计 2.3实证结果与分析 2.4异质性分析 2.5稳健性检验 2.6本章小结 3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溢出效应与城乡融合发展 3.1政策背景和理论模型分析 3.2研究设计与描述性统计 3.3实证结果与分析 3.4进一步分析 3.5本章小结 4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与经济收敛 4.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收敛理论分析 4.2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收敛的实证分析 4.3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收敛影响的实证 分析 4.4本章小结 5经济关联、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 5.1空间溢出效应下城市群经济关联与经济增长理论机制 5.2模型的构建和变量的说明 5.3实证结果分析 5.4本章小结 6产业联动网络、要素配置与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6.1产业联动网络与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机制 6.2产业联动网络与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的指标体系构建 及特征事实 6.3产业联动网络对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效应的实证分析 6.4本章小结 7城镇化、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 7.1城镇化与环境污染的理论机制分析 7.2变量说明与模型选取 7.3实证结果分析 7.4本章小结 8环境约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绿色发展 8.1理论模型分析 8.2研究设计与描述性统计 8.3实证结果分析 8.4进一步分析 8.5本章小结 9环境规制、技术进步与区域绿色经济发展 9.1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的提出 9.2模型的构建和变量的说明 9.3实证结果分析 9.4本章小结 10环境规制、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韧性 10.1理论模型与机制分析 10.2实证策略 10.3实证结果分析 10.4进一步分析 10.5本章小结 11人口流动、空间溢出与区域创新能力 11.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2计量方法与模型设定 11.3实证结果分析 11.4异质性分析 11.5本章小结 12人口数量红利、人口质量红利与城市经济韧性 12.1理论分析 12.2研究设计 12.3实证结果分析 12.4进一步分析 12.5本章小结 13创新关联网络、创新能力与地区全要素生产率 13.1理论分析 13.2区域创新关联网络的特征事实 13.3实证策略 13.4回归结果分析 13.5进一步分析 13.6本章小结 14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对策措施 14.1协同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联动发展 14.2扎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协调发展 14.3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文旅融合发展 15本书的研究结论、研究不足与展望 15.1本书的研究结论 15.2本书的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