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早期中国知识观念与文献的生成(01殷商西周卷)(精)

早期中国知识观念与文献的生成(01殷商西周卷)(精)

  • 字数: 550
  • 出版社: 北京师大
  • 作者: 林甸甸|总主编:过常宝
  • 商品条码: 9787303296521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20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1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对殷商西周时期的知识、观念和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在各类制度性背景下,对这一时期知识、观念和文献之间的关系进行结构性研究。本书探讨了这一时期甲骨刻辞、彝器铭文、“书”类文献、诗的创制、易占文献、祝告话语等七种重要类型文献的生成、结构形态及文化功能,阐释了“中国古典传统”在这一时期的历史演变过程。本书将殷商西周时期的文献生成和传播过程视为一种话语实践,论述传世文献中来源不同、功能各异的话语要素,还原其作为仪式文本或职事文献的本质。本书将文献置于历史文化研究的视域中进行考察,有助于了解殷商西周时期的知识观念、制度理念和文献生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本书的论述,还有助于了解早期中国古典传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作者简介
\"主编 过常宝,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文学院院长、河北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民协民间文化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文化研究。著有《先秦文体与话语方式研究》《制礼作乐与西周文献的生成》《楚辞与原始宗教》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 作者 林甸甸,1986 年 10 月生,浙江绍兴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博士后。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殷商西周的文献、文本研究。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著有《上古天学知识及文献研究》,于《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第一章 文化学视野下的殷商西周文献 第一节 早期中国的文献类型与文学史意义 第二节 “知识-制度-文献”模型与话语分析法的引入 第二章 甲骨刻辞:占卜制度中的话语实践 第一节 占卜知识与“帝”观念 第二节 从贡物到档案:“记事刻辞”的历时演化 第三节 以陈述求检验:命辞的写作姿态 第四节 从监督到褒美:占验辞中的修辞性记录 第三章 彝器铭文:从“记名”到“称功” 第一节 铭文的制作背景与文化功能 第二节 殷商铭文的功能变迁 第三节 具西周铭文话语形式的突破 第四节 已宗法观念中的铭文演变 第四章 月令传统:天学知识与时序政治 第一节 时序价值的建立与史官文献的生成 第二节 告朔制度的兴废与月令文体的生成 第五章 “书”类文献:文书稽古与道德垂范 第一节 从“命”的形态看“书”的文本层次 第二节 “诰”的口头与书面传统 第三节 从“帝令”到“天命”:周初八诰的天命建构 第六章 “诗”的创制:神道设教与话语建构 第一节 从庙堂到“平门”:谏诫传统的兴衰 第二节 周族史诗:族群整合与历史叙事 第三节 礼乐知识视野下的“风雅正变” 第七章 易占文献:职事传统中的占卜知识 第一节 符号象征观念与《易》的生成 第二节 “梦”观念的变化与梦书的制作 第八章 祝告话语:口头传统与书面文献的互渗 第一节 祝告话语的历史起源与形式特征 第二节 告、祷、嘏:先秦祝告话语的结构要素 第三节 《诗》对祝告话语的吸纳 第四节 “诅”与“盟”:祝告话语的另一面 结语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