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犯罪记录的制度逻辑

犯罪记录的制度逻辑

  • 字数: 260
  •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
  • 作者: 吴尚聪
  • 商品条码: 978757640561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80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包含着对犯罪记录 制度内在结构的阐释、对犯 罪记录制度变迁的历史梳理 、对当代犯罪记录制度的社 会分析,并以现代性为视角 ,从中揭示出犯罪记录制度 所蕴含的双重逻辑,即犯罪 预防与权利保护之间的二律 背反一看似并行的二者存在 着内在张力以及不可避免的 矛盾冲突。就此问题得出的 一个暂时性回答,是需要以 权利制衡权力,以犯罪人对 于自身犯罪记录这一个人信 息的控制权,平衡国家基于 管理与预防犯罪的需要而对 犯罪记录这一重要资源的过 度使用,在宏观的制度理念 层面、中观的制度构造层面 与微观的具体制度层面,实 现两种利益的协调平衡,促 成犯罪记录制度双重功能的 真正实现。一言以蔽之,具 有双元结构的犯罪记录制度 需要实现两种利益间的平衡 。
作者简介
吴尚聪,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网络法以及相关领域。在相关杂志上发表论文若干。
目录
总序 导言 第一章 犯罪记录的双重维度及其内在冲突:国家工具VS个人信息 第一节 国家建构:作为犯罪预防的“国家工具” 一、当代社会面临的刑罚危机与预防课题 二、作为再犯罪预防体系一环的犯罪记录制度:我国再犯罪预防体系 三、犯罪记录的犯罪预防机制 四、犯罪预防功能的延伸:作为社会综合治理的基础信息 第二节 自发生成:作为犯罪人权利保护的“个人信息” 一、犯罪记录的另一维度:个人信息 二、从“个人信息”到“犯罪记录” 第三节 冲突的表现及其根源 一、冲突的表现:两种理念的相互制约导致权力与权利之间利益失衡 二、问题的根源:理性推动的现代性过程中的社会控制之必然结果 第二章 现代性、社会控制与犯罪记录制度:犯罪记录的制度变迁史 第一节 针对肉体的低效惩罚:中国古代犯罪记录制度的历史考察 一、中国古代三种“类犯罪记录制度” 二、黥刑制度的历史考察 三、“三位一体”的黥刑制度:肉刑、耻辱刑与犯罪记录 第二节 非制度化的社会歧视:《刑法》“前科报告制度”及其异化 一、《刑法》第100条规定的“前科报告制度” 二、前科报告制度的悖论与异化 第三节 基于信息的制度化控制:2012年《犯罪记录制度意见》 一、从“前科”到“犯罪记录”:范式转换与规范的“犯罪记录”概念的出现 二、从“犯罪记录”到“犯罪记录制度”:犯罪记录的制度化构建与多元价值追求 三、当犯罪记录遭遇算法:作为“信息”的犯罪记录与算法歧视的正当化 第三章 现代社会的理性化征服及其悖论:当代中国犯罪记录制度分析 第一节 传统的犯罪标签理论:再犯罪形成的社会互动过程 一、犯罪“标签”与再犯罪形成 二、理论基础:符号互动论与自我图像理论 三、理论延伸:“自我预言的实现” 第二节 作为一个社会学问题的犯罪记录:从犯罪学“犯罪的产生”到社会学“人的存在” 一、断裂与枷锁:重塑社会关系的纽带 二、“全景敞视监狱”:自我规训的工具 第三节 当代中国犯罪记录制度分析:变异的制度与控制的文化 一、目的的置换:从“预防”步入“控制” 二、客体的更替:从“肉体”转向“信息” 三、手段的进阶:从“示众”走向“隐蔽” 第四章 对我国犯罪记录制度的反思与批判:以制度比较为切入 第一节 制度比较:犯罪记录制度VS失信被执行人制度 一、比较的基础:负面标签评价机制 二、制度目的:预防未然之罪VS履行已然之债 三、采取手段:权利剥夺VS信用惩戒 第二节 制度特性:当前我国犯罪记录制度的独有特性 一、永久性:内容上的权利剥夺 二、连带性:范围上的株连效应 三、社会评价的道德伦理性:犯罪人难以真正回归社会 四、非关联性: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联性缺失 第三节 制度功能的质疑:犯罪记录制度应当发挥何种功能 一、对当前模式暨异化的惩罚模式之批判 二、对设计初衷暨一元的预防模式之反思 三、对预防犯罪与权利保护二元论之提倡 第四节 制度构造的迷思:犯罪记录的制度设计应当如何取舍 一、大量前科规范的创设是否合法?有无必要?是否均衡? 二、犯罪记录的使用边界如何划定? 三、犯罪记录,封存还是消灭? 第五章 以权利制衡权力:权利保护理念的注入与个人信息权理论的引入 第一节 宏观层面:制度功能上注入权利保护理念 一、权利保护理念对犯罪预防理念的制约 二、权利保护理念与犯罪预防理念的协调平衡 第二节 中观层面:制度构造上引入个人信息权理论 一、正本清源:犯罪记录的个人信息本性 二、权利让渡:信息时代个人信息的双重属性 三、比例原则:划定国家对犯罪记录的使用边界 四、“犯罪记录的个人性回归”:重拾犯罪记录中被遗忘的个人性 第三节 微观层面:基于利益衡量的一体化制度设计 一、对规范性评价的源头治理:确立前科规范创设的基本原则 二、对规范性评价的过程控制:限缩国家对犯罪记录的滥用 三、对非规范性评价的正向引导:减轻社会基于犯罪记录的歧视 四、对非规范性评价的进一步遏制:被遗忘权的引入 五、构建违反犯罪记录制度的制裁规则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