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生命问题

生命问题

  • 字数: 217
  • 出版社: 北京大学
  • 作者: 贝塔朗菲 著, 吴晓江 译
  • 商品条码: 9787301355183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30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贝塔朗菲是现代著名理论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本书是他的主要代表作之一,闪现出科学与哲学的光辉。全书共有六章,分别是“生命问题的基本概念”“组织的层次”“生命过程的整体概念”“生命的规律”“生命和知识”“科学的统一”,总结了20世纪上半叶生物学实验成果和思想成果,提出了超越机械论与活力论生命观的第三种生命观——机体论生命观的基本原理:整体原理、动态原理、自主原理。该理论认为有机体是一个独特的组织系统,遵循系统规律,具有调整和适应能力。贝塔朗菲在此基础上确立了适用于各学科领域、富有新世界观意义的“一般系统论”。
作者简介
【美国】贝塔朗菲 ---------------------------- 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奥地利裔美籍理论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的主要创始人。 吴晓江 ---------------------------- 吴晓江,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文化哲学。合著《文化的认同、多元论和全球化》《文化传承与社会进步》等外文专著、《科学哲学导论》等中文专著、大型哲学辞书、社会科学专业志等12部。在《哲学研究》等国家一级学术刊物和甲类核心刊物发表主要论文十多篇。
精彩导读
生物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机体论生命观的诞生 从贝塔朗菲出生的1901年到《生命问题》首次出版的1949年,恰好是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时期。《生命问题》所评价的“现代生物学思想”,主要是这个时期的生物学思想。进入20世纪,生物学领域呈现出这样的主流发展的新景象:被人们视为“精密科学”典范的物理学和化学,越来越多地被引入生命研究领域,推动了传统生物学在更大程度上向注重实验和量化研究的“精密科学”方向转变。 在这进步的过程中,生物学领域出现了这样的思潮:试图将有机体的生命活动分解、简化、还原为物理学—化学运动,用物理学—化学概念和定律解释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或者用工程科学的“机器”概念看待生命有机体的结构、功能和行为模式。20世纪初期,这种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德国生理学家雅克·洛伊布。1912年,他发表了当时颇有影响的著作《机械论的生命观》,主张用“纯物理-化学的观点去分析生命”,表示物理学-化学方法是深入认识生命的唯一适当的方法。这种机械论的生命观,无视研究生命活动的特殊规律,在解释生命有机体特有的整体性、组织性、有序性、主动性、目的性以及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等现象时陷入了困境。于是,生物学史上用神秘主义的“感觉的灵魂”、非物质的“活力”、超自然的“目的”解释这些生命现象的活力论思潮重新出现。这两者都阻碍了现代生物学的发展。 机械论与活力论的对峙和交锋,是贯穿于从文艺复兴新科学运动到20世纪漫长岁月的生物学思想史的主线。《生命问题》第一章“生命问题的基本概念”抓住这条主线,摆出了20世纪上半叶机械论与活力论的主要观点和表现形式。 贝塔朗菲指出,迄今生物学研究和生物学思想是由机械论的三种主导概念决定的,即“分析和累加”的概念、“机器理论”的概念、“反应理论”的概念。这些概念的特征是:其一,把生命界复杂的实体和过程分解为许多基本单位,加以分析,以便用并列或累加这些基本的单位和过程的方法解释它们。其二,把生命过程的有序性基础视为预先建立好的机器式的固定结构。其三,把有机体看作原本是被动的反应系统,只有当它受到外界刺激时才作出反应,否则就是静止的。贝塔朗菲接着简要列举了这些机械论概念在近现代生物学诸学科——细胞学、胚胎学、生理学、遗传学、进化论中的表现。 针对机械论的三个主导概念,他在第一章第二节“机体论概念”中提出了机体论,即有机体系统论的三个主要观点:整体的系统概念——与分析和累加的观点相对立;动态概念——与静态和机器理论的概念相对立;有机体原本是活动的概念——与有机体原本是反应的概念相对立。 从机体论概念看,分析和累加的概念的局限性在于,它不可能把生命现象完全分解为基本单位。因为,每一个部分和事件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内在条件,还取决于整体的内在条件,孤立部分的行为通常不同于它在整体联系中的行为;整体显示出它的各孤立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性质。生命的特征具有整体组织化、高度有序化的系统特征,这使有机体得以保持、建造、恢复和繁殖。整体系统的毁坏,会导致生命的终结。因此生物学的任务是要确立控制生命过程的有序和组织的定律。有机体的各个过程绝不只是单一结构上固定的诸过程的总和,而是具有受制于动态系统特征的过程,这赋予有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受扰乱后的调整能力。有机体即使在外界条件不变和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也并非被动的系统,而是本质上主动的系统。必须把自主活动(例如,显现为有节律的自动功能)而不是反射和反应活动,视为基本的生命现象。 对于活力论,贝塔朗菲认为它从表面上看是由于机械论未能解释生命的主要特征而出现的另一极端思想,但它本质上仍把活机体看作各个部分的总和,看作机器式的结构的总和,设想它们由灵魂似的工程师控制并补充其给养,从而抛弃了对生命现象的科学解释。这里,贝塔朗菲尖锐地点出了机械论与活力论之间两极相通之处。 从生物学思想史看,绝大多数生物学家要么持机械论观点,要么持活力论观点。这种“二者择一”的态度,就是第一章第一节标题点出的“传统的抉择”。在贝塔朗菲看来,机械论和活力论对生命的看法都有片面性和谬误性。因此,他概括了20世纪上半叶生物学的实验成果和理论成果,提出了超越机械论生命观和活力论生命观的第三种生命观——机体论生命观。基于这种对传统抉择的超越,他表明,机体论概念并不是机械论观点和活力论观点之间的妥协、调和或中间道路,而是一种新的生物学世界观,对于探索生命世界奥秘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目录
弁言/i 导读/1 序言/1 第一章生命问题的基本概念/1 第二章组织的层次/25 第三章生命过程的整体概念/59 第四章生命的规律/127 第五章生命和知识/153 第六章科学的统一/183 参考文献/215 译后记/22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