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

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

  • 字数: 34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韩庆祥 著
  • 出版日期: 2024-09-01
  • 商品条码: 9787303295920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396
  • 出版年份: 2024
定价:¥10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研读“经典文本”“现实逻辑”为基础,从马克思哲学的生成性本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逻辑、马克思哲学的三种形态及其历史命运、马克思哲学的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演进、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等方面,从学理学术上系统分析研究“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这一基础性问题,厘清马克思的哲学观,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价值与历史命运。本书对于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本性,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韩庆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央党校校委委员、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哲学部主任,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2004 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8 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4 年入选“国家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央组织部联系的高级专家,第六届国务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央政治局第 11 次集体学习主讲专家。曾兼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22 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
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    /001     一  哲学的视阈    /001     二  哲学的主题及其品格    /003     三  哲学的本质    /007     四  哲学的功能    /010     五  哲学思维方式    /012     六  哲学的目的与手段    /013     七  哲学的基本价值    /015 第二章  马克思哲学的生成性本质    /017     一  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实质    /017     二  马克思哲学的生成性本质之证明    /019     三  马克思哲学的生成性本质之基本内涵    /027 第三章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逻辑    /033     一  与时俱进的内涵和形式    /033     二  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的动因与内容    /038     三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逻辑所提供的启示    /050 第四章  马克思哲学的三种形态及其历史命运    /054     一  马克思哲学的大众形态、学术形态、政治形态的有机统一    /055     二  马克思哲学的大众形态、学术形态、政治形态之历史演变    /061     三  马克思哲学的大众形态、学术形态、政治形态在当代中国的命运    /068 第五章  马克思以哲学方式解读现实问题的基本路径    /074     一  马克思以哲学方式关注现实及其深远影响    /074     二  马克思以哲学方式解读现实问题的基本路径    /083     三  马克思以哲学方式解读现实问题的当代意义    /097 第六章  以哲学把握经济的基本方式    /102     一  对经济活动的本体论理解:追问劳动的本质    /103     二  对经济活动的认识论分析:追问经济问题的哲学之道    /105     三  对经济活动的辩证法阐释:追问经济问题的哲学分析    /110     四  对经济活动的价值观解读:追问经济问题的价值评价    /116     五  对经济活动的人学追问:关于人的本性、人的本质的理解    /119 第七章  马克思哲学的创新发展:“经典文本”与“现实逻辑”    /122     一  马克思哲学创新发展的两个基本维度    /123     二  马克思哲学基于人民立场对“现实逻辑”作既“科学”又“价值”的理解    /124     三  马克思哲学所理解的现实与把握“现实逻辑”的方式    /127     四  哲学视阈中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    /131 第八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演进    /135     一  哲学主题的转换    /136     二  哲学观念的发展    /137     三  哲学思维的跃迁    /140     四  哲学视野的拓展    /141     五  哲学内容的丰富    /144     六  哲学研究方式的变化    /146     七  哲学发展新的路径    /147     八  哲学功能的提升    /149     九  哲学本体的重解    /151     十  哲学形态的建构    /152 第九章  当代哲学的主题形态何以是人学    /156     一  哲学形态的论阈与特质    /157     二  传统哲学形态中“人”的缺失    /161     三  人的问题是当代哲学的主题    /168     四  人学在当代哲学中的总体性地位    /186     五  马克思哲学与人学的内在关联    /193     六  人学对当代中国哲学的主导意义    /204 第十章  近现代西方人的问题研究的清理与总结    /213     一  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近代“人的发现”    /214     二  理性主义的僭妄与人文精神的总体性危机    /220     三  “人”的再度发现与现代“人文精神的总体性反思”    /227 第十一章  从人道主义到马克思人学    /238     一  人道主义演进的历史逻辑    /239     二  马克思对人道主义的合理传承    /250     三  马克思对人道主义的扬弃发展    /260 第十二章  对马克思思想体系的重新解读    /265     一  人学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266     二  马克思人学理论内容的总体图景    /271     三  挖掘、整理和研究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意义    /280 第十三章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    /283     一  人的对象化    /283     二  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的人文关怀    /286     三  社会生产力发展与人的能力发展的关系    /290     四  商品经济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293     五  人的发展形态与人格转型    /296     六  世界历史与个人解放    /301     七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方法论及其当代意义    /302 第十四章  发展中的当代中国人学思潮    /311     一  背景—任务—实质    /311     二  进程—主题—观点    /314     三  总结—特征—走势    /317 第十五章  我国人的问题研究的演进逻辑    /323     一  “伤痕文学”的崛起及哲学回应    /323     二  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    /325     三  文化变革与人的现代化    /332     四  人的主体性与哲学主体性原则    /336     五  人的问题研究的两大走向    /340 第十六章  人学何以可能    /347     一  建构人学的必要性    /347     二  人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性质    /350     三  人学理论的基本构架    /353     四  人学研究的方法论    /357     五  建立人学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重要问题    /359 参考文献    /362 后  记    /36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