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艺术设计名家特色精品课程:设计理论系列(全六册)

艺术设计名家特色精品课程:设计理论系列(全六册)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 作者: 柳沙//梁梅//夏燕靖//熊微//张孟常 著作
  • 出版日期: 2016-04-01
  • 商品条码: 9787558600210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1455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2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副院长许平主编,清华美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知名院校教师编写,更具性。● 针对艺术类考生的考研参考用书。知识内容详实,体例完整,便于考生进行阅读和学习。● 升级改版后增加了近期新的范例和图片,对理论知识进行了及时的补充,代表学界很前沿的教学和研究成果。● 配备教学课件,含有教学大纲、课堂习题、文献资料等,可供实际教学使用。
内容简介
《艺术设计名家特色精品课程:设计理论系列(全六册)》总共6本,包括:《设计心理学》,《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艺术设计史》,《视觉传达设计原理》,《艺术设计专业写作教程》以及《设计概论新编》。本系列丛书内容体现并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设计理论很前沿、近期新颖的教学与研究成果。作为艺术院校设计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本套丛书出版至今7年,影响了几代艺术设计教育者与学习者。改版升级后,大量增加了近几年全新范例与图片,引用当下的近期新设计成果,分层详述了艺术与设计、设计与生活的紧密关系,从理论到实际都有准确明晰的表述,范畴超出传统的设计关注的视野。同时,新增了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更加合理,知识结构更加完整;课后习题将教学与辅导相结合,真正做到“可读可学”,高效实用。另外,本套丛书均配备课件,可供实际教学使用。
作者简介
梁梅,先后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从事设计史、设计理论的研究工作,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委员会秘书长,主要著作有《大学设计》《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现代设计图典》《中国当代设计图典》等,主编了《中国环境设计年鉴》丛书、环境设计教材丛书、图说现代设计丛书等系列书籍。
目录
设计心理学:一、设计心理学概述 ——作为一门设计科学的设计心理学 /11.1  设计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现状 /11.2  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 /61.3  设计心理学的历史和相关学科 /81.3.1 审美心理学、心理美学、艺术心理学、美术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81.3.2 工业心理学与人机工程学、广告心理学及消费心理学、行为学等应用心理学的研究 /181.3.3 职业设计师的经验知识 /221.4  现代设计心理学 /241.4.1 可用性工程 /241.4.2 感性工学 /271.4.3 基于仪器的设计心理学研究 /29二、设计中的感觉与知觉——以“视觉生产”为核心的艺术设计/322.1  感觉 /322.2  易于感知与难于感知 :基于感知原理的设计技巧 /332.2.1 感觉的多通道 /332.2.2 阈限 /352.3  视觉 /382.3.1 颜色视觉 /382.3.2 明度视觉 /392.3.3 运动视觉 /412.4  现实与感知 :视觉游戏 /422.4.1 知觉 /422.4.2 知觉组织 /432.5  错觉 :被愚弄的知觉 /512.5.1 有效错觉 /522.5.2 错觉矫正 /55三、认知与学习——调节信息加工负荷的设计 /593.1  认知心理学 :信息加工理论 /593.2  人的认知 /623.2.1 辨认和识别 /633.2.2 设计中的识别理论 /723.2.3 记忆三级模式 /753.2.4 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773.3  注意 :眼球争夺战 /793.3.1 注意指向 /803.3.2 理性诉求和情感诉求 /823.3.3 注意分散 /833.3.4 信息搜索策略 /843.4  记忆 :学习策略 /843.4.1 记忆的分类 /863.4.2 记忆干扰 /883.4.3 长时记忆的存贮结构 /903.4.4 学习与训练 :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 /943.5  信息加工理论的应用 : 可用性设计 /98四、设计情感 /1074.1  情绪和情感的界定 /1074.2  设计的情绪表达 /1084.2.1 情绪的作用 /1084.2.2 情绪的维度 /1104.3  设计情感 /1154.3.1 设计情感的特殊性 /1154.3.2 设计情感的层次性 /116五、情感设计 /1275.1  情感肌肤 /1275.2  情感的设计策略 /1305.2.1 快乐或高兴 /1315.2.2 痛苦 /1355.2.3 悲伤或悲哀 /1365.2.4 愤怒或生气 /1375.2.5 恐惧或害怕 /1375.2.6 惊讶或惊奇 /1385.2.7 厌恶或厌烦 /1395.3  设计情感的表达 /1405.3.1 点 /1445.3.2 线 /1455.3.3 面和体 /1495.3.4 结构 /1515.3.5 色彩 /1545.3.6 材质和肌理 /160六、设计思维与设计师心理 /1756.1  设计思维 /1756.1.1 思维 /1756.1.2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 /1766.1.3 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 /1816.1.4 问题求解 /1826.1.5 创造性思维 /1866.1.6 设计思维 /1896.1.7 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设计艺术思维 /1926.2  设计师个体心理 /1946.2.1 创造力 /1946.2.2 创造力的结构 /1956.2.3 设计师人格与创造力 /1966.2.4 设计师“天赋论”/1996.2.5 设计师的创造力培养与激发 /2016.3  设计师压力应对 /2056.3.1 设计师常见的职业压力 /2056.3.2 设计师的压力应对 /207附录 /211参考书目 /215设计概论新编:绪论 我是谁?/1第一节 独一无二的我/4一、我喜欢做的事情/6二、左右手与设计/10第二节 不同的我们/14一、五大洲四大洋/14二、男女有别/18三、拥抱生命的强者/20第三节 设计以人为本/24  一、为人的需要/24二、生态的内在价值/27三、不应该设计什么/29第一章 三大专业从何而来?/33第一节 时代的设计/33一、现实与理想/33二、王受之看世界/34三、艺术设计院校及专业/35第二节 原因与结果/36一、日常生活的平凡与伟大/36二、三大需要形成的设计/39第三节 器具形态的设计/42一、器必有形/42二、形-功能-结构/44三、学习与创新/47第四节 视觉传达设计/49一、学习与创新/49二、满足视觉心理的历史/52三、时代的动漫艺术/56第五节 人居环境设计/59一、建筑类型与景观设计/59二、街道设施与环境标志设计/62三、城市规划设计/66第二章 谁率先而来?/71第一节 艺术是什么?/71一、时代的晴雨表/72二、和谐与惊奇/73三、宽阔深刻的主题/74四、使高新科技闪光/75五、高技巧传导的激情天真/76六、解析潜意识/78第二节 设计是什么?/80一、设计是一种创造/80二、关系的创造设计/83第三节 艺术设计或设计艺术/86一、生活方式的设计艺术/86二、与“艺术”的不同之处/91第四节 谁率先而来/95一、 “艺术”还是“设计”/95二、公共艺术的新发展/98第三章 设计了些什么?/103第一节 回首漫漫来路——手工艺/103一、古代中国的艺术设计/104二、古代西方世界的艺术设计/108第二节 工艺美术运动前后/112一、手工艺的建树/112二、新艺术/115三、风格派、构成派/118四、装饰艺术风格/120第三节 现代主义及现代设计/123一、世界的工业设计/123二、包豪斯/125三、斯堪的纳维亚设计/127四、商业繁荣下的设计/129第四节 发展中的当代设计/132一、从波普到流行/132二、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134三、结构与解构的高技术/137第四章 如何评价我们的设计?/142第一节 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评价标准并非生态的/143一、价值标准/143二、人的标准/147第二节 甲方乙方和我的理想/149一、谈判的艺术/149二、“概念设计”的概念 /151第三节 市场的巨手/153一、作品-产品-商品/153二、品牌之路/155第四节 兼容的殿堂——世界博览会/159一、21世纪之后/159二、2008年后的期待/160三、变与不变/160第五章 寻找创造的心迹/162第一节 看世界的方法/162一、信息、信息传播与设计/162二、系统概念与系统设计/166三、需要控制的设计/169第二节 生态的也是可操作的/172一、分形的自然与分形设计/172二、符号的设计与生态/175三、完形心理学/178第三节 设计的时代思潮/180一、从结构到解构/181二、非物质社会设计/183第四节 创新的设计师/187一、达?芬奇——仿生设计的机械/187二、高迪——自然形态的建筑结构化/189三、赖特——从自然结构到有机建筑/190四、密斯——探索宇宙模式的建筑结构/191五、阿尔瓦?阿尔托——模具化有机形态/193六、贝聿铭——人与人关系的生态/194七、盖里——高科技的人间自然/195八、靳埭强——人的尺度与符号范式/197第六章 训练我们的眼和手/200第一节 我们的眼,我们的手/200  一、心明眼亮,十指连心/200二、因为我们的心,手工艺得以永恒/202三、 家居金木水火土/204四、公共艺术实验中心/208第二节 穿行在城市(母性的拥抱)/211一、高能成,低难就/211二、寻找桃花源/214第三节 简洁的丰富与模糊的明晰/216一、记忆的奥秘/216二、视觉空间的识辨/218第四节 速度的快感/220一、从千里江陵(一日还), 到巡天遥看(一千河)/220二、人机工学/222三、形态的速度感/224第五节 Web 上延展的感官(新媒体设计)/226一、技术与艺术/226二、感官的意义/227结?语 我们要成为怎样的设计师?/231第一节 中国的准设计师 (我是谁?)/232一、时代的人(眼光)/232二、国际社会准则/234第二节 在一万年文化5000年文明上创造 (我们从哪里来?)/237一、道法自然/237 二、生态设计与设计的生态/241第三节 明天在每个设计师的双手中 (我们要到哪里去?)/244一、设计哲学在当代(世界性的)/244二、始于足下(个人的)/247后?记/253参考书目/263世界现代设计史:一、工业革命和现代设计史的开端/11.工业革命和工艺美术运动/12.新艺术运动/12二、现代设计运动/501.德国工业联盟/502.俄国构成主义/563.荷兰风格派/624.国立包豪斯设计学校/665.装饰艺术运动/806.流线型设计/88三、战后现代设计的发展/911.美国现代设计的发展与美国生活方式/912.乌尔姆高等造型学院——德国新理性主义设计思想的实践者/1053.功能主义设计和国际主义风格/1114.北欧设计和斯堪的纳维亚风格/1225.意大利设计与艺术地生产/1326.日本现代设计的崛起/146四、波普设计与激进设计运动/1551.波普文化与波普艺术/1562.波普设计/1633.激进设计与反设计运动/167五、后现代设计/1741.后现代设计观念的产生/1742.后现代建筑/1793.阿卡米亚和孟菲斯/1864.新设计运动/197六、多元化背景下的设计/2121.环境保护与绿色设计/2142.以人为本与人性化设计/2253.时尚创造与个性化设计/2354. 高新技术与情感化设计/2465.设计文化与设计艺术/257参考书目/266后? 记/269中国艺术设计史:一、原始社会的设计缘起/11. 设计起源与石器制作/52. 陶器制作与器形设计/113. 纺编织物的产生与设计形式/164. 原始居住设计的雏形/185. 原始农业生产器具设计/19二、夏商西周时期的设计规制/211. 青铜鼎器与礼制性设计/222. 原始陶瓷器的形成与实用设计/343. 交通运输工具的设计规范/354. 建筑设计与城建布局/375. 丝纺织物与服饰艺术设计/39三、春秋战国时期的设计自觉/421. 早期工艺技术与器具设计/432. 设计与生活/513. 设计与征战/604. 设计思想的初步形成/61四、秦汉时期的设计发展/711. 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722. 冶铜业与铜器设计/733. 丝织、印染与服饰设计/774. 陶瓷设计日臻完善/815. 漆器业的兴盛与漆艺设计/826. 车船设计水平的提高/847. 建筑设计与木作业/868. 工具的使用与设计/899. 秦汉时期文献典籍中的设计理论/91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设计变迁/941. 瓷器时代的出现与陶瓷器设计/942. 漆工艺的发展与特色漆器品种/983. 织印染与服装业的恢复及形成的设计特色/994. 金属工艺与纹饰设计/1055. 车船制造及木作业设计/1066. 建筑与雕刻工艺设计/1107. 设计思想的多样性/112六、隋唐五代时期的设计繁荣/1141. 手工业的兴盛与设计水平的提升/1152. 陶瓷工艺与陶瓷设计的发展/1183. 纺织及印染业的进步与品种的丰富多彩/1234. 服装工艺与服饰设计的特色形成/1255. 金属工艺设计的成熟/1306. 造船与家具制造业的发展与设计特色/1347. 建筑设计的成熟与繁荣/1378. 五代十国时期的设计特征/1419. 唐代设计理论述要/143七、宋辽金西夏时期的设计纷繁/1471. 手工业的发展与对外贸易的形成/1482. 宋瓷的生产规模与设计成就/1503. 宋代丝织、染缬工艺的发展/1564. 宋代服饰与艺术设计风格/1595. 雕版印刷与商业美术设计/1616. 金属制器与工艺设计/1637. 宋代建筑及家具设计/1658. 辽和金时期的设计继承与特色/1679. 西夏时期的设计成就/172八、元代的设计交融/1761. 瓷器工艺与设计/1772. 染织工艺及其品种设计/1813. 服饰工艺与服饰设计/1854. 金属工艺及品种设计特色/1885. 农业器具与天文器具的设计记载/1906. 建筑与装饰纹样设计/1947. 印刷、家具与商业美术/197九、明清时期的设计渐变/2021. 纺织印染业的高度繁荣与染织品种设计/2032. 服装工艺与服装设计/2083. 陶瓷业的繁荣与品种发展/2134. 明清贸易瓷的历史演变与特色/2185. 建筑设计与建筑彩画艺术/2226. 家具种类与工艺设计/2277. 车船种类与造船业/2308. 印刷工艺与印刷设计/2319. 丰富多彩的设计理论/233十、近现代史上的设计更新/2361. 伴随近代手工业和对外贸易发展起来的艺术设计/2372. 纺织印染业的发展与新兴花色品种/2423. 服饰设计水平的提高/2454. 新兴产业的出现与艺术设计的新发展/2485. 建筑艺术的变迁与建筑装饰的兴起/256十一、新中国时期的设计进步/2611. 恢复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工艺美术/261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工艺美术/2703.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工业产品设计/2734. 时期的工艺美术/2755. 新时期的工艺美术及面向21世纪的艺术设计事业/279附 录/287我国历史年代公元对照表/287当代中国工艺美术、艺术设计大事年表(1949—2000)/289中国古典设计文献索引/301参考书目/311后 记/313视觉传达设计原理:一、传达/11.1 传达的含义/11.2 人与传达/31.2.1 传达是人类的基本需要/31.2.2 人的年龄成长与传达/51.2.3 传达对象的分类/71.3 传达的目的与作用/71.4 传达的过程与原理/91.4.1 传达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91.4.2 传达的基本原理/101.5 传达媒介/121.5.1 语言媒介/131.5.2 印刷媒介/141.5.3 电子媒介/141.5.4 网络和多媒体技术/161.6 感官与传达/181.6.1 感官与感觉/181.6.2 感觉的分类与传达功能/191.7 语言传达与非语言传达/231.7.1 语言传达/241.7.2 非语言传达/25二、符号/312.1 符号的基本概念/322.1.1 符号的约定性/342.1.2 符号的差异性/34目 录2.1.3 符号的性质/342.1.4 符号的形态与分类/352.2 符号的形式与内容/362.3 关于符号学理论/392.4 语言符号/432.4.1 语言符号是最基本的符号形态/432.4.2 语言是一切符号的基础和母体/432.4.3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442.5 视觉符号/462.5.1 推论符号与表象符号/462.5.2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视觉符号运用/492.5.3 视觉符号的语义表达/502.5.4 视觉符号的感性特征与审美属性/572.5.5 视觉符号的消费/58三、视知觉/613.1 视觉生理/623.1.1 眼睛/623.1.2 大脑与视神经/633.1.3 光/643.1.4 视觉现象的产生过程/653.1.5 眼球运动/663.2 视觉心理/663.2.1 主动积极的视觉活动/673.2.2 格式塔理论/703.2.3 图与底/723.2.4 形的群化与整合/773.2.5 恒常性/813.2.6 视觉平衡/813.3 视知觉的基本现象/833.3.1 明度知觉/833.3.2 色彩知觉/843.3.3 立体知觉与深度知觉/853.3.4 运动知觉/883.3.5 错视觉/913.4 视觉认知/963.4.1 注意/983.4.2 识别/1003.4.3 记忆/1023.4.4 思考/1043.4.5 语言/104四、视觉元素(造型基础要素)/1074.1 形/1084.1.1 点/1094.1.2 线/1114.1.3 面/1174.2 色彩/1204.2.1 色彩的基本属性/1204.2.2 色彩对比/1224.2.3 色彩的调和/1244.2.4 色彩的表现特性/1264.2.5 色彩与传达效果/1324.3 肌理(质感)/1404.3.1 触觉肌理/1414.3.2 视觉肌理/142五、视觉表达方式/1455.1 线的表现/1465.2 平面的表现/1485.3 体积与空间的表现/1495.3.1 体积感/1505.3.2 空间/1525.4 时间和运动的表现/1555.4.1 时间经过的表现/1555.4.2 运动瞬间的表现/1565.4.3 连续的同时表现/1575.4.4 利用变形的运动表现/1585.4.5 摄影的运动记录/1585.4.6 新视觉的发展/1585.4.7 利用频闪运动的表现/1595.4.8 运动的扩大与压缩/1595.5 光的表现/1605.5.1 视觉艺术中对光的表现/1615.5.2 光的造型/162六、视觉设计原则/1656.1 平衡/1656.1.1 对称/1666.1.2 均衡/1686.2 节奏与韵律/1716.2.1 节奏/1716.2.2 韵律/1726.3 比例与尺度/1736.3.1 比例/1746.3.2 尺度/1756.4 调和与对比(统一与多样)/1766.4.1 对比(多样)/1766.4.2 和谐(统一)/177七、视觉媒介/1797.1 印刷媒介/1807.1.1 印刷设计的发展/1807.1.2 印刷媒介的设计类别与门类/1837.2 影像媒介/1957.2.1 摄影/1967.2.2 电影/1987.2.3 电视/1997.3 时空媒介/1997.3.1 书籍设计/2007.3.2 包装设计/2027.3.3 展示设计/2037.3.4 视觉环境与感性传达/2057.3.5 导向设计/2087.4 数字化媒介/2097.4.1 互联网(Internet)/2107.4.2 多媒体/2117.4.3 UI(界面)设计/2137.4.4 信息可视化设计/215参考书目/219后记/221艺术设计专业写作教程:第一章 设计应用文写作通论/1第一节 设计应用文写作的认识及价值/1一、应用文的基本知识/1二、设计应用文的类型和特点/2三、构筑设计整体的重要途径/3四、设计师的素质与能力/4第二节 设计应用文写作的基础知识/6一、观点与材料/6二、结构与语言/8三、设计研究与设计应用文写作的难度/9第二章 设计调研及分析报告/11第一节 设计市场调研报告/11一、市场调查的特点及种类/12二、市场调查的过程和方法/14三、市场调研报告的格式和写作方法/18 四、例文与简析/20第二节 设计消费与经济活动分析报告/26一、设计消费与经济活动数据来源/26二、设计消费与经济活动分析的方法/28三、分析报告的格式与写作方法/32四、例文与简析/34第三节 设计实验报告/39一、设计实验报告的类型/39二、设计实验过程记录/40三、设计实验报告的格式与要求/42第四节 田野考察报告/44一、田野考察的概念和作用//44二、田野考察的过程/45三、田野考察报告的写作/47四、例文与简析/48第三章 设计文案与常用文稿//53第一节 广告文案/53一、广告与广告文案/53二、广告文案的结构与类型/56三、广告文案的写作方法/59第二节 设计策划书/73一、策划与策划书/73二、广告策划书的写作/79三、广告策划书案例/91第三节 设计类招、投标书/96一、招标和招标书/96二、招标书的结构和写作/98三、设计类招标书写作及案例/99四、设计类投标书的写作/104五、设计类投标书的模式/106第四节 设计类合同与协议书写作/107一、合同文本的基本结构/108二、设计类合同书写作/109三、设计类协议书写作/112第五节 产品说明书/116一、产品说明书的类型及特点/116二、产品说明书的结构/117三、产品说明书的格式/117四、产品说明书例文/118第四章 设计论文与设计通讯/120第一节 设计学术论文/120一、学术论文的概念和特征/120二、设计学术论文的特殊性/122第二节 设计类学位论文/128一、学位论文的特点与学术规范/128二、学位论文的基本结构/131三、学位论文的写作方法/135四、例文与简析/138第三节 设计通讯/144一、设计通讯的概念与作用/144二、设计通讯的类型/145三、设计通讯的写作原则和要求/147四、例文与简析/148附录/154参考文献/164后记/166
摘要
设计心理学是一门设计艺术学与心理学交叉的新兴学科,自 21 世纪开端伊始,便在国内广受关注,而又争议颇多。目前国内外此类书籍仍旧不多,仅有的几本也以教材为主,且其中尚无相关的工业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等学科较为普遍、通用的权威教材。设计心理学领域的各位学者均以各自知识背景和实践经验出发,构建学科体系,提炼学科理论和知识。究竟什么是设计心理学?设计心理研究什么?目前尚无定论,但我以为这并不是问题。因为设计心理学的繁荣来自“需要”,一方面是设计学学者和设计师提高设计学的理性与科学性的需要,另一方面来自大环境下对人性、人的本质需求,以及人们改善自身生存环境的需要。正如设计心理学基本来源之一的“心理学”,虽然从其母体——哲学中分离不过百余年(以 1879 年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实验室标志现代心理学的建立),却已派生出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若干流派,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诸多分支学科(跨越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不同流派观点差别显著,同一学派的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也有差异,这种学科状况似乎距离“普遍真理”尚有很远的距离,心理学的科学性因此频频受到挑战。但不论这些学派、理论如何展开争鸣,它们却均能为部分(都不是全部)心理现象找到最合理的诠释,并相互形成补充。更重要的是,它们使我们逐渐认识和了解最复杂的系统——人类自身,为人类生活、工作甚至社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我想,这才正是心理学,包括设计心理学存在并逐步发展壮大的本质根源。可视为应用心理学分支之一的设计心理学面临着更为含混的、无定论的现状,甚至设计艺术学本身作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学科属性,又进一步强化了设计心理学体系和理论尚不统一的学科属性。学者们的研究取向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些学者将设计心理单纯理解为工业心理学、人体工程学在设计领域的分支和延伸,以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作为其最基本理论依据,将提高物品的易用性、效率和易学性作为其研究的核心 ;一些学者将设计心理看做消费心理学在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者在了解普通心理学常识的基础上,侧重以市场调研的方式明确消费者的需求 ;第三类则将设计心理学当做审美心理的一个部分,学者们更关注设计的审美情感以及设计师(艺术家)的创造的潜在动因,受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偏人文的心理学流派的影响较深。并且,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即利用机器模拟人的感知觉和认知判断形成了设计、心理学、生理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交叉点,设计心理学科的新热点和突破点正在显现。目标是明确的,学界内外的人们对设计心理的关注,归根结底在于期待将设计心理学作为一种理解设计和人类造物本质的工具和方式。因而,我以为设计心理学应定位为设计学科的一门工具学科,它运用心理学中经受检验、相对稳定的原理解读设计中的现象,帮助设计者更好地认识其设计目标人群与设计相关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起到改善和辅助设计的作用 ;同时增强设计者对自身的思维过程和创造能力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其设计能力。2006 年,在硕、博士阶段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我出版了第一本设计心理方面的著作——《设计艺术心理学》。这是一本理论性的艺术设计学教材,其内容重基础且更全面,期望为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设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试图勾勒出“设计心理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全貌。在这一阶段中,我逐步将设计心理的内容总结为设计师(主体)心理和设计对象(用户或消费者)心理两类,并且基于设计的目的性(实用性和情感体验),一切设计的核心最终可概括为“使用”与“情感”,因此我将设计心理研究的重点归结为——提高可用性和有目的的情感体验。重点被提炼出来后,我开始设想在这两个方面开展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并以设计实践和教学进行印证。接下来两年的教师工作为我提供了适当的平台,在教学和设计实践中,我有意识地留意各类设计活动中的心理现象,按照设计心理原理分析和解读设计,并陆续开展一些实证研究。2008 年春,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我终于撰写完成了第二本著作《设计心理学》,这本书更强调经典性和实践性,精练篇幅、突出重点。全书在提炼出设计心理中最重要、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大量案例和图片加以说明和验证,并收录了本人近期的一些研究,如第三章基于“特征说”的基本形式特征分析,这种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提取设计知识的方法 ;第四章中运用量表和统计的方式验证人们对产品造型的情感体验,提供了运用定量方式进行设计心理研究的范例等。《设计心理学》共有六章,第一章“设计心理学概述”,梳理了设计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着重介绍近年来设计心理最活跃的几个领域——可用性工程设计、情感设计和感性工学等。第二章“设计中的感觉与知觉”将重点落在与视觉艺术息息相关的“感知觉”现象上,通过大量案例,深入浅出地破解设计中的感觉(特别是视觉)与知觉。认知心理学是近年最重要的心理学流派,其理论大量运用于智能系统设计和人机交互设计中,是心理学与信息科学结合的重要依据。第三章“认知与学习”基于“信息加工理论”,将原型、特征、图式、表象、记忆等重要原理与设计实践相结合,围绕“提高设计可用性”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第四章和第五章聚焦于设计中的情感,一方面对情绪和情感这一复杂心理现象进行科学解读,另一方面着眼于设计现象,总结出设计中常用的情感激发方式和表现形式。最后,设计心理不仅仅是针对设计对象的心理分析和研究,它同样涉及设计者自身特殊的心理现象,第六章“设计思维与设计师心理”重点对此展开分析,使从事设计活动的读者能从更客观的角度看待“神秘”的创意和灵感,有助于其了解和改善自身的思维过程和心理状态。我期望这本书能帮助读者在掌握基本心理学原理的基础上,以心理学的视角、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分析和对待物品和环境,切实使设计心理学成为一种理解设计、辅助设计的强大工具和手段。最后,感谢那些帮助我完成本书的人们,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的领导和同事,他们为我提供了宽松的工作和研究环境;我的学生们,他们协助我开展了各项实践和研究 ;以及我的导师李砚祖教授、赵江洪教授、中央美院许平教授等诸位师长,他们的教诲是我成长的基础,感谢我的亲人、朋友和一切帮助我的人。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