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嘉兴城南--从马家浜文化、南湖人民公社到成为现代化城区(精)/马学强, 叶舟等著

嘉兴城南--从马家浜文化、南湖人民公社到成为现代化城区(精)/马学强, 叶舟等著

近两百三十幅配图,七千余年历史,跟随中国城市史研究专家马学强研究员领衔的研究团队,追忆嘉兴的“城南往事”。从故纸堆、古今地图、新旧照片、口耳相传中,呈现被誉为“江南文化之源”的嘉兴城南的前世今生,为中国城区的现代化探索提供典型样本。
  • 字数: 502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马学强, 叶舟等著 著
  • 出版日期: 2024-09-01
  • 商品条码: 9787101167191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349
  • 出版年份: 2024
定价:¥3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学养扎实,团队超强。本书作者为马学强、叶舟等,主要成员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中国城市史研究中心。领衔作者为马学强,历史学博士,现为上海市史志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人文遗产研究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史研究室主任,在中国城市史、江南区域史领域耕耘近二十年。叶舟亦为历史学博士,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古代史研究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江南社会文化史。其他成员也均经过专业训练,学养扎实。◎广角呈现,谈古论今。嘉兴城南不仅是嘉兴市的南缘,更因在其辖区发现的马家浜文化而被誉为“江南文化之源”,因此本书在娓娓讲述嘉兴城南的前世今生时,呈现出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的特点。时间上,始于迄今为止江南乃至环太湖流域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马家浜文化,终于21世纪初嘉兴城南街道的设立。内容上,重点梳理了嘉兴城南从早期的江南乡村原野,摇身一变为现代化新城区的历史过程,尤其聚焦了嘉兴城南在新石器时代、明清时期、近代、20世纪50至7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21世纪六大重要阶段的基本面貌、重要变迁及其意义。◎城南样本,有益借鉴。本书以“嘉兴城南”为题,通过对嘉兴城南区域的长时段、多视角考察,不仅丰富、拓展了嘉兴城市史研究的内容,而且可以为江南“城南现象”“城南发展类型”提供典型样本。嘉兴城南的一些积极探索和成功经验,甚至为全国其他一些地方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因此更凸显了本书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以图带文,以文释图。本书包括导论在内共有七章,每一章配图均不低于20幅,其中第四章配图超过35幅,第六章配图甚至超过50幅,合计配图近230幅。图片不仅丰赡,而且类型广泛、契合度强。书中既有反映不同时期嘉兴城南行政区划、水陆交通、文化遗迹、街区道路等图片,而且还有历史上当地官绅学者的肖像、书影、绘画,以及旧报纸图、档案资料图等。以图带文,以文释图,阅读感甚佳。
内容简介
位于嘉兴南缘的城南地区,从早期的江南乡村原野,摇身一变为现代化新城区,成为嘉兴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从形态到格局,从功能到结构,城南的演进脉络清晰,呈现出多样性、完整性的特点。本书稿以“嘉兴城南”为主题,通过对城南区域的长时段、多视角考察,丰富且拓展了嘉兴城市史研究的内容。从整个长三角区域审视,可以为江南“城南现象”“城南发展类型”提供样本。就更深层的意义而言,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地方实践的研究,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之一的南湖之畔,无论是集体经济时代的南湖人民公社,还是融合现代城区的城南街道,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路径的探讨,从发展农业到追寻工业化、城市化,其中的一些做法、经验值得总结,可以为一些地方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由此也凸显了本书稿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
作者简介
马学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任上海市史志学会第四、五届副会长,新修《上海通史》副主编等。主要从事中国城市史、江南区域史、教育史等研究。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的著作主要有:《上海通史》第2卷、《从传统到近代:江南城镇土地产权制度研究》、《江南席家:中国一个经商大族的变迁》、《出入于中西之间:近代上海买办社会生活》、《八百里瓯江》、《话说中国》(明代卷)等多部,参与主编《千年龙华》《阅读思南公馆》《<密勒氏评论报>总目与研究》《西学东渐第一校》《沪上名校:百年大同研究》《为国桢干:上海南洋中学120年研究》《存古开新:从绍郡中西学堂到绍兴市第一中学》等30余种作品。先后主持3项国家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有多项成果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目前,正在从事“百年名校与江南文脉”丛书(商务印书馆陆续出版)等编撰叶舟,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江南社会文化史、家族史。近年来在《史林》《社会科学》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专著3部,古籍点校3部,译著2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上海市社科规划项目2项,新修《上海通史》“上海建县至明代”分卷主编,《中华大典历史典》清总部主编,《常州通史》副主编,所著《清代常州文化系年》获得江苏省哲学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目录
目录导  读第一节  地图中的变迁第二节  嘉兴城南:作为一个样本的研究第一章 马家浜文化:“江南文化之源”第一节  马家浜遗址的挖掘第二节  “马家浜文化”的命名第三节  马家浜文化遗址公园的建设第二章 明清时期的城南往事第一节  嘉兴城的变迁与城之南第二节  水域、水利与水运第三节  民生与风俗第四节  文人笔下的城南景观第三章 嘉兴城南的近代变迁第一节  近代嘉兴基层区划变迁下的城南第二节  近代城南乡村的交通与生计第三节  风雅城南:近代的那些人与事第四章 南湖人民公社:集体化时代的“集体记忆”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第二节  嘉兴地区最早成立的农业合作社第三节  1958年:南湖人民公社成立第四节  南湖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记忆”第五章 在改革中前行第一节  从南湖公社到南湖乡第二节  南湖乡镇企业的崛起第三节  首创亿元乡,谱写新篇章第六章 城南新格局:建设现代化城区第一节  撤乡设街道第二节  城南的城市化进程第三节  绘制城南街区的文化地图附 录附录1  嘉兴城南街道大事记(2001—2024)附录2  嘉兴城南档案文献选摘《南湖人民公社粮饲加工厂财务公布》(自1958年办厂起至1967年4月止)《南湖公社新建大队三队蚕茧连年丰收,今年春茧平均张产94.26斤》(1972年)《南湖公社革委会关于做好手工业管理工作的通知》(1975年)《嘉兴县革命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各公社大队更名核对的通知》(1981年)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批准209个大队更名和启用标准名称的通知》(1981年)《南湖乡基本情况及八三年经济成果(统计)》中共南湖乡党委、南湖乡政府等《关于启用新印章的通知》(1984年)《关于同意新建“嘉兴市南湖五金厂”的批复》(1984年)《关于同意成立“嘉兴市南湖工业供销公司”的批复》(1984年)《关于成立南湖等五个工业公司的通知》(1984年)《关于同意成立嘉兴市南湖地方工业公司、嘉兴市南湖商业公司的批复》(1984年)《关于四号桥设立公共汽车停靠站的联合报告》(1984年)南湖乡人民政府《关于要求迁移办公地点的报告》(1985年)嘉兴市民政局《关于同意城区南湖乡人民政府驻地迁至四号桥西堍的批复》(1985年)《南湖乡基本情况及八五年经济成果(统计)》《南湖乡人口及其变动情况统计表》(1985年度)《关于组建嘉兴市南湖湖羊生产服务合作社的计划(草稿)》(1986年)《南湖乡关于建立内贸畜禽商品生产基地的试行办法的通知》(1986年)嘉兴市城区文化教育局《关于在新建住宅区真如、百花新村建造小学校舍的报告》(1986年)《关于给予南湖乡等单位奖励的决定》(1994年)《关于筹建南湖电子器材工业园的请示》(2000年)《关于同意建立南湖电子器材工业园的批复》(2000年)《关于(南湖乡)行政村区划调整工作的实施意见》(2001年)(节选)《中共秀城区委、秀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的通知》(2001年)《关于秀城区城南街道和秀洲区嘉北塘汇街道委托嘉兴经济开发区管理的意见》(2002年)《城南街道》(2010年)(节选)《2018年城南街道工作报告》(节选)《2023年城南街道概况》附录3回忆、口述资料选《我当南湖乡乡长》,沈福观口述《南湖儿女》,龚良初口述《三十沧桑一纸间,两本档案看变革》,戴妹甜撰《从长桥村到长新社区》(节选),于建荣口述附录4  图片目录索引附录5  主要参考文献后  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