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传统乐论

中国传统乐论

  • 字数: 36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施咏 著
  • 出版日期: 2018-03-01
  • 商品条码: 978756417656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1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华民族”及其音乐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偏向于人文主义的研究取向,突出心理现象的社会特质,力图从更广阔的学科视野,更深的层次对中国人的音乐审美心理的内部结构、活动方式和外化形态等作相对全面的探讨,构建具有中华民族自身特色与个性的音乐审美心理学。全文共分八章,分别对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的学科构建的预设、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形成的基本条件、存在的基本特征、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音乐审美中的形式要素及其组织手段,中国人音乐审美中的联觉、味觉心理,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中的阴柔偏向与尚悲偏向以及民族性格对音乐审美心理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作者简介
施咏(1971-),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双博士后,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政府“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出版专著《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概论》《弦外之音——当代古琴文化传承实录》等12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CSSCI、中文核心刊物70余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一篇,优选单篇论文中国知网下载逾4600次,入选2008年度全国艺术学高被引论文前10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全国教育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一等、二等资助等省部级以上课题数十项;获教育部、省政府哲社很好成果奖4次。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课题之缘起
一、释名与研究的性质、范围
二、课题之缘起
1.心理学与民族学——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
2.心理学与民族音乐学——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心理学层面
3.民族心理学与音乐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拓展
4.美学与民族音乐学——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美学层面
5.美学、心理学、民族学与民族音乐学——“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的学科预设
三、相关研究状况的述评
第二节本研究的方法论
一、非实证性方法
1.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
2.个体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
3.审美心理学与心理美学
4.小结
二、宏观研究视角
三、跨文化的研究方法
四、跨学科研究方法
第三节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四节几点说明
一、关于研究对象的特质——“松散”之嫌
二、关于研究对象的范围——“宏大”之嫌
三、关于写作表述风格——“散文”之嫌
四、小结
第二章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形成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自然系统的作用
一、地理环境的作用
1.山脉、水系的影响——寄情山水
2.气候因素的影响——乐分南北
二、人种特征的作用
第二节社会系统的作用
一、生产方式的制约
二、社会政治结构的规范
三、哲学、伦理思想的浸润
四、宗教、宗法的分流
五、原始神话的滋养
第三节心理积淀——集体无意识的作用
第三章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存在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世界性
一、自然规律
1.律制
2.节奏
二、心理期待
1.音强、音高
2.速度
3.调式
三、思维方式
1.旋律
2.结构
四、音响心理
第二节民族性
一、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之辨析
二、民族性与“西-中”音乐文化误读
三、民族性与“中-西”音乐文化误读
第三节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交融
一、交融的发展进程
二、交融的实例分析
三、交融的条件选择
四、交融的理想模式
第四章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稳定性
第二节变异性
一、历时性变异
1.音色审美的变异性
2.调式审美的变异性
二、共时性变异
第三节稳定性与变异性的辩证统一
一、外向融合与内向固守
二、偏离创新与回归继承
第五章中国人音乐审美中的形式要素与组织手段
第一节形式要素
一、音色
1.近人声
2.尚自然、多样化、个性化
3.偏高频的清、亮、透
4.甜、脆、圆
5.重鼻音
二、音程
第二节组织手段
一、五声简约
二、调式从宫
1.社会背景
2.美学背景
3.宫调理论
4.调式理论
三、旋律至上
1.旋律是体现音乐民族性的第一要素
2.中国人音乐审美中的旋律至上
四、旋法规律
1.游
2.圆
五、音乐结构
1.音乐结构中的统一与重复
2.中西音乐结构思维的差异
3.程式中的规范与创新
第六章中国人音乐审美中的联觉心理
第一节联觉——中国人音乐审美中的通感心理
一、对中国以往艺术通感研究的综述
二、中国人通感心理的描述与心理学分析
1.古代乐论中的相关描述
2.近现代文献中的相关描述
三、中国人音乐通感心理的内在成因探悉
1.整体思维、多觉互用
2.艺术综合、同构共生
3.“成于乐”、“游于艺”
第二节味觉——味觉与中国音乐审美
一、中西美学对照下的味觉地位
1.对西方美学“唯耳眼论”的辨析v
2.中国美学中对味觉感知的重视
二、中国音乐中的味觉审美_
1.中国音乐审美中味觉感知的传统
2.饮食口味的地域分布与民族音乐风格——对以往音地关系探讨的补充
3.口味-性格-审美偏向-音乐风格
第七章中国人音乐审美中的心理偏向
第一节优美范畴的阴柔偏向——兼谈民族性别
角色的社会化
一、阴柔偏向的文化背景
二、“月”之母题与阴柔偏向
三、民歌中的阴柔偏向
四、戏曲中的阴柔偏向
五、当代乐坛的阴柔偏向
六、性别视角的学理阐释
七、阴阳共济、行天地之道
第二节悲剧范畴的尚悲偏向——音乐喜悲
一、尚悲心理的历史渊源
1.先秦
2.两汉
3.魏晋
4.元明清
二、悲情音乐的题材分类
1.政怨
2.士怨
3.思愁
4.别恨
5.闺怨
6.悲秋
7.暮愁
8.夜怅
三、尚悲心理的民族特点
1.中西美学悲剧性之比较
2.中国悲剧的民族性
3.中国音乐悲情的表现手段
4.小结
第八章民族性格与音乐民族审美心理
第一节普通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中的气质、性格的类型化
一、个体气质、性格的类型划分
二、民族性格与个体性格的关系
第二节民族气质、性格类型与音乐审美心理关系的宏观比较
一、中西比较
二、世界诸民族之比较
1.意大利
2.法国
3.德国
4.英国
5.俄罗斯
6.美国
7.非洲和澳洲
第三节民族性格对音乐审美心理制约的个案研究
一、傣族
二、苗族
三、畲族
四、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