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课程政策话语及其伦理的百年变迁

中国课程政策话语及其伦理的百年变迁

追踪百年变迁的历史线索,还原真实课程图景
  • 字数: 49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屠莉娅 著
  • 出版日期: 2024-10-01
  • 商品条码: 978757605331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48
  • 出版年份: 2024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政策变革不仅是课程技术或手段的更新,从本质上更是关于学校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假定。要引领课程政策变革的未来发展,迫切需要理解我国课程政策话语变迁的历时线索与共时经验;明晰课程政策在本土文化脉络中的伦理现实、价值偏好与伦理困境,以此标明课程改革的话语经验和伦理取向。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考察我国百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话语变迁以及政策伦理的表征与价值发展:一方面,从学理上探讨课程政策的伦理特性和规范框架;另一方面,从政策现实中解析百年来中国课程政策的伦理取向与价值依据的变迁;再一方面,反思我国课程政策在现实中所遭遇的伦理问题、困境及冲突,探讨在具体情境下开展课程政策伦理行动的价值规范及其现实策略。主要内容包括:(1)厘清课程政策伦理研究的内核和价值基础,探讨课程政策伦理研究的核心性;(2)从政策研究、课程研究以及伦理研究的多重维度出发建构课程政策伦理分析的理论框架;(3)运用话语分析方法系统解析百余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变迁及其政策伦理的发展演化历程;(4)强化课程政策的伦理意识以优化课程政策实践,探讨课程政策伦理的动态规范,为课程政策的伦理实践提供规范性的建议。
作者简介
屠莉娅,博士,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学习科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浙江大学教科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专家。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韩国首尔国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课程政策与教育变革、课程设计与学习创新、可迁移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社会情感学习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出版《从概念化到审议:课程政策过程研究》《可迁移的学习:为变化的世界设计课程》《发展叙事理论:生活史与个人表征》等专著、译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交叉学科课题等项目多项。主持浙江省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创意课程与学习、浙江省线下一流本科国际化课程国际组织教育政策,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以及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学会教育成果奖一等奖。
目录
目录引论:课程政策的话语变迁及其伦理关照 1第一节 课程政策的伦理关照:从边缘走向中心 3一、课程政策的伦理关照:伦理作为政策的核心属性 3二、从政府事务到全球治理:课程政策的伦理新挑战 7三、面向课程政策的实践:课程政策伦理的务实要求 10第二节 关键概念:伦理、话语与课程政策 13一、伦理与课程政策伦理 13二、话语与课程政策话语 18第三节 整体思路、方法与意义 23一、整体思路 23二、研究方法 25三、本书的探究意义 29第一章 课程政策话语变迁及其伦理的研究进路 31第一节 课程政策的话语变迁:从文本分析走向话语分析 32一、始于文本分析:聚焦课程政策文本及政策产品 32二、关注政策过程:走向对于课程政策过程的追踪 35三、转向话语分析:批判性的课程政策的话语分析 39第二节 从公共政策到课程政策:研究视域中的伦理聚焦 42一、公共政策的伦理审视:从有意规避到学科细化 42二、教育政策的伦理探究:基于理论和经验的两条路径 45三、课程政策的伦理解析:从价值分析到实践伦理探究 52第三节 从公共政策到课程政策:伦理属性作为政策的本质属性 57一、公共政策的伦理属性:学科本质的要求 57二、教育政策的伦理特性:对象与过程的特殊性 58三、课程政策的伦理本质:多重逻辑与复杂系统 59第二章 课程政策的伦理分析框架:一种理性的探索 65第一节 政策伦理分析的一般向度:四个维度 66一、政策的实质伦理维度:公共性与以人为本 66二、政策的过程伦理维度:程序公正、民主化与科学理性 71三、政策的主体伦理维度:客观责任与主观责任 76四、政策的伦理环境维度:多层次性与动态性 81第二节 课程政策伦理分析的特殊向度:基于要素的思考 83一、作为目标的课程政策伦理 84二、作为内容的课程政策伦理 85三、作为实践的课程政策伦理 88四、作为制度的课程政策伦理 90五、作为结果的课程政策伦理 92第三节 课程政策伦理分析框架的建构:一种可能性的探索 94一、从外在框架到“问题化”的思路:整合的视角 94二、课程政策伦理分析的立体框架:具体的维度 96第三章 民国时期课程政策话语建构及其伦理表征(1912-1948) 103第一节 民国时期课程政策的话语建构及其变迁 104一、民国建元及北洋政府时期的课程政策话语(1912-1927) 104二、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的课程政策话语(1927-1937) 134三、抗战至1949年之前的课程政策话语(1938-1948) 158第二节 民国时期课程政策话语的伦理取向与表征 192一、走向民主与公平:面向平民的课程伦理追求 193二、走向科学与理性:追求课程理论及其实践的现代化 196三、实用主义的面向:回应社会的现实需要 198第三节 民国时期课程政策话语的伦理冲突与困境 203一、传统文化思想的流弊与现代学校教育观念的冲突 203二、外来文化仰视主义与本土问题适应性的冲突 208第四章 改革开放前课程政策话语建构及其伦理表征(1949—1977) 211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课程政策话语的建构及其特征 212一、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课程政策话语(1949—1952) 212二、全面学习苏联经验时期的课程政策话语(1953—1957) 226三、探索社会主义课程体系建设时期的课程政策话语(1958—1963) 245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课程政策话语的伦理取向与表征 258一、面向社会改造和社会生产:课程政策的国家本位趋向 259二、课程作为阶级斗争工具:课程政策的政治化趋向 263第三节 改革开放前课程政策话语的伦理困境与冲突 266一、 谁能夺取学校教育:领导权背后的价值冲突 266二、 选取什么样的道路:先进经验、资产阶级经验还是自主创生 269三、课程政策话语的泛政治化:取消课程话语中的多元逻辑 271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后课程政策话语建构及其伦理表征(1978—1996) 274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后课程政策话语的建构及其特征 275一、全面恢复教育秩序时期的课程政策话语(1978—1984) 275二、课程教学现代化改造时期的课程政策话语(1985—1996) 291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后课程政策话语的伦理取向与表征 305一、双基主义:课程政策话语中统一课程基础的思路 305二、从普及走向对效率与质量的关注:课程政策的国家需要驱动 307三、“素质”的提出对学习者主体的关注:课程政策话语逐渐走向平衡 311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后课程政策话语的伦理困境与冲突 316一、效率与公平的制衡:课程政策话语中的伦理交织 317二、面向学科知识的应试教育和面向“人”的素质的教育的冲突 320第六章 世纪之交以来课程政策话语建构及其伦理表征(1997至今) 323第一节 世纪之交以来课程政策话语的建构及其特征 324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时期的课程政策话语(1997—2010) 324二、聚焦核心素养育人时期的课程政策话语(2010至今) 337第二节 世纪之交以来课程政策话语的伦理取向与表征 351一、面向学习者和面向未来:课程政策话语中的平衡与适应 351二 走向科学理性的课程政策话语:国家统筹、专业参与共享共治 354三、从宏大叙事向问题解决:走向本土建构的课程政策话语 357第三节 世纪之交以来课程政策话语的伦理困境与冲突 362一、知识观、理论基础与实践方向的争论:课程政策的理论之争 362二、课程改革一定需要核心素养吗:同质化还是在地化 369三、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救命稻草吗:制度之变与观念之变 372第七章 面向未来:动态的课程政策话语及其伦理实践 376第一节 课程政策伦理实践的动态规范:建构可能性 377一、课程政策的实质伦理:走向平衡与适应 377二、课程政策的过程伦理:走向赋权与参与 383三、课程政策的主体伦理:走向伙伴关系与问题解决 388四、课程政策的伦理环境:一致性与连贯性 393第二节 课程政策伦理实践的方法与策略:约定伦理习惯 397一、课程政策的伦理决策与思考:形成一种习惯 397二、课程政策工具的革新:促成伦理性政策实践 402第三节 课程政策话语的未来建构:伦理反思与变革行动 405一、关于课程政策话语的未来想象:同时代的挑战同响 405二、课程政策话语伦理建构的可能性:思维再造与变革性行动 411三、课程政策话语伦理建构的务实思考:直面现实的伦理危机 416参考文献 422后记 43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