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火线感悟

火线感悟

  • 字数: 21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作者: 毛文戎 著
  • 出版日期: 2016-08-01
  • 商品条码: 978755027599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7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3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一部伟大壮丽的英雄史诗。志愿军第60军的战斗经历是这部史诗中悲壮而又辉煌的英雄篇章。尤其是该军的180师孤师殿后、遭敌合围、杀出绝境、打翻身仗的经历和1953年夏季反击战中,这个军将3500人潜伏于敌人眼皮下一昼夜,神不知鬼不觉,惊心动魄,令人震撼。
毛文戎所著的《火线感悟(朝鲜战争赢之密)》,作者通过自己的亲历、见闻,用一系列真实的故事,报道了我军不错将领的雄才大略,广大指战员的大智大勇,难以想象的自觉纪律。揭示了在军力敌强我弱、装备敌优我劣的条件下,我军打赢之密。对关于志愿军180师种种讹传作了明确的回答。
作者简介
毛文戎,1933年8月8日生于湖北省房县。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入朝参战。朝鲜停战后回国。
1966年春被调到解放军报社,历任记者、编辑、编辑组长。1984年参与创办《中国民兵》杂志,任副主编。1993年参与创办《中国国防报》,任副总编辑。1990年获不错编辑(记者)职称。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专家津贴。1993年底退休后,先后被聘为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和平树下》节目主编、《国防时报》顾问。
先后荣立三等功4次。新闻、文学作品获全国全军性奖励19项。担任军事科技系列片《世纪兵戈》总撰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表彰为“建国以来有突出成绩的国防科普作家和编辑家”。
目录
前言:战火青春最难忘
一 长途跋涉第一课
1.携笔从戎
2.系红领巾的小女兵
3.战斗动员,别开生面
4.再见吧,亲爱的妈妈
5.豪诵蜀道难
6.闷罐车也新鲜
7.留下帽徽胸章过大江
8.白裙装的防空哨
9.马尾穿针挑起泡
二 翻译密语作战科
11.首战告捷的特等功臣竟向我敬礼
12.翻译密语
13.坦克大炮和裸女扑克
14.“临汾旅”汉城城外创辉煌
15.饥饿.瞌睡.夜盲眼
三 绝境恶战谱壮歌
16.关于180师,我的目睹耳闻
17.九弹消灭十坦克
18.战果,被美远东情报局记录在案
19.涌现多位杨根思
20.血肉铺成突围路
21.拚着性命烧密码
22.捡“洋捞儿”
23.饥饿――凶恶的死神
24.姑娘尝百草
25.可圈可点的战斗堡垒
26.释放战俘,差点儿当战俘
27.敌后游击,食品何来?
28.挖地道,战严冬
29.敌后党委会
30.自制木筏渡激流
31.他脚心扎着铁钉狂奔
32.给自己“刮骨疗伤”
33.假劳动党员与真人民军战友
34.炸机跳伞出虎口
35.媒体讹传可以休矣
四 陷身囹圄斗恶魔
36.我认识的在敌战俘营领导地下斗争的赵佐端
37.他忽然成了战俘
38.暴动,劫船!
39.黑暗中有人对他耳语
40.他振臂高呼:“起来,向敌人干!”
41.不安分的“病毒性痢疾”患者
42.绝食!用特殊方式纪念国庆
43.指挥反镇压的“小延安”
44.不叫共产党的地下党组织
45.敌广播车指名呼叫赵佐端
46.夜半歌声和吼声
47.找岔子打架
48.酱油妙用
49.他泪如泉涌,痛哭失声
五 课外奔波视野阔
50.辣走瞌睡
51.火葬肥虱
52.汽油桶澡堂
53.带车回国送孕妇
54.感受爱国拥军情
55.树棍上的体育课
56.文教培训当排长
57.调研筑城政治工作
六 智勇攻防新知硕
58.吓死人的虚惊
59.炸弹在身边爆炸
60.好潮湿的被窝
61.机智的神枪手
62.堵枪眼.夺机枪
63.一人怎样俘敌二十二个
64.阵地上的衣食住行
65.在敌人鼻子底下挖坑道
七 千军潜伏惊魂魄
66.参与创奇迹,激情颂将星
67.揪心的险棋
68.弄险者乃儒将
69.座右铭――小心谨慎
70.敌人逼出的主意
71.战士中有诸葛
72.做好潜伏失败的准备
73.数百门大炮也潜伏
74.潜伏在敌人眼皮下的时刻
75.神兵天降
八 夜踩敌尸感触多
76.子夜冲过大炮封锁区
77.聚焦关键,潜伏动员
78.传单、授旗、敬酒、誓师
79.白昼坐立难安,夜飞万弹奇观
80.脚踩敌尸,夜奔前沿
81.烈士无名,刻骨铭心
82.战士为师学做人
83.包扎所里看战友
84.为180师欢呼
85.胜利时刻,缅怀英烈
86.视力日益差,学习张道华
87.勇对死亡,简化丧葬
88.打赢之密
后记 正义战争,万古长青
摘要
前言:战火青春最难忘
    耄耋之年,难得清闲,而且双目接近失明。为何还要没事找事,挥动搁置多年的笔杆?只因为烽烟人生多悲壮,战火青春最难忘。
朝鲜战争三年经历和见闻,像永无休止的电视剧,不停地在脑海中浮现。总觉得不用纸笔记录下来,实在可惜,于心不安。
    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朝鲜战争,我刚好是18岁到20岁。完全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个普通小兵,没有什么辉煌业绩和突出贡献。为什么我会对这场战争记忆深刻,经久不忘呢?
    首先是因为我参加的是一场特殊的战争。这场战争,我们面对的是以美国为首的16国联军,加上韩国,共17个国家。对方拥有当时最现代化的飞机、大炮、坦克,在战场上除了原子弹,所有武器装备都用上了。而我们在战争初期,基本上是炒面加步枪。战争非常艰苦和残酷。我和千千万万志愿军同志一起,经受了这个战争熔炉的锤炼,并赢得了战争。这场战争在我的记忆深处打下深深的烙印。
其次,我所在的部队(志愿军第60军)在朝鲜战场上,有过特殊的战斗经历。
    60军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就是一支英雄的部队。所属179师曾获“临汾旅”荣誉称号。180师被元帅誉为两大拳头部队之一。181师被豫西人民称为“皮旅”,曾创造中原突围、铁流千里的奇迹。
    入朝之后,这个军先是参加阻击敌人;接着穿插、分割、歼灭敌人;第五次战役结束,180师孤师殿后,掩护大部队和兵团八千伤员转移。陷入重围后,缺弹无粮,浴血杀出绝境。60军休整后在东线阻击,“零敲牛皮糖”,越敲越漂亮。创造了全军一举歼敌1个团大部的光辉范例。金城反击,我们军长指挥东集团,打得最远,占敌阵地最多,创造了三千奇兵大潜伏的奇迹。作为这个部队的一名成员,它的荣辱成败与我血肉相联,息息相关。
    再次,感谢党组织在三年战争中,让我工作在关键性的岗位。在大踏步前进后退的运动战(第五次战役)中,让我在军司令部作战科翻译报话密语;在战后休整中,让我在秘书科单独值班,参与筹备和参加政工会议;后来到宣传科,在阵地防御、夏季反击战中,让我到主攻团、尖刀连,使我有机会脚踩敌尸奔前沿,为胜利献微薄之力,近距离见证三千奇兵大潜伏的奇迹。特殊的工作环境,使我有可能接近军首长,访问180师突围和从战俘营归来的英雄,了解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的故事,虽然是片断的、零碎的,但对自己的教育、影响是极为深刻和深远的。我觉得在朝鲜战场上的三年就是我的大学,使我学到了在校园、课堂、书本上难于学到的东西。比如,对祖国和人民军队的热爱;对领袖、对部队首长、对英雄模范、对工农出身干部战士的崇敬;如何正确对待艰难困苦和流血牺牲;还有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群众路线这些哲理,都十分鲜活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使我终生受益。
    比如,1959年下连当兵。登陆艇把我们拉到海上,在离岸两百米处,跳进水中,踩着齐腰淤泥,端枪冲上岸,攻击“敌人”山头,打“敌人”碉堡,当时累得我真想躺在坡上呕吐。可是,一想到入朝时,满脚血泡,20多个夜行军生活,我就觉得眼前艰苦微不足道,坚持了下来。
    在后来的人生旅途中,有时碰到不公正待遇,心中难免郁闷。但一想到战场上的诸多无名烈士,他们牺牲了一切,而自己一切没有得到,我的情绪便很快释然,心理得到平衡。
    三年战场生活,对我来说,确实是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可是多少年来从未系统对人讲述。我和老伴都参加过朝鲜战争。我们在战前相识,在战场上相知,在战后相爱,回国两年后在军营结婚。如今我们已儿孙满堂,2016年就要过钻石婚了。儿孙们只知道我们参加过朝鲜战争,只看到我们在战场上的照片、纪念章、军功章,却不知道我们在朝鲜战争中干了些什么。我想,把战争中的经历、见闻、感受,如实记录下来,对年轻人、对后代的人生旅途或许会有点儿借鉴作用。
    促使我动笔写作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听到社会上有些人对当时志愿军为什么入朝参战的历史并不那么了解和理解,觉得我这个老兵有责任、有义务通过自己的亲历宣传抗美援朝的必要性;二是由于一位不速之客的来访,推动了我动笔的进程。
    那是2014年的一个春天,北京刚下过一场喜雨。晴空万里,白云朵朵。我所住的大院花园里塔松如洗,昂首蓝天。喷泉池畔,茂密竹林,婀娜垂柳,修剪得十分整齐的灌木带,都青翠欲滴。桃花、玉兰、芍药、玫瑰、月季,争芳竞艳。我刚从花园里散步归来,大女儿邀来一位客人。从介绍得知,这是一位女青年歌手。她送我一张新录制的歌集光盘。用清脆圆润的嗓音对我说,“听说叔叔参加过抗美援朝,我想采访你,谈谈你的抗美援朝经历,把你的诗配成歌曲演唱,为社会增添一点儿正能量。”
作为一个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兵,听她这么讲,心里着实有些感动。在物欲横流,人们热衷“向钱看”的潮流中,竟有女青年对抗美援朝感兴趣,实属难能可贵。于是,我毫不推辞,愉快地同她聊了起来。
采访后,那女青年又提出要组织一个报告会,让我更大范围地对青年人讲一讲。这更促使我认真准备了一个发言稿,即使有一个人愿意听,我也应该热情去讲。这部作品就是在那篇发言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
回眸激情岁月,追思战火青春,使我感到写作,不仅不是一种精神负担,而且是一种美好享受。
好比旅游,写作使我重新忆起成都望江楼畔茂密竹林,北较场绿草如茵;使我想起巍峨秦岭,雄关剑门;使我又回到朝鲜战地,再上大黑山,重登大无名;使我想起美丽的谷山郡,溪流潺潺,松针青青。……
好比重翻影集,让我想起军首长雄才大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我想起宣传科、秘书科和部队中的战友同志之间,充满关爱,纯真友情。
于是,我把这次写作当作精神之旅,追寻美好感情之旅,当然也是叙述事实真相之旅。如果这些回顾有助于年轻朋友对这场特殊战争的了解和理解,将会使我感到莫大的快乐。毕竟年代久远,时过境迁,情况叙述不妥之处,敬请教正。
本书写作过程中,有的数据和资料,参照了《屡创奇迹的60军》和《180师实战录》,在此谨向编著者致谢。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